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聞太師回朝歌后,為何沒除掉妲己?他到底怕什麼?

聞太師回朝歌后,為何沒除掉妲己?他到底怕什麼?

《歪歪侃封神》第358期

文/斯文卿相

封神演義里,妲己進宮之後,便有一道妖氣直衝雲霄,被闡教門下福德金仙,終南山玉柱洞鍊氣士雲中子看到,看到之後怎麼辦?慈悲心起,命金霞童子削一把松木劍,前往朝歌降妖。

終南山到朝歌能有多遠?近1300里,從中也可以看出,妲己果然是千年老妖,端的是妖焰衝天,千里之外都能被人看到,可這裡的問題是。

妲己妖焰衝天,千里之外的雲中子都能看到,在外征戰十五年,凱旋迴朝的聞太師,就在朝歌城內,卻對妲己的妖焰視而不見,難道是他修為不如雲中子,看不出妲己是妖怪嗎?

元始天尊曾誇聞太師,說他的修為「雖聞朝元之果,未證至一之諦」,距聖人也就只差一個契機,妥妥的一個準聖,雲中子呢,闡教福德金仙而已,整部封神演義里,除了教出雷震子這等狠人,其餘也就是全程打醬油,特別是絕龍嶺提前埋伏好十二根通天神火柱,待眾仙將聞太師趕進絕龍嶺,趕到他的埋伏之中,他發動陣法之後還差點讓聞太師逃掉,從這個層面可以看出,雲中子的修為跟聞太師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既然有一定差距,那雲中子能看到,聞太師自然不可能看不到,聞太師眉心當中還有一隻神眼,這隻神眼,善辨妖邪,能識鬼魅,更是不可能看不出妲己是妖怪,更何況,他回朝歌的時候,黃飛虎等也告訴他: 「……前者鹿台上有四、五十狐狸化作仙人赴宴,被比干看破,妲己懷恨……」

什麼意思?提出自己的懷疑,認為妲己可能跟狐狸精有關,以上種種都足以證明,聞太師完全有能力看出妲己是妖怪,也知道妲己是妖怪,可既然知道,回朝之後針對時弊,給紂王上陳十策,其中第五策也只是要求:「貶妲己,別立正宮,使內庭無蠱惑之虞」,只要求貶了妲己,壓根兒沒考慮親自下手,除掉妲己的事,為什麼?

封神演義里,紂王七年,聞太師到北海平叛,臨走的時候,紂王還是好的,那時天下還萬民樂業,國泰民安,回來之後呢,就「君王失政,海宇分崩」,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黃飛虎說:「天子自從納了蘇護之女,朝中日漸荒亂」,原來妲己才是天下禍亂的根源,在外的時候,為紂王變壞憂心如焚,恨不得馬上糾正紂王的過失,回來之後呢,明明知道問題在哪兒,卻不敢下手,沒有除掉妲己,他這麼做是為什麼?

有人說,君王有百靈相護,按說妖邪是到不了跟前的,可妲己呢,明明是個妖怪,卻能進入深宮,還和紂王生活在一起,足以證明,她有很了不起的後台,所以導致,聞太師即便看出妲己是妖怪,也不敢下手。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怕字,可問題是,聞太師早都知道天命絕商,殷商滅亡,是老天爺的意思,都知道是老天爺的意思,他還力保紂王江山,連老天爺都敢得罪,這樣的性格,還怕什麼妲己的後台,什麼後台能比老天爺還要厲害?

事實上,所謂「怕」的說法,雖然論據站不住腳,但結論還是很有道理的,聞太師之所以看出妲己是妖怪,卻沒有下手除掉他,真是因為怕,但不是怕妲己的後台,而是另外一件事情,什麼事?他到底怕什麼?

聞太師上書陳十策之後,在龍書案旁,磨墨潤毫,將筆遞與紂王,請紂王立刻批准執行,當時態度兇狠了一點,導致紂王「再三委曲,反有兢業顏色」,畏畏縮縮的,都有點怕他,於是呢,聞太師立刻驚醒,自思:「吾雖為國直諫盡忠,使君懼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

說白了,紂王的「兢業顏色」讓他馬上明白,君臣上下有別,自己是不能太過無禮的,明白之後怎麼辦?

跪而奏曰:「臣但願四方綏服,百姓奠安,諸侯賓服,臣之願足矣,敢有他望哉!」,什麼意思?當即下跪服軟了,舊版封神演義里,聞太師回宮後,因看出妲己是妖怪,還同妲己斗過法,最後好像還失敗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

因為儘管聞太師神通廣大,看出妲己是妖怪,但他還是被君臣名分約束,不敢作出違背君臣道義的事,因為他畢竟是殷商的忠臣,而且還是託孤大臣,與紂王有君臣之別,還心甘情願的接受這種區別的約束,君臣綱常,才是他比較害怕的事,正因為有了這種「怕」,導致即便看出妲己是妖怪,但因為妲己此時已成紂王的王后,是紂王合理合法的妻子,所以,作為臣下,他只能勸諫,而不能誅殺,否則,就有悖君臣綱常,成為殷商的逆臣了。

聞太師的立身之本不就是忠嗎,他怎麼會丟掉君臣綱常呢,然而可惜的是,就因為一個忠,一個君臣綱常,任由妲己這等妖怪禍害紂王,眼看著殷商一天天的變壞,這個忠到底有沒有價值,就很值得懷疑了。楚國大臣鬻拳,拿著刀逼迫楚文王糾正過失,又有誰不說他是忠臣呢?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義之所在而已,事情其實就這麼簡單。

歡迎關注,共話封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紂王為何在紂王七年忽然變壞?這一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封神演義中,姜文煥比紂王還要厲害,這是真的嗎?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