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帝城託孤前,劉備第一器重的人不是諸葛亮

白帝城託孤前,劉備第一器重的人不是諸葛亮

摘要:赤壁戰後,蜀漢建立前的十二、三年中,更或在白帝城「託孤」之前,劉備始終只要諸葛亮主管後勤事務,沒有讓諸葛亮繼續在如同赤壁會戰中那樣發揮才智。

一、《隆中對》戰略設想

赤壁戰後,劉備佔領了原東漢荊州的長沙、桂陽、零陵、江夏、武陵等郡,並從孫權那裡「借」得南郡,荊州首府襄陽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移治公安,故稱「劉備荊州」。荊州的佔有,打通了進軍巴蜀的道路,不久劉備便攻佔了益州,基本上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跨有荊、益」,與孫、曹三分天下,鼎足而峙的戰略設想。呈現出從荊、益興師重中原,消滅曹氏,一統天下,完全實現《隆中對》戰略設想的可能。

然而,事隔不久,荊州卻被孫權奪走,劉備僅存益州一隅之地。公元222年,蜀、吳「夷陵之戰』,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既無力再奪荊州,又無力與曹氏爭奪天下,「復興漢室」了。為此,古今許多學者在嘆惜之餘,作了種種評說:或歸罪於劉備,或責怪關羽,或指責諸葛亮。就史實而論,三人都有一定的責任,孰大孰小?從劉備對亮、羽所授職守和一貫態度觀察,「劉備荊州」得而復失的主要「罪」責應由劉備承擔。

「跨有荊、益」是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給尚無地盤的劉備指出的戰略目標。並針對當時情形,明確提出了東聯孫權,北抗曹操的外交方針,顯然,「跨有荊、益」是諸葛亮對各軍事集團力量的權衡擬定的戰略目標,指出了、佔有荊、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至於如何「跨有荊、益」,「跨有荊、益」後如何保住荊、益,諸葛亮未能也不可能作出預先的估計或安排。

雖然他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只能視為他的志向和抱負,又被時人譽為「伏龍』,是個識時務的俊傑。但他畢竟只二十六、七歲,又「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十年,缺乏政治、軍事方面的實踐經驗,離開諸葛亮「初出茅廬」的歷史實際,將荊州失守的責任歸結《隆中對》在荊州問題上的失算,未免有「坐而論道」之嫌。

二、劉備義氣用事,坐失良機

事實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對如何奪取荊州曾發表過意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直指荊州之際,他建言先發制人,進攻襄陽的劉表之子劉琮,備卻以「劉荊州臨亡,托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三國志·先主傳》)為由,沒有採納。結果,劉琮降曹,曹操兵不血刃佔領襄陽。

劉備義氣用事,不從攻琮之計,坐失良機,不僅「讓」襄陽於曹操,而且在曹軍的進逼下,不戰自潰,慘敗於長阪。後來在荊州歸屬問題上給孫權以口實,道義上處於不利地位。劉備之所以發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感嘆,如其說諸葛亮為他描繪了興復漢室的藍圖,勿寧說是諸葛亮為寄人籬下的劉備找到了「跨有荊、益」這塊地盤的可能。被譽為「千古奇策」《隆中對》的高明之處就在此。可惜,劉備在興奮之餘,或以為諸葛亮年青,「初出茅廬」,或恐其義弟關羽、張飛「不悅」,雖與「亮情好日密」,並未重用諸葛亮。

如,赤壁會戰後的次年,劉備自領荊州牧,以關羽為襄陽太守,駐兵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屯南郡,趙云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皆為一方守將。對諸葛亮則作了如下的安置:「以亮為軍事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役,以充軍實。」;「軍事中郎將」主管抽丁派糧的後勤工作,遠離公安,往在臨蒸,何以談得上「猶魚之有水?又如,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之時,「拜羽董督荊州事,令「亮與羽鎮荊州」,似乎沒有安排諸葛亮的實際職務。

再如,建安十八年,劉備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入川合圍成都。次年,劉璋出降,劉備自領益州牧。他在封官授職時,對諸葛亮的委任是:「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軍師將軍」較之與「軍事中郎將」,名位為高,卻仍是為劉備外出征戰,「足兵足食」的後勤將軍。

事實表明:赤壁戰後,蜀漢建立前的十二、三年中,更或在白帝城「託孤」之前,劉備始終只要諸葛亮主管「足兵足食」的後勤事務,沒有讓諸葛亮繼續在如同赤壁會戰中那樣的實際軍事鬥爭中發揮才智,致使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很突出,沒有顯赫的事迹,政治威望不高。因此,劉備平定益州,賞賜功臣時,分給諸葛亮的財物,與法正、關羽、張飛等人相同,「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毫無特殊優待。

三、對法正言聽計從

劉備入蜀後尤為倚重法正。法正長於「奇畫策算」,為劉備實現「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數次獻計,屢建功績,表現出卓絕的才幹,成為劉備言聽計從的「謀主」,先後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尚書令,護軍將軍,為蜀漢「外統都畿(jī),內為謀主」的重臣。劉備如此「雅愛信正」是他「弘毅寬厚,知人待士」品德的體現,長於權謀的法正成為劉備經營益州的「謀主」亦理所當然。從這一角度言,將荊州失守的責任不分青紅皂白地強加在諸葛亮這個「足兵足食」的「軍師將軍」身上,極不公正。

對諸葛亮一生行事中表現出的才幹,陳壽曾作過概括性的評判:「然亮才,於治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士,優於將略。」陳氏之論雖非全對,結合諸葛亮治蜀前後的事迹來看,此說並不過份。諸葛亮亦有自知之明,他曾毫不掩飾地對劉備講:「運籌策於帷握之中,吾不如學初(劉巴)運矣!」青年時期常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此時自言在謀略方面不如劉巴,絕非虛偽謙遜。

史載:「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諸葛亮似乎和法正一樣,都是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事實並非如此。 益州的一切軍政大事全由劉備決斷,「職為股肱」的諸葛亮除了忙於「足兵足食」外,對文臣武將的任免調配,軍力布署和攻守征伐等重大決策問題上,沒有一絲髮言權。

荊州失守,關羽被害,劉備憤怒至極,為奪回荊州,替義弟報仇,於公元221年,親率大軍伐吳。終因元氣大喪,於次年慘敗於彝陵。荊州未能奪回,孫劉聯盟徹底破裂,《隆中對》的戰略宏圖付之東流。劉備伐吳,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蜀國群臣是不贊成的。劉備兵敗後,諸葛亮曾嘆惜云:「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諸葛亮此語,正是他未被劉備器重,無法阻止劉備伐吳的怨言。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三國演義》

《資治通鑒》

《後漢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東漢末年,潁川士人遍布天下
最崇尚節儉的兩位皇帝:一個世代顯貴,一個三代貧農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