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納粹德國和中國的這次合作,改變了很多

納粹德國和中國的這次合作,改變了很多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NO.986-二戰中德貿易

作者:九尾龜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隨後幾年日本開始糾集滿族遺老組建了偽滿洲國,實際控制了中國東北。既已「合法」經略東北,其對關內中國的野心也已經昭然若揭,中華震動。抵抗,已經成了民族的呼聲,再不反擊就是亡國。

日軍在「「柳條湖事件」」中使用的所謂「物證」

幾頂軍帽、一支步槍、兩根枕木...

(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口號歸口號,面對已經基本完成工業化,並且對中國研究滲透已久的日本,國民政府一點底氣都沒有。當年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打也得找個有工業背景的靠山,故而不得不將西方外援看得格外重。

古老帝國的遺產已擋不住工業化的日本

中國的軍工產業卻還在長期的內亂中緩步前行

(山海關長城上的日軍,圖片來自wikipedia)

國民政府就這樣和遙遠的德國做起了魔鬼的交易,試圖與日本的南下準備賽跑。

中德一拍即合

1932年的中國,已經失去了東北的控制權,林業、煤炭、鐵礦石等自然資源都出現了短缺。而多年苦心經營後,擁有鋼鐵、黃銅、化工用品產能和原料儲量的華北到長三角一帶,也隨時面臨被南下日軍侵佔的威脅。要保住未來的造血能力,就必須把工業轉移到華中,尤其是江西兩湖等地。

中國當時的工業重鎮東北被佔領

金融中心上海則難以抵禦日本從海上襲來

日本人又不斷加強對華北的滲透

使得整個華北、華東都籠罩在危險中

即使不從軍事防禦角度來看,只論經濟效益,在這裡設廠也不算虧。華中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鎢、銻、錳、錫等,都是冶金行業必需的稀有金屬。就近開辦工業,有利於原材料的快速轉運,並且是重要的出口創匯資源。

雖然每年的鎢礦產量時有變動

但中國的產量長期是壓倒性的比例

(參考2016年)

和已經工業化一百年,資源儲量嚴重下降的歐洲各國不一樣,在工業疲敝的華中,這些別國視若珍寶的礦產唾手可得。在江西湖南等地發現的銻礦鎢礦,由於山水沖刷,外層岩石侵蝕嚴重,礦石几乎裸露在地表上。礦工不需要什麼技能,只要用簡單的工具就能刨出來,開發成本極低。

歐洲也是有一些較大的鎢礦的

但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

(英國Drakelands鎢錫礦,圖片來自wikipedia)

但光有原料還不行,原料必須經過工業設施的煉化,才能變成產品。然而重工業投資甚巨,內戰後只是勉強統領全國的南京中央政府並沒有這些錢。蔣介石必須找到一個外國列強,帶來投資和軍事威懾,以實現雄偉的工業化理想。

光靠標語終究是打不跑日本人的

(上海接頭反日標語,圖片來自wikipedia)

然而遍尋世界,願意淌這趟混水的國家並不多。英國還在觀望歐洲大陸上的變化,拒絕糾纏進中日的恩怨;法國沾沾自喜於其一戰戰勝國的身份,已經陷入了全民性的癲狂中;蘇聯是共產國際的老大哥,時刻關注著遠東局勢的變化,並不會輕易伸出援手;美國則遠在大洋彼岸,當年國力並不算強盛,只願意給出一些人道主義援助。

做好了長期作壁上觀的打算

真正能夠一拍即合的,似乎也只有德國了。

當時的德國,還處在一戰戰後體系中的魏瑪共和國時代。巨額的賠款、戰後疲軟的經濟、灰心喪氣的民眾,讓這個國家一蹶不振。但其仍然不失為一個工業強國,具有工業品出口的潛能,中國會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畢竟是一個幾十年前就造出了巴黎大炮的國家

一戰又沒有直接摧毀德國本土

隨時可以把自己再軍事化起來

(圖片來自wikipedia)

更重要的是,華中的這些礦產也是德國需要的戰略物資。德國本身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到了二戰前夕,德國有85%的石油、80%的鐵礦、70%的銅和幾乎全部的稀有金屬都需要進口。除了煤以外,德國在資源上可以說一無所有。

確實,德國只有這個是不缺的

所以他們也恨不得用高超的化學技術

把煤轉化為各種東西

(德國Hambach超大露天煤礦)

這成了德國再次崛起最大的短板,如果能和中國人做生意,德國就能低價進口這些稀有金屬,造成裝備之後再傾銷到中國,一來一去不僅賺取了外匯,還穩定了就業,更能增加德國自身的裝備實力。這種戰略合作的利益動因,甚至強於德國和日本的合作。

德國製造素以質量取勝

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能不能下線是個問題

下線能跑多久也是個問題

(德國坦克裝配線,圖片來自wikipedia)

因此在國民政府1932年的華中工業化綱領提出之後,德國是響應最積極的國家。

讓人矛盾的好消息

合作在中國這邊得到了高層的強力支持,蔣介石甚至親自寫信給德國軍方負責人,表達了對合作的嚮往。他希望中德兩國能從工業利益出發,進而交流政府機構、教育體制、軍事體系的一系列先進經驗,挽救陷入險境的中國。

蔣介石在江西,1933年

(圖片來自wikipedia)

有了委員長表態,德國相關人士在中國的一切行動自然全程綠燈,無人敢阻攔。

可事情到了德國那邊,卻並沒有那麼順利。雖然軍方強烈推薦這個令雙方都能獲益的合作,但德國外交部對日本的態度始終顧慮重重,在華的德國商人團體也對軍方即將參與中德外貿表示了不滿。

說好的要一起瓜分世界呢

(日本駐德大使館門前,圖片來自wikipedia)

甚至連於1933年正式掌權了的希特勒,也對這次合作頗有微詞。在他的人種世界觀中,日本人是後進民族中「受雅利安人影響最深」的民族,不僅不會上猶太人的當,甚至還能擊敗俄國,是值得拉攏的朋友。而中國人,則是真正的「弱小民族」,只有割韭菜的價值。

德國親日的最大訴求還是希望能夾擊蘇聯

日本在這個問題上也陷入困境

蘇聯則掌握著增援中國並拖住日本的主動權

所以這場中德合作一開始,是以德國-南京、德國-偽滿洲國兩條線展開的。德國軍方負責與蔣介石聯繫,向中國提供貸款建設廠房,用以開發華中的礦產,並廉價出口到德國,而貸款則直接用於購買槍支、火炮。德國外交部則與日本合作,進口偽滿洲國的糧食、大豆,用以填補德國的農產品缺口,兩邊都不得罪。

即使暗中瘋狂交易

當面還是要不斷催促日本人一起夾擊蘇聯

(然而日本顯然沒這個打算)

(圖片來自wikipedia)

僅從經濟利益來看,這場貿易的最大贏家其實是偽滿洲國。由於德國的大量採購,偽滿洲國的農產品出口價格暴漲,它又沒有國防需求,貿易順差上繳一部分給日本之後,仍然有大量盈餘。到了1937年,貿易順差已經達到了3850萬馬克,德國其實一直在吃虧。

偽滿洲國的「罌粟」...

(圖片來自wikipedia)

此時二戰已經一觸即發,德國需要儘可能地削減外貿逆差,儲備戰略資源,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準備。與偽滿洲國的交易,終於在其內部評定中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糟糕選擇,德國全面轉向了國民政府方面。

可見日本沒有發現大慶在多方面改變了歷史

德國可能拒絕與中國交易

日本可能不會南下並偷襲美國

日本的能源補給線將大大優化等....

如今大慶石油在東北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其實這個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即只有在國際局勢惡化的情況下,納粹德國才會對華中的工業項目專心致志,可國際局勢一旦惡化,孱弱的中國很有可能成為第一個犧牲品。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中國必須搶在日本全面侵華之前做好準備。

華中交通閉塞但也安全

華東便於接受國外投資但會直面第一波進攻

站在當時的歷史十字路口,很難說德國方面的升溫,對於國民政府來說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但無論如何,隨著德國態度的轉變,使團、軍人、商人、專家,開始來往穿梭於德國和中國兩個相隔甚遠的大國之間,編織起了一道工礦利益之網。

兩位戰爭期間的德國軍事顧問

(左:漢斯·馮·塞克特,右: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圖片來自wikipedia)

從廣州到南京

今天走訪江西南部的人,仍然會有一種此地是個大礦場的錯覺。萍鄉、吉安、鷹潭、贛州,江西最不缺的就是山裡的礦。

德興的巨大礦山

從地圖上看,這些礦業資源最佳的外運路線是順著贛江北上,在九江進入長江,繼而運到武漢或者長三角。然而對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由於我黨我軍在江西活動,礦產北上的路線是不通的。它們只能走陸路南下,進入珠三角後交給德國人。

北上走長江一線確實是最近的路線

因此,前期來到中國參與運營的德國人都在廣州活動,無論是批貸款還是建廠房,他們都更願意和廣東地方大員交流。這裡是「南天王」陳濟棠的地盤,他並不向南京彙報,也不會把貸款上交,甚至和蔣介石多有不和。為了吸引德國人到來,陳將軍還派出軍隊直插贛州負責護送——而江西顯然不是「南天王」應該染指的地方。

這其實只是當時中國南方事實獨立現象的一個縮影,除了廣東以外,廣西、貴州、雲南、湖南都不聽南京的,所謂的「西南政務委員會」和南京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雙方的合作一直到日本南下時才實現。

直到國民黨的權力中心退到重慶

才開始真正控制西南諸省各路軍閥的權力

這為廣東爭取到了前所未有的外資協助。在德國代表和陳濟棠的備忘錄上,廣東將會興建四條新的鐵路、一座炸藥廠、一座防毒面具廠,並擴建黃埔港。廣州成為了中德貿易的中心,而負責簽訂協議的南京卻被輕鬆架空了。可想而知蔣介石對德國人在廣州的活動有多麼不滿。

但贛南的礦物運不到長三角也是事實,德國人已經迷上了廣東,認為這裡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礦物,對南京方面幾次三番的阻止置若罔聞。一直到紅軍在蔣介石的「圍剿」下被迫長征,「南天王」下野之後,中德貿易才在柏林和南京兩座首都之間展開。

走廣東還是江浙滬

這是個問題

1936年,國民政府開始了與德國合資的工業三年計劃。計劃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在江西吉安建立第一座鎢廠、在湖南湘潭建設中央鋼鐵廠和中央兵工廠、在兩湖四川等地大力開發鐵礦、在江西建設煤礦和煤煉油廠。這些項目耗資巨大,設備訂單總額達到了5億馬克,合6.6億法幣,相當於中國財政年收入的一半。

雖然這些項目沒有全部完成(事實上也不可能完成),但仍然起到了一些效果。仿造毛瑟步槍的「中正式」在漢陽出廠、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水冷機槍和迫擊炮、廣州備忘錄上的防毒面具廠則在河南建成。這些輕武器和防具正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主力武器,沒有它們抗戰也無從談起。

使用漢陽造步槍抗擊日軍的十九路軍士兵

(圖片來自wikipedia)

另一方面,得到了礦產和貸款擔保的德國也開始向中國大規模出口重武器。1935年德國對華武器出口量還僅為84萬馬克,到了1936年已經暴漲到640萬馬克,1937年實際運抵的武器彈藥更是價值8278萬馬克。

這些精銳武器成為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大玩具,將會在將來的淞滬戰場上大放異彩。

開始的時候甚至差點吃下日租界的日本武裝

(雖然後來日本海上援軍一到就反撲了)

淞滬戰場上我軍的一個機槍堡壘

(圖片來自wikipedia)

儘管隨著二戰的進程,分屬兩個陣營的中德兩國還是在1940年分道揚鑣了,但其遺產仍然豐富。

解放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帶去16個工礦企業中,有9個曾是德國援建,其高管團隊控制台灣經濟幾十年。而在大陸這一頭,德國專家勘探到的礦址,成為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石,從江西到湖南,從貴州到湖北,礦機至今日夜不停地開採著,為中國的裝備製造提供原料。

這真是一道影響深遠的經濟大網。

參考文獻:

柯偉林. 德國與中華民國[J]. 2006.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誰也想不到,唐朝皇帝最怕的竟然是它
印度大選的背後,不為人知的有這些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