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堅決反對修築關寧防線,結果慘遭崇禎削籍

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堅決反對修築關寧防線,結果慘遭崇禎削籍

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時,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把這個人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分析,不能為了評價而評價,而忽視當時的條件。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就能對明末一個個國之棟樑們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

在大明國祚即將斷絕之際,一個個熱血男兒挺起了脊樑,渴望能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這裡面傑出的代表有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然而有這樣一個人,他的名字遠沒有袁崇煥家喻戶曉,但他卻被認為最有可能挽救大明的人。

如果說孫承宗、袁崇煥是紅花,那麼王在晉就是綠葉。王在晉在近代很不受待見,被認為是「廢柴」,這裡面有兩個人評價是其中的代表:

金庸:「王在晉是萬曆二十年進士、江蘇太倉人的文弱書生,根本不懂軍事,目光短淺,膽子又小,聽袁崇煥說要在關外守關,想想道理倒也是對的,便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八里鋪築城守御。」

閻崇年:「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一個白面書生,又沒有打過仗,根本不懂軍事,膽子又小等,王在晉被黑的確實夠嗆。要真正了解王在晉這個人,需要了解他所在時代背景。

在王在晉的仕途中,最重要的一年是天啟二年,這年三月「遷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代熊廷弼。」明朝滅亡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朝廷財政危機,孫承宗在關外大興土木,打造所謂的關寧錦防線,並投入了巨額的銀子,實則把大明拖入無盡深淵。

當時朝廷歲入不過區區300萬兩白銀,關寧錦防線一年就消耗600萬兩,這是一個無底洞。按照孫承宗的「以遼人守遼土」的想法,為此制定復遼的策略,

「故隨遼人之便安插於兩衛三所二十七堡間,以土屯土。曰以遼人守遼土養遼人,使關外之備稍足,則關內之防稍減。況守在關以內則備淺薄,守在寧遠則山海已在重關,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

這個策略犯了軍事原則性錯誤,靠著修築防線是無法阻止後金來去如風的騎兵,應該主動出擊,在野戰中擊潰後金軍,把防線當作補給的中轉站。孫承宗在沒有獲得野戰獲勝情況下,將十幾萬大軍陳兵邊境線上。既耗空國庫,有沒有打擊敵人,孫承宗你在搞笑嗎?

反觀王在晉在擔任遼東經略時,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認為朝廷一定要控制遼東的軍費開支,「皇上欲恢復遼左城郭人民,須從新肇造,芻糧、軍器須從新搬運,將來經費不可勝算。即防守山海,而築城、造堡、建台、修墩、犒軍、買馬、整器、治械,所費不貲。」

王在晉在軍事上可能很一般,但他非常清朝軍事和國家財政上的關係,這點要比孫承宗高明的多。王在晉的策略是加固山海關,這樣能把大量銀子節省下來,等待時機,司機解決遼東問題。可惜,皇帝站在了孫承宗這一邊,王在晉空有一身抱負。崇禎初年,王在晉歷任刑部、兵部尚書。後因坐張慶臻改敕書事,遭削籍,回家不久病死。

參考資料:《明實錄東北史料輯》、《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明明是大帥哥,為何甘願娶醜女黃月英?專家:諸葛亮賺大了
魏忠賢天不怕地不怕,但聽說此人要回京,他嚇得跪在龍床前大哭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