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僑界關註:「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僑界關註:「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

近日,歌仔戲《僑批》在廈門首演。圖為《僑批》劇照。   林志傑攝

圖為1948年,一位印尼華僑父親寫給兒子的信。  資料圖片

近日,第十六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初評結果揭曉,由福建省文旅廳、文物局主辦,福建省博物院承辦的《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百國百僑百物展》成功入圍。

展覽開創性地使用3個「百」的策展理念,歷時3年,從世界各地精選文物、僑批、文獻資料300餘件。「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此次特別展出僑批13件套,為展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百」展覽放異彩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華人。」為展現華僑華人熱愛故土、無私奉獻、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福建省博物院於2018年向泉州民間收藏家徵集了3萬餘件僑批,經研究人員認真解讀,精心選取了其中13件套用於本次展覽。

僑批,又稱「銀信」「番批」,是歷史上華僑華人經由水客、僑批局等民間渠道,寄給國內親人的書信、匯款票據等。由於僑批檔案真實地記錄了華僑華人過往的生活經歷,因而能全面反映僑鄉和僑居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情況。

「僑批成為本次展覽的特色之一。它不僅與國家還與家庭相關聯,非常富有生活氣息。每一封僑批都是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充實了展覽內容,為展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福建博物院副院長張煥新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僑批一經展出,就吸引了一大批歸國僑眷和中青年觀眾,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據介紹,展覽勾起了歸國僑眷們的回憶,他們動情地為現場觀眾作起了講解,還有不少觀眾認出了展覽中的家鄉人,不約而同地向大家介紹,洋溢著自豪之情。「我們會不斷積累文物和故事,打造一個永不落幕的百國百僑百物展。」張煥新說。

「僑批主要集中在廣東、海南和福建的閩南地區,有很多人還不太熟悉。此次作為展品展出,起到了對僑批的推廣與宣傳的效果。」張煥新透露,福建博物院還計劃將展覽推廣到海外,屆時僑批將受到更多海外人士的矚目。

家國情懷寄尺素

「僑批是海外華僑華人與家人聯繫交流、帶信帶錢帶物的特殊文獻載體。其中,僑批書信所記載的信息是真實的、私密的,是未經雕琢的史信,被譽為中國『20世紀的敦煌文書』。」中國人民大學家書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黃海清介紹。

福建博物院此次展出了19世紀以來的僑批書信,勾勒出華僑群體的生命歷程——

有華人初到海外謀生的艱難。1898年12月,李種德到馬來亞謀生,他在信中寫到:「祖母、母親二老大人下:兒現時在吡叻坡順茂行中,微軀粗安,不須介意。況此際暫『新客』,百凡生疏,未得微利,先借英良二貳元寄邱銅夏帶回……」

有父親對兒女的諄諄教誨。1948年,一位身處印尼的父親寫下:「刻下正是汝兄弟用功求學之時,古人說『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望汝專心求進,毋負余之所望,是禱。」

有遊子訴說對祖國的思念。在紐約的老華僑邊守晨寫到:「我待它(老手錶)如寶貝一樣珍藏,它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親人對我的想念,也讓我帶著希冀的心去回望屬於我們的過往歲月,儘管,歲月早已遠去。」

張煥新說,僑批故事裡有華僑華人自強不息的拼搏之路,有對親情綿亘的留戀難捨,更有海外僑胞報效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

1939年,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於艱難時期,中國的海上港口幾乎被完全封鎖,滇緬公路成為搶運軍事物資的生命線。華僑女教師白雪嬌加入南僑機工回國抗日,瞞著父母報了名,臨行前才給父母留下告別信,轟動一時。

她寫道:「親愛的雙親,此去雖然千山萬水,安危莫卜,是不免凄愴心酸。但是,以有用之軀,以有用之時間,消耗於安逸與無謂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置的。因為生活就是鬥爭……自己能替祖國做點事,就覺得此是不曾辜負了。」

保護實物永留存

僑批不僅是華僑華人獨特的歷史記憶,更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黃海清說:「僑批綜合反映了華僑華人個人的心靈史、基層社會歷史,是人類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不搶救保護,人類的記憶就不完整。」

近年來,僑批保護碩果累累。2013年6月18日,福建、廣東兩省聯合申報的「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5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陳嘉庚講席教授劉宏出版英文書《親愛的中國:僑批與僑匯1820-1980》(美國加州大學出版),推動僑批進入全球視野。

2016年9月20日,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在甘肅敦煌舉行,僑批在海絲館展出,引起巨大反響。入選2019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的歌仔戲《僑批》,近日於廈門公演。

「關山初度,前路尤長。」據黃海清分析,僑批保護也面臨諸多困難,當前一大難題是僑批原件散落於民間,難以集中。「當務之急是要搶救保護僑批原件,避免它們在流動中被損壞、燒毀。分散的僑批也不利於研究工作的深入展開。」

自僑批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以來,受到媒體和大眾的關注,知名度不斷提高。大量的曝光一方面有助於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僑批的價格上漲、市場流動性增強,為保護工作帶來困難。

對此,黃海清建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快速度收集僑批,進行實物搶救。一方面可以出版的形式將原件集中保護,同時,可運用科技手段,進行數字化處理,將僑批永遠留存下來。」(孫少鋒 劉凱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01日 第 06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高在哪?
日漫《魯邦三世》作者加藤一彥去世 作品曾在中國熱播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