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六祖惠能大師另解「戒定慧」,可見其非一般凡人!

六祖惠能大師另解「戒定慧」,可見其非一般凡人!

佛教里將「戒定慧」作為最根本的修學要領,普通人想要進入佛門,領悟佛法的真諦,必須要通過勤修戒定慧,方能最終成就,知名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對「戒定慧」卻有自己的另一番見解,聽完之後無不發出感嘆,六祖真非凡人也!

在此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六祖慧能大師的悟道經歷,相傳他以打柴為生,識不得一個漢字,但卻能領悟佛法至高至深的佛理,就此一點,足見其與眾不同。當他聽聞《金剛經》中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時,便心生頓悟,明白了人生的無常,一切都不過是幻象而已,不是最真實的。從而生起悟道求法之心,最終成為一代祖師。

五祖弘忍傳法於六祖惠能之後,禪宗便分成了南北兩個不同宗派,惠能大師在南方,稱為南宗,主張「頓悟」的修法,而與之相對應的北方神秀大師則主張修學佛法應該要「漸修」,這就是北宗,在《六祖壇經》中,多次提及「南頓北漸」的說法。之所以有不同宗派的見解,主要是南北兩派對於佛法的根本「戒定慧」的理解不同。

北方的神秀大師認為:「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凈其意名為定。」能夠不作惡,自然也就是遵循了佛教的戒律,而能夠廣泛的行善,這就是有智慧的體現,自己能夠不斷的凈化內心的思想,可不就是「定」了嗎?所以如果有人問到,什麼是佛教?那很簡單的用一句話就可以回答得很清楚了,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斷惡修善也是我們大家普遍認可的,著名的天下第一善書《了凡四訓》中也提到,袁了凡先生通過不斷的斷除惡習,不斷的積德行善,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因此,普通人想要真正的轉運,改命,只要不停的積德行善,並去除自身的不良習氣,命運就會一點點的發生改變,因此神秀大師的這種「漸修」的方法,大多數人都很贊同。

而南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卻不這麼認為,對於佛教的根本「戒定慧」,他有著不同的解釋:「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他所強調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就是佛,是絕對純凈無染的,只是被妄想,執著而掩蓋了,顯現不出來而已,只要能做到內心無任何分別,無痴、無亂,讓純真的自性流露出來,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了。還需要從外界尋找什麼「戒定慧」呢?哪裡又有什麼惡行,善行之分呢?又何來的斷惡修善之說?

六祖的這番言論當然是沒錯的,可是這是針對具有上上根器的人來說的,可以接引最上乘人,即有大根大智的人,就猶如六祖自己一樣,具備了這樣的善根,福德,再加上一些因緣,自然能夠產生「頓悟」而入道了。而我們作為平凡人來說,很不容易接受這樣的法門,由此可見,六祖絕非一般的「等閑之輩」。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還是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斷惡修善,積累福德資糧,堅持不懈,方能有悟道之時。

更多佛學、國學及傳統文化知識,請關注「無為之善」,一起學習成長,歡迎評論交流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為之善 的精彩文章:

修行中出現的境界,可以跟別人說嗎?

TAG:無為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