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要不要成為中國新商業奠基的50人?

要不要成為中國新商業奠基的50人?

過去四十年,在改革的紅利期,很多成功的企業在各種風口中湧現出來。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用戶習慣的變化,特別是用戶對於數字化生存的適應,以前成功的傳統企業面臨著新的拐點。這個拐點,對於所有企業來講是挑戰,也是機遇。

馬雲在2016年提出數據將是未來的能源,同年也提出新零售。 阿里巴巴CEO張勇在去年底提出阿里要做新商業操作系統。這些,都是新商業形成的關鍵節點,也體現了他們對新商業的洞察和預見。

所謂新商業有很多表象,但懂懂認為,內核是從改革紅利向數據紅利過渡。未來,無論是已經很大規模的企業,還是初創企業,如果不能挖掘數據紅利,運用好數據這個新能源,就沒有持續成長的動能。

新商業到底是什麼?未來的企業到底有何不同?如何挖掘數據紅利?企業家都面臨著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對企業進行改造的挑戰。當前,大家都處於新商業的探索期,迷茫期——但是在這個階段願意積極探索、改革的,就有可能是未來新商業的奠基人。


老物種新物種,都是進化中的物種

新商業沒有定型,惟一的標準就是消費者需求。那麼,對企業的要求就是要不斷改變,不斷進化。所以,不存在完美的物種,所有的物種都在進化當中。

作為中國最大的品牌服裝企業之一,紅蜻蜓的情況很有代表性:一年四季都要提前幾個月訂貨。過去都是依靠幾個有經驗的開發人員和營銷人員,他們覺得適合什麼就整體下單。但如今潮流變化越來越快,年輕人也越來越個性化,過度依賴人的經驗主義風險可想而知。紅蜻蜓開始通過與阿里的合作,依靠前端的流行趨勢和商品消費的數據來做整體的分析,正在進行從經驗決策到數據決策過渡。「我們慢慢在做這個改變,其實這塊對我們衝擊還是蠻大的。「 紅蜻蜓錢帆表示。

樂惠國際是一家裝備製造企業,它為百威,喜力、青島、雪花、燕京這樣的啤酒廠提供生產線。以前,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是標準化、規模大,所以它的生產線賣給這些啤酒廠,生意就結束了。但是現在年輕的消費群體更喜歡個性化的產品,工業化生產的啤酒銷路受到影響,一些小眾口味的啤酒需求直線上升。樂惠國際開始嘗試直接面對消費者,藉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將前端的消費者與後端的傳統製造對接。

「以前我們把生產線賣給青島啤酒就完成任務了,現在我們變成了一個平台,幫這些啤酒廠生產定製的啤酒,還搭建了一個平台,把他們的酒送到客戶的餐桌上。」 樂惠國際賴雲來講的這個變化非常典型,新零售不僅僅是一個零售場合、環境的變化,同時帶動了研發、製造、物流等整個商業鏈條的變化。這對於以前只做B2B生意的樂惠國際,是巨大的挑戰,也是空前的機遇。

瑞貝卡是一個全球知名的假髮品牌,但生意越大挑戰也就越大。2010年的時候公司就上了EPR系統,但是從研發到生產、銷售過長的鏈條,以及遍布全球分散的業務,讓創二代鄭文青感覺還有很多創新的空間:「85%的業務在境外,境外十幾家銷售公司,各地都有倉庫,還有五家工廠。這麼多、這麼長的鏈條,如果把數據的價值最大化,把這個超長的鏈條整合起來,我們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和提升空間。」對於鄭文青來講,她現在已經感受到數據使得這個世界越來越透明,將是未來公司一切決策的依據,所以必須儘早做出改變。

盛源地毯是一家非常意識很超前的企業,2007年創業初期採購的設備就已經具備了感測器,在這個基礎上前兩年完成了智能製造的升級,定製的產品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但是在面向2C的消費者的時候,又遇到一個難題:智能製造生產線上只識別具體的參數,專業性很強,而消費者很個性,又不懂參數。也就是說,消費者語言與生產線語言對接不上,定製就很難實現,所以又要繼續做改進。

盒馬鮮生被看作新零售最成功的樣板,但是在今年初,盒馬鮮生創始人也提出2019年是「填坑年」,他通過兩三年的運行,慢慢發現盒馬模式中有一些不完美,同時也發現消費者的愛好又變了,所以盒馬也要再次進化。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新物種還是老物種,都身處於快速變化的環境當中。這種快速變化,也是舊商業向新商業過渡的一個顯著特徵。

「這個事情沒做完,新的情況又來了。我覺得自己就像游泳一樣的,游不到盡頭。這對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學習能力要求非常高。所有企業一定要丟掉過去原來的經驗,拋棄你過去原來所謂的一些專業,去迎合現在的整個互聯網所帶來的數字化的革命。」1919連鎖管理公司董事長熊霞認為當前雖然自己的企業依託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在行業中具有顯著優勢競爭力,但未來仍有很大的創新空間與潛力。


從產業數據化到數據產業化帶來的顛覆

過去二十年間,是中國企業信息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多數企業已經逐漸完成了數字化的過程,也就是企業的各個節點上都逐步實現了數據化,一些環節的效率被提升,比如營銷,比如電商。而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產業數據化也將過渡到數據產業化的階段。也就是說,數據將會影響到產業更上游的層面,甚至是對整個鏈條的重構。

中國的商業起步比較晚,所以傳統的商業模式幾乎都可以在國外找到樣板,也可以借鑒大量國外成熟的管理體系、管理理念,甚至在信息化管理上,國外的ERP、CRM都可以為中國企業拿來所用。

但是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對新零售的各種探索就是一個例子。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阿里比亞馬遜更有體系地在推動著數字經濟領域的變革。

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新應用的接受程度,也開始倒逼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升型,大數據對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滲透更加徹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深水區。今年兩會期間,總理提出了「智能 」,騰訊去年提出了產業互聯網,阿里則提出了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其實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從產業數據化向數據產業化的過渡。

從上面各種各樣的說法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實現在全社會對於這個大趨勢是認同的,難點就在於如何做?全新模式的不斷湧現與傳統模式的持續變革不斷豐富著「新商業」的定義與內涵,作為一個開放式概念,探索與實現「新商業」意味著更全面、更系統、更迅時的方法論。

以前說到數字化轉型,是一個企業裡面CIO的職責。而現在技術的變革已經影響到商業模式、公司組織架構的變化,所以數據產業化變成了CEO的新課題,每一個企業不僅要做IT系統的升級,更要做商業、組織的全面變革。正如此前張勇說:所有企業經營的商業要素,都有可能在數字經濟時代,走向全領域、全流程的數字化經營。」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新商業的一些特徵:比如24小時不打烊,沒有傳統的上下班的概念;產業不再有邊界,競爭對手未必在同一行業,而且競爭與合作往往都是並存,跨界與融合將是常態;創新無處不在,但今天的創新可能很快又會落伍,這就要求創新不斷……

這些特徵,都要求後台的業務隨前端的消費者不斷變化,組織形式和作戰單位根據業務需求隨時調整,公司內部協同作戰,組織要像水一樣靈動。

在這裡,懂懂很想說,從產業數據化到數據產業化對人思維方式的挑戰,也可以說是老一代創業者與未來接班人之間存在的天然「代溝」,畢竟他們成長的年代完全不同。

「老一代人接觸互聯網比我們這一代人都要晚,而我們使用互聯網的深度也要遠遠高於父輩,我們真正就是沉浸在互聯網裡面的,對於我們創二代來講會更容易接受這些新經濟和新商業東西。」 紅蜻蜓錢帆表示。

立白的陳澤濱也認為這種代溝是存在的:「我更相信數字時代會帶來一個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在數字化時代,數據越來越多,未來的核心是如何把這些數據用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他相信在這一點上,他比自己的父輩會更堅定。


新商業學堂:以共創的方式打造新商業樣板

以前,「互聯網衝擊線下商業」的觀點存在很長時間,而今天不再有人持這樣的觀點,所有的企業都在做線上線下的深度整合。正如前面懂懂所說的各種挑戰,新商業需要CEO能看到未來十年的趨勢,對於這樣的新事物更需要學習,向年輕人學習,跨界學習,腳踏實地求新求變。

清華經管學院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針對新商業轉型期的管理者開設了「新商業學堂」。值得一提的是,該課程是基於清華經管學院強戰略研究與阿里新商業實踐之間的創新融合,聚焦於數字化轉型以及由此帶來的企業深度變革。這裡不教授商業的基礎概念,而是希望通過學習、交流、實踐,提升學員數字經濟時代的系統思考能力、構建新零售體系定位、探索商業模式創新、聚焦企業生態裂變及消費者洞察,引領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本文前面提到的紅蜻蜓、立白、瑞貝卡、1919、車百惠等企業的創始人或者接班人都是慕名而來,希望能在這裡有所收穫。

獨特之處在於他立足的趨勢主題,以前科技都是美國走在前面,中國企業是跟隨、學習,但是新消費、新商業這個題材,中國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這裡培養的人才未來會是數字轉型的新商業領袖。」樂惠國際賴雲來表示。

瑞貝卡的假髮從工廠里出來,要經過大批發商、小批發商,然後再通過零售商達到消費者手中,這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而現在工廠直接通過電商平台與消費者對話,整個鏈條都要發生變化。比如生產方式要改變,研發方式要改變,上新速度要改變,供貨通路要改變,營銷推廣方式也要改變,全部都要變。「這背後肯定需要一個支撐,應對這種萬變。」 鄭文青表示。

「在現在的整體經濟環境中,所有的傳統企業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大家都在摸索,這個學堂『新商業』這個內容很吸引我。而且,阿里是數字經濟里的領跑者,清華大學又是中國最具學術權威的高校。從這兩點來看,我對這個學堂很嚮往。」 陳澤濱作為立白未來的接班人,很明白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企業的領導者最重要的就是學習能力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服裝行業已經打拚了二十多年的某服裝品牌創始人,在數字經濟時代也遇到了新的挑戰:第一是集團旗下有兩個自有品牌的服務,在新零售的趨勢下應該如何去做品牌升級?第二是作為優衣庫、ZARA的供應商,如何應對柔性化生產以及定製化服務的需求。「這個課程吸引我的是大數據時代下的思維方式的改變。5G、IoT時代,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這位企業家十幾年前讀過中歐的EMBA,但是今天的一切似乎都變了:「這個學堂定位比較明確,更注重思維的拓展啟發與實踐的創新引導。內容與我的需求非常匹配,我一聽說就來報名了。」

這個課堂更吸引他們的還不是理論學習,而是共創的模式。在傳統的商業理論與模式不斷更新升級的今天,企業家比以往更迫切的需要更新與擴充自己的認知體系。新商業學堂是通過清華大學、阿里、企業三方緊密合作,學員在這裡學習、討論、實踐,一起去完成新商業模型。

在這裡可以聽到最新的商業理念,近距離觀察學習最新實踐,用心體會新邏輯新思維,跨界探討、資源共享,在學習中實戰,在實戰中學習,同時完成對自己企業的改造——這就是共創的內涵。

「我希望在這裡能獲得幫助和啟發,開拓自己的視野。另外學習更多的案例,把更多的資源對接起來,對我們公司的創新能有更好的激發。」瑞貝卡鄭文青對新商業學堂的期待,代表了很多學員的想法。」

【結束語】

新商業處於探索期,沒有定形。張勇提出了阿里新商業操作系統,可以說他是新商業的提出者。但是新商業到底應該怎麼樣,在全世界都沒有先例,需要一批敢於創新、願意嘗試的人一起去共創。

新商業學堂第一期招收50個求變的企業家。正如前面所說,這個班的特色在於共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所以,第一期班裡的50人,有可能就是今後中國新商業的第一批奠基人。

——————————————————————————————————

微信關注公眾號「懂懂筆記」每天第一時間為您奉上最新最熱的科技圈資訊~

多年財經媒體經歷,業內資深分析人士,圈中好友眾多,信息豐富,觀點獨到。

發布各大自媒體平台,覆蓋百萬讀者。

《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微信思維》、《微信力量》三本暢銷書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懂筆記 的精彩文章:

爭論未休,996已「被跟風」

TAG:懂懂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