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0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也基本都是現代漢語不常用的生僻字,但因為此套課程是完全依照《說文解字》字序來講解的,不能跳字,因此學習起來會覺得無趣,請忍耐、堅持!六字分別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口+率>(GBK字型檔無此字,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率」)。讀shu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小飲也。從口率聲。」桂馥的《說文義證》稱:「經典借啐字。」《廣雅.釋詁三》:「<口+率>,嘗也。」形聲字。<口+率>的本義是飲;嘗

本義之外,這個字也用於方言。意思是吃喝。具體可見章炳麟《新方言.嶺外三州語》。

<口+率>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口+率>的小篆寫法)

2、嚵。讀chá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小<口+率>也。從口毚聲。一曰喙也。」《集韻.琰韻》:「嚵,《博雅》:嘗也。」形聲字。嚵的本義是嘗

《說文》給的第二個解釋是:「一曰喙也。」就是鳥獸嘴。徐灝《說文注箋》有:「上文『噲,咽也。一曰嚵也。』此嚵『一曰喙也。』是喙、噲異而義同。」

本義之外,嚵字還同「饞」。《字彙.口部》:「嚵,同饞。」比如范仲淹的《都官員外郎元公墓志銘》:「昔者吏嚵民膏,怨所由生。」《說文解字》無「饞」字,所以早期用到饞字意,即用嚵字。

此外,嚵還是地名,《字彙補.口部》「嚵,漢時地名,在廣平縣。」

嚵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嚵的小篆寫法)

3、噬。讀sh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噬,啗也;?(多本誤作「喙」)也 。從口,筮聲」形聲字。《方言》卷十二:噬,食也。噬的本義是咬;吃。比如《易.噬嗑》:「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再比如干寶《搜神記》卷二:「扶南王范尋養虎于山,有犯罪者投於虎,不噬,乃宥之。」在山裡養了老虎,誰犯罪了就扔到山裡,如果老虎不吃他,就饒恕他。再比如柳宗元的《黔之驢》「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黔之驢)

《說文》給的第二個解釋是「?也」,就是喘息。《廣雅.釋詁二》:「?,息也。」王念孫《廣雅疏證》稱:「?為喘息之息。」

本義之外,噬還有其他意思:(1)侵吞。狄仁傑《檄告西楚霸王文》:「自祖龍御宇,橫噬諸侯。」祖龍指秦始皇嬴政。指他侵吞六國。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秦侵吞六國)

(2)憂。是方言的用法。《方言》卷十二:「噬,憂也。」

(3)通「逝」。及。比如《詩經.唐風.有杕之杜》:「彼君子兮,噬肯適我。」陸德明釋文:「《韓詩》作"逝"。逝,及也。」是語氣助詞。這句詩的大意是:不知道我那心中人,可肯到我這裡來?

噬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噬的小篆寫法)

4、啗。讀d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啗,食也。從口,臽聲。讀與含同。」形聲字。同「啖」。本義是吃,咬。《集韻》稱:「啖,或作啗。」《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仲尼先飯黍而後啗桃,左右皆揜口而笑。」大意是:(魯哀公賜給孔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後吃桃子,魯哀公身邊左右侍從都掩口而笑(因為侍衛們認為黍子並不是吃的,而是用來擦拭桃子的。但是孔子不這樣認為)。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孔子望日)

本義之外。啗還指包含。揚雄《太玄.玄瑩》:「假哉天地,啗函啟化,罔裕於玄。」范望註:「啗,含也。」

啗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啗的小篆寫法)

5、嘰。(1986年簡化為「嘰」)。讀j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嘰,小食也。從口,幾聲。」形聲字。本義是稍微吃一點。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噍咀芝英兮嘰瓊華。」裴駰《史記集解》引徐廣曰:「嘰,小食也。」

本義之外,嘰還有常用的兩個用法:(1)哀嘆。《集韻.微韻》:「嘰,唏也。」比如《淮南子.繆稱》:「紂為象箸而箕子嘰。」商紂王令人做了一雙象牙筷子,太師箕子預感到這將是天下的禍害,為此憂慮萬分,並哀嘆不已。因為用了象牙筷子,必然會不用陶杯,要改用犀角做的杯子;必然不會吃粗糧菜蔬,而是去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當然不能穿著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華貴的衣服,坐在寬廣的屋子,高高的亭台上吃。所以箕子非常擔憂,進而發展為恐懼。過了五年,紂王果然造了酒池肉林,設了炮烙酷刑,漸至亡國。所以說箕子看見象牙筷子便知道天下將有大禍降臨。箕子這個故事,後來發展為著名的漢語典故「象箸之憂」,常用來比喻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象箸之憂)

(2)象聲詞。比如小鳥嘰嘰叫。

嘰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嘰的小篆寫法)

6、?。 讀b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噍貌。從口,尃聲。」形聲字。本義是嚼,嚼堅硬物。比如孟郊、韓愈《城南聯句》中有句:「饞叉飽活臠,惡嚼?腥鯖。」臠是切成小片的肉,鯖是一種魚。都屬於需要費力嚼食的食物。

?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50課:《詩經》「噬肯適我」,「噬」為何意?

(?的小篆寫法)

本課六字,現代漢語多不常用,重在了解。

(【說文解字】之150,部分圖片引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說文解字》第141課:蘇武牧羊所持的符節,上面的毛是啥材料?
唐詩閑讀:「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