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年之後,「天子一日一回見」的盛況不見,但此詩卻能不朽

千年之後,「天子一日一回見」的盛況不見,但此詩卻能不朽

唐詩,是我國燦爛文化中最為璀璨的一顆明星之一,唐詩中的精品何止千百,唐詩中的佳句又何止千萬。當我們有時看到明月想起故鄉時,即便是最沒有文化底蘊的人,相信心中也能吟誦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吧!詩之魅力,可以潛移默化,詩之不朽,可見一斑!

今天同樣介紹一首不朽的名詩,或許你沒在教科書中讀過它,但這並不影響它的優秀。即便是從沒讀過的人,即便是不懂詩中是什麼意思,讀完,一樣能夠深受感染,這或許也是唐詩的魅力之一吧。

讀這首詩之前,先來看一段背景。

一、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先說一個和本詩有很大關係的人——李憑。李憑出身於梨園子弟,因為十分擅長彈奏樂器「箜篌」,所以名噪一時。名聲最盛的時候,甚至「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其名聲和身價之高,隱隱超過了盛唐時期著名的歌手李龜年。放到今天,肯定是好萊塢級別的超級大明星。

好的藝術家需要好的流傳形式。李憑的箜篌技巧究竟有多麼高超,奏出的音樂到底有多麼美妙,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再聽聞,但是,李賀為之寫下的這首讚美詩,卻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李賀,和李憑關係不大,相同點不過都是李姓。李賀的名聲,很大,他的詩想像力豐富,正如李憑的箜篌一般,瑰麗曼妙,充滿了浪漫主義神話色彩,藝術感染力很強。當李賀聆聽了李憑的箜篌妙音之後,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李憑箜篌引》。

因為詩寫的太好,後人於是將它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相提並論,可見其地位之高。

二、官小詩名大的李賀

再來說說詩人李賀。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起,一直到元和八年,近三年的時光中,李賀一直住在京城長安,擔任奉禮郎。這是個小官,從九品。官雖然小,但是他的詩名卻非常高。而三年為官,三年落拓,也讓他親身經歷和目睹了很多事情,這對李賀的詩詞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鑒於李賀的英年早逝,所以這一時期他的詩作是其一生的主要創作時期。

這首著名的《李憑箜篌引》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原文如下:

李憑箜篌引

李賀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三、鑒賞——神話、想像力與詩

首句「吳絲蜀桐張高秋」,開門見山,寫箜篌的構造之精良,藉以映襯演奏者的技藝之高超,一箭雙鵰,同時又突出「高秋」兩字,點明了季節,相比「深秋」等詞,更富有韻味。

二句、三句側面烘托音樂之聲。意思是:優美的樂聲一旦彈奏出來,連在空曠山野上的浮雲也為之停滯;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箜篌聲觸動了心事,不禁潸然淚下。詩人很聰明,避開了難以用文字捕捉的箜篌聲,而是通過其他客體來寫,如「空山凝雲」、「江娥啼竹」等,以實寫虛,真真幻幻,極力烘托李憑箜篌的絕技,十分具有表現力。

第四句宕開一筆,交代演奏地點,並引出詩中的主要人物——李憑,正是此人的箜篌絕技彈奏出了如此「驚天地、泣鬼神」之絕妙音樂。

綜合前四句來看,詩人通過精心安排,寫箜篌、寫聲音、寫人,為下文更詳細的突出樂聲作出鋪墊。

五句、六句「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又是對樂聲的正面描寫,極具特色。「崑山」是用聲音去寫聲音,表現的是樂器的變化起伏;「芙蓉」,以形狀寫聲音,渲染的是聲音的柔和動聽。箜篌一起,猶如萬片玉碎,時而一弦獨出,宛如鳳凰高鳴,直入雲霄;時而悲抑,如芙蓉低泣,時而歡快,如蘭花淺笑。作者不僅讓我們彷彿聽到了音樂之聲,還讓我們看到了音樂之聲,可謂是形神兼備,妙絕之極!

從第七句,一直到詩文末尾,寫的是音響的效果,在浪漫主義色彩之下,雖顯誇張,卻又能讓人感受到一種真實的感情。寫長安門前,被箜篌之聲消融了寒光,甚至連上天的「紫皇」(不用人間的君王,新奇又富有表現力)都能夠聽到。

最後六句,李賀更是以神話為主,帶我們插上了極端浪漫的翅膀,帶我們飛入一片更為廣闊和瑰麗的神仙世界:

樂聲傳到女媧耳中,女媧忘記了補天的責任,結果石破天驚、秋水下泄;

樂聲傳到神山之下,神嫗為之動容,兩行清淚滾滾而下;

樂聲傳入水中,羸弱的老魚、瘦蛟再次煥發了活力,跟著樂聲翩然起舞;

樂聲傳到月亮之中,成日伐樹的吳剛,竟聽得入迷,甚至倚著桂樹忘記了睡眠,連月中的玉兔也忘記了移動,直到露水打濕了皮毛也渾然不覺……

深情優美、引人聯想。

至此,樂聲戛然而止,人的想像也告一段落,詩文至此也突然結束,只留下回味無窮的讀者。


四、總評

李賀的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在於想像力的奇詭和瑰麗,充滿了優美的浪漫主義色彩。詩人通過傾聽箜篌絕技的彈奏,將抽象的樂聲、難以捉摸的感情通過聯想和想像,轉化成了讓人能夠感知到的事物,令人讀完之後,印象深刻,深受觸動。

李賀在這裡,沒有對李憑演奏的技藝作任何直接評說,只是將詩人對於樂聲的感受渲染記錄了下來,但是縱觀全詩,沒有一處不表現著李賀的思想感情,沒有一處不表現著李賀的感受,說沒有評價,但其實處處是評價。

能將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感情融於一體,再以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便可以達到令人賞心悅目的高妙藝術境界。李賀的這首詩,便做到了,所以此詩不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話詞風 的精彩文章:

晏殊極其高明的一首送別詞,被後人譽為「足抵一篇《別賦》」
李清照十分著名的一首菩薩蠻,全篇都是平常語,卻雋永非凡

TAG:史話詞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