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吳儂軟語之地,繞不過一個詞,聽書。到了常熟,「江南第一書碼頭」,聽一場書自然是不容錯過的。聽書之時,手邊放杯虞山綠茶,就多了樁雅事;雅事也不止這一件,你看哪,評彈藝術館的隔壁就是方塔園。喝茶,讀園,聽聽書,真是享清福了。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評彈館二樓遠眺

「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有說有唱,這是彈詞,俗稱小書,說的是才子佳人,傳奇故事;再一種就是大書了,正規點說是評話,只說不唱,專說英雄豪傑,歷史演義。小時候,到了夏天,樹蔭底下,就有老人手搖著蒲扇圍著收音機聽評彈藝人說古道今。關鍵緊要處,「請聽下回分解「戛然而止,吊足了聽客胃口。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說書的場所叫書場。露天書場和堂會書場是少數,最常見的是一兼二用的茶館書場。解放前,由於根本沒有收音機、電視機等可共視聽的消遣,所以評彈就深得市民的雅俗共賞,書場處處可見。常熟城內比較有名的就有湖園、儀鳳、長興、花園、麗都、孔雀等十幾家書場,小型的和鄉鎮的就不計其數了。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聽書是當時普通百姓最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以致現在常熟的一些俚語,也從書場中套用而來。比如說「小落回」,現在我們本地土語常用來形容短時間的忙中偷閑,小愜意一下。但當時卻是專指評彈演出中途暫停片刻。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市評彈團成立於1956年10月1日。首任團長魏含英。1958年4月,常熟市、縣合併,原市團改為常熟縣人民評彈團。1983年8月,常熟撤縣建市,常熟縣人民評彈團改成常熟市評彈團。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縣人民評彈團合影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縣評彈工作組合影

常熟的評彈不遜色於蘇州,還因為常熟是「女說書「的發源地。其中最有名的女說書,是清咸豐,同治時的馬秀英。據說最早的彈詞《三笑》,就始於馬秀英之口。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常熟的「女說書」依舊風頭不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聲遠揚的蔣雲仙。這位出生於虞山鎮的女演員,後曾任上海長征評彈團的副團長,是國家一級演員。她最擅常說《啼笑因緣》。說表清晰,善各種方言,起角分明,形象生動。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不過常熟的「男說書」,風頭也不輸「女彈詞」。最有名的是清末的常熟人朱寄庵,始創彈詞《西廂記》,說、噱、彈、唱別出心裁。當年他在湖園書場說《西廂記》時,原城內的上流士紳本不屑到茶館與販夫走卒一起落座,但因慕其聲名,都「降格」乘轎到書場聽書。後人有詩曰:「獨創西廂未寄庵,聲名響遍大江南,玉壺泰里縉紳集,門口停留轎十三。」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評彈館北京大學演齣劇照

如今聽書,跟舊時又大不相同,要去就得去常熟評彈藝術館。花四塊錢買張門票,就進了庭園深深的園林里。推開兩扇園門,熱騰騰的茶水早已備好。這就進了書場了。台上的燈光還沒大亮,書台上整面的工筆荷花彩緞依然明艷非常;兩旁頂天立地的楹聯 「想當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看今日這段光景或者有之」,訴盡人世間的真假悲喜;書場里還多了不少年輕的面孔。手邊清茶一杯,靜候開場。沒有細碎的零食,只聊聊前日的書說到何處。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嘩——燈光驟亮,台上的道具真箇簡單,一把摺扇,一方手帕。說大書的多塊醒木;說小書的就多把琵琶、弦子伴唱。說書先生上得台來,先是寒暄一陣,突然醒木一拍,前日的關節就這麼接上了。說到要緊處,手裡的摺扇好比十八般兵器,忽而是趙子龍手中的長槍,忽而是唐伯虎的生花妙筆。燈光點的額頭晶晶亮,手帕就有了用武之地。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下雨也好,下雪也好,晴天也好,陰天也好,我與你相約,在常熟,在評彈藝術館,聽一曲古老的評彈。虞山綠茶,弦索叮咚,暈乎乎,竟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常熟記憶之:庭院深深處聽一曲評彈

小貼士:

常熟評彈藝術館每天下午開始演出,喜歡的愛粉們不妨去聽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