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北宋 定窯刻花執壺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北宋 耀州窯刻花紋執壺

又稱「注子」、「注壺」,隋代出現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壺體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雞首壺、鳳首壺等。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北宋 定窯白釉執壺

這時期執壺式樣繁多,有短流、長流、曲柄、直柄等數種;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於壺口,平底變為圈足並多有注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後,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繁昌窯、磁灶窯等均大量燒造。元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燒制的青花器為多,龍泉窯也生產部分青釉製品。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五代至北宋 越窯青釉刻團花紋執壺

執壺,最初的造型是由青銅器而來,南北朝早期的青瓷當中,已經完成了這種執壺的造型。其後在唐宋兩代是金銀器中的一種酒具,這從唐宋繪畫上是很容易看到的。直到現在,還有宋代青白瓷的執壺流傳下來。明代青花執壺,採用了金銀器執壺造型的優點,安定、秀美而靈活。因為瓷的質料和青花繪畫的關係,青花執壺顯得高妙雋雅,正如明代同形狀的雕漆器『仙盞瓶』一樣,能夠喚起一種夢幻感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元 定窯葫蘆形執壺

壺身主體採取了瓶的形狀。如果把蓋子、柄(把手)、流(壺嘴)都省略去,它便是一隻美麗的花瓶。這隻花瓶口小、頸長、肩削、腹重、足底短小而踡縮,圈足宛然一隻玉壺春式的花瓶,瓶的重心在下半部,造型沉穩。其他附件則是為了使這個美麗的瓶狀器物具有壺的作用而加上去的。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南宋 青白釉刻花龍首執壺

壺嘴的設計對於線的運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使一條向上斜挑起來的弧線,從壺身的一端向空間延伸開去,略呈拋物線形狀。壺嘴的頂端和壺身保持較大的距離,構成大約30°的銳角。同時頂端微細,增加了自然飄灑的感覺,避免了突兀鈍重的缺點。壺身另一面的把手像一條彩結一樣,滑膩而婉轉地附在壺身上。有的執壺還在把手的兩端塑造成如意形圖案,表示它不是和壺身生硬接上去的,而是從應用出發,又顧及到審美要求的一種配合。同時還對稱地調整了壺嘴和壺身的關係,使它左右均衡,不偏不倚,重心適宜。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北宋 越窯劃纏枝花卉紋執壺

執壺附件的次要部分是壺蓋以連在壺嘴和壺頸之間的雲形托子,還有壺身下面的底足,底足把壺身托住,使它的主要部分更加明顯,起著連接作用的一塊雲形托子,安排靈巧而適當。它和把手對稱起來,補充了壺嘴上部和壺身之間的空隙,使向上斜挑出去的壺嘴穩定下來,改變了壺嘴孤單細弱的情況,同時還增加了裝飾的美。而且因為壺嘴細長,有了這個飾件還可以在燒造時防止壺嘴變形。而這種立體圖案,這種空間藝術是完全服從使用的需要,不是單純為了追求裝飾的美才這樣做的。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南宋 影青瓜棱執壺

現代,執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飲茶用具。它的樣式繁多,常見的有「秋梨」「扁柿」「一把抓」「馬蹄」「銅鐘」「圓西瓜」等。一把好壺必須具備「三平」,要求把手、壺口、流口高度在一個平面上,再配上精美的瓷畫,更是錦上添花。每當你沏上一壺新茶倒入杯中,那一縷縷熱氣透著清香,沁人心脾,一種閑適、雅緻、寧靜之感油然而生。品茗賞壺,真乃快事。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北宋 越窯劃花雙系執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宋 湖田窯蓮花紋小執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南宋·湖田窯印花執壺

鬥茶湯提點—宋代的執壺

近期熱文鏈接

永遠的痛!天龍山石窟

南北朝佛像,太美了!!

龍泉窯瓷器:出土和出水的特點

最難盜的墓室,隨葬品多得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變化萬千:唐代絞胎釉瓷
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藝術珍品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