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流傳最廣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名句,結尾更經典,詩仙果然全才

李白流傳最廣的一首詞,開篇就是名句,結尾更經典,詩仙果然全才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學形式。楚有離騷,漢代有賦,六朝盛行駢文,然後就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又有小說。但是,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是逐漸過渡而來的。比如詞,他就是從五代、唐逐漸發展,到了宋代達到了頂峰時期。今天,我們賞析一首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詞。

《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遠處平林煙霧籠罩,一片迷濛。秋山一派蒼碧,觸目傷心。夜色瀰漫高樓,樓上是獨自傷心之人。站在台階上,徒然呆望。那晚歸的鳥兒都在急急飛回,而歸家的路卻是那麼遙遠,那麼渺茫。

首先是遠景,是望中所見。見到的是平林與秋山。

「平」不是平地的樹林,而是強調登高所見才「平」,登高遠看平林是暮煙籠罩,一片迷濛。「如織」極言煙霧的密度大,同時也襯托遠望之人的心情就像這濃霧一樣渺渺茫茫,揮之不去。

秋山呢?也因為遠望人的心情而帶有了主觀色彩。「碧」,本是秋山的顏色,更可以理解為山因為傷心而寒冷和碧透。這不是鬱鬱蔥蔥的青翠,而是凄凄冷冷的蒼碧。「寒」點名了季節。

接下來由遠及近,展開了一個特寫鏡頭——高樓和人,由景物轉向人物,上面的傷心有了呼應,點出了地點和時間。暮色降臨,樓上人愁。剛才還能望到遠處的平林和寒山,現在已是夜幕來臨,這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可見「望」的時間之長。

上片寫景,景中有情,由遠到近,次序分明。一個「愁」字承上啟下。

有了上篇的景物做鋪墊,主人公佇立於暮色沉沉中,佇立於冰涼的石階上,心情是茫然的,「空」給了解釋。但此時主人公又看到了急忙找歸宿的歸鳥,這讓剛才還茫茫的心一下子變得明朗、清晰了——鳥兒都知道歸家,我(你)何時能歸家呢?人鳥對比,強烈反差,更襯托此時的孤獨寂寞心情。

自然逼出「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像是自問自答,也像是在心裡嘆息。到底有多少長亭、短亭?不知道。但卻是路途遙遠,更是歸期無望。杜牧有「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杜牧「知道」有多少亭子,但知道和不知道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路漫漫,思綿綿,歸無計,歸無期。只能是空傷心,又給上面的「空」做了補充。

上片通過視覺寫景,下片通過心理抒情,客觀的景物中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情景交匯,客觀與主觀融合。攝取了平林、煙靄、寒山、暝色、高樓、宿鳥、長亭和短亭,表現了主人公複雜而又惆悵的情懷。筆法嫻熟,簡約質樸,所以被後世評價為「百代詞曲之祖」。

歷來評論此詞時,有說是女子思夫的,即思婦詩,也有說是男子懷鄉的;有說是眺望懷遠的,也有說是羈旅客棧的。我倒覺得,這首詞沒有哪裡能證明出主人公的性別,更沒法端倪到是在家裡還是在客棧,那我們就不要再花費心思解釋這些了。無論男人女人,無論家裡羈旅,思鄉懷親之情都是一樣的。況且,仔細玩味全詞,它不是第一稱謂,而是第三稱謂,聯繫上片,還像是第三者在描摹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讀宋詞 的精彩文章:

他是丐幫武功最強的人,卻為何終身不娶?我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