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僧人的日常遠不只誦經念佛!佛門中人告訴你平興寺的別樣風光

僧人的日常遠不只誦經念佛!佛門中人告訴你平興寺的別樣風光

你可曾試想過隱於深山之中的寺院日常亦或是好奇法師們日復一日的生活?

或許在世人的眼中,寺院是莊嚴肅穆的代名詞,難以親近,連著法師們也是持清規戒律日日誦經,離現實很遠。

但其實,寺院除了有作為宗教場所的功能之外,它也是一方普普通通的建築,與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也承載著人們的念想與記憶。

法師們除了專註佛法的研究與弘揚,其實也是一位在不停修行的人。誦經之餘,亦會有其他的學習與思考,和社會共進退。

在「佛國海天」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東南麓,有一座寺院,上世紀七十年代,住持世行長老平地而起,興作道場,取名「平興寺」。

界詮法師

1991年,界詮法師返山,協助擴建道場,健全寺院規約,創辦普隱學堂,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弘傳南山律學。

二十多年來,平興寺一直致力於僧伽教育和接引在家居士的弘法事業,為當今佛教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僧伽人才。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便是太姥山優秀的僧伽中的一位。

聖凱法師

聖凱法師於1990年在太姥山平興寺出家,後就讀於中國佛學院,完成佛學本科、碩士的學業。之後在南京大學繼續深造,取得哲學碩士、博士學位。

2005年10月,聖凱大師在清華大學完成哲學系博士後的學業,於2007年成為日本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特別研究員。

聖凱法師關心佛教事業的發展,熱心社會公益,多次在國際性論壇上發表與佛教相關的論文,有《中國漢傳佛教禮儀》、《禪心無語》、《攝論學派研究》等著作,影響廣泛深遠。

而今天,禪風君就和大家一起來讀聖凱法師所寫的《平興寺的遐想》,感受聖凱法師筆下不一樣的太姥山平興寺。

平興寺的遐想

站在對岸的山間小路上,回望著這座令我夢回縈繞的寺院──平興寺,不禁淚如泉湧,猶如流浪多年的遊子見到故鄉那一剎那,心中充滿著感動。

兩座小山如兩隻手將它輕輕地環抱住,它就如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靜靜地仰躺著,一條涓涓小溪輕輕地為它哼著催眠曲,緩緩地流向遠方。遠處群山層疊,隱約可見;青竹翠林,給這座小寺帶來清凈離塵的勝境。

它很小,只有一座大雄寶殿依山而立,然後圍著大殿的左右及前面建有僧房三幢。大殿巍峨雄偉,透視出古老佛法的莊嚴與凝重;僧房是現代民房建築,外面塗著黃色的油漆,映現出佛法的活潑與適應時代的特徵。

佛法就是這樣,古老而又適應時代,莊嚴而又不缺活潑,凝重而又不失佛法的生命力,這一切在這座小寺院完美地統一起來。

群山還在黎明的夢鄉中靜靜地卧著時,晨霧繚繞,山寺的鐘聲悠悠地傳出,響徹在群山幽谷之中,驚起林間飛鳥,它們呼啦啦地面拍著翅膀掠過山寺的上空,飛向遠方。

於是,一切都動起來了,許多房間的小窗都露出暈黃的燈光,給黎明的山谷帶來幾分神秘。緊接著,那如海潮洶湧的誦咒聲、抑揚頓挫的梵音頌唄和斷斷續續地傳出的木魚聲,穿過晨霧的幕幔,英英相雜,綿綿成韻。

萬物未動之先,僧人的祈禱聲已先響起,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沿著那條山間小路走去,身後的平興寺被群林遮擋得只剩下隱隱約約的幾點顏色。

然而,眼前卻出現一大片茶園。那綠油油的茶葉被僧人們修剪得整整齊齊,彷彿是一排排綠色的士兵在接受檢閱。

平興寺還有幾畝水稻田,最多的是地瓜園。聽老和尚說,最多時年產品6000公斤的乾地瓜絲。因為平興寺在「文化大革命」時是僧人接受改造的農場,所以老和尚們便在周圍植樹種竹,開墾土地。

古老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遺風在這裡得到很好地發揚。

早飯後,你可以看到許多僧人紛紛拿起掃把,各自掃著寺院的每一個角落,願寺院清凈離塵,更願掃除心中的塵埃。

這時,你如果走到山崗上,眺望著蒼茫的大海,一輪朝陽正在冉冉地升起。山下小鎮炊煙裊裊,晨霧如白紗纏繞在山間,久久不散。

在晨霧中隱隱約約地傳來機器的發動聲,很難想像人世間的煩囂是在如此靜謐的清晨中動起來。

望著盤山公路上努力往上爬的車輛,令人感到人世間的悲哀,辛辛苦苦為了誰?煩煩惱惱又是為了誰呢?在悲哀中恍惚有脫塵離世之感。

夕陽西下,當太陽將那餘輝遍灑在大地時,你可以發現寺院突然人多起來了,那黃色的小公路及灰白色的石路上,有許多僧人在散步。

有的兩三人一群靜靜地細語,談論佛法,交換各自的修學體會;有的則手持佛珠,獨自漫步,那悠然自得的神態,令人感到離俗的氣質。

最令人感到可愛的,是那幾個年輕的小和尚,他們在玩耍那隻看守寺院的狗,惹得那狗「汪汪」直叫。山林中傳來小鳥歸家的呼喚,涼風陣陣掠過,這一切猶如世外桃源,與世無爭。

深山小寺的夜,那是真正的夜。

僧人晚課後,那如風、如雨、如雷的鼓聲震落白晝那一點光亮,夜幕便悄悄地降臨。

有月的晚上,月明風清;無月的晚上,沉寂寥曠。無論是有月、無月,小寺永遠顯得那麼靜謐。一切白晝的塵囂都沉靜了,心中只剩下一片空靈,是用功修學的最佳時間。

從淡淡的燈光可以看到一些人在伏案疾讀,有人在禮佛拜懺;有人則索性關掉電燈,燃起心中的光明,孤身靜坐。山寺的夜空,充滿著寧靜與安詳。

平興寺雖然帶點子孫寺院的色彩,但是實為十方寺院,這裡雲集著全國十幾個省市的僧青年,他們在一位中年法師的指導下,專研戒律,弘揚南山律宗,在修持上則以凈土為歸。

佛法傳至今日,戒綱衰頹,佛教的自身建設有待於進一步地提高。當佛教大德們在大聲疾呼振興佛教時,這位中年法師早已悄悄行動,他從佛教的最根本處──戒律入手,創造一種學戒、持戒的條件,讓一代僧青年有安心立命之處。

佛法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首先,只有三五個人住下來,最後漸漸地增多,至今則有二三十人。

他們學習佛陀制定的金科玉律,了解原始佛教的生活,並將所學的東西賦之於生活實踐之中。

他們用缽吃飯,半月誦戒,結夏安居,過午不食;最難得的是他們能持金銀戒,這對視財如命的時代無疑是一個警鐘。他們穿著佛陀時代那樣的黃色袒肩袈裟,如黃色的吉祥雲,在寺院內外飄蕩。

當人們在對佛教感到失望時,是否能從這座小寺里看到一點希望;當佛教界提出加強自身建設,是否能從那些僧青年的身上找到入手處;當人們只埋怨佛教的衰敗,而不願多做一點時,是否應該學學那位中年法師,悄悄地為佛教做點事情.

無論你是在家佛教徒,還是出家佛教徒,佛教的興亡,每一位佛教徒都有責任。

平興寺,這座曾經孕育我法身慧命的寺院,它正在向世人宣示佛法的莊嚴與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風網 的精彩文章:

工作壓力大?與其掙扎不如來看看香板下的高僧如何日夜精進

TAG:禪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