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那時智慧就開了!

南懷瑾老師: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那時智慧就開了!

南懷瑾老師: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那時智慧就開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那時智慧就開了!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譁》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故有情於為,離曠而弗能也,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有情於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已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豈情之所知哉!」這都是哲學思想,邏輯論辯,所以莊子、郭象、僧肇三個人,不但文章好,文學境界也高。我們現在買一本邏輯的書,不管翻譯的也好,中國人寫的也好,常常看不下去;科學的書更看不下去,原因是什麼?文學的境界不高。如果科學的書,講邏輯哲學的書,有這樣高的文學修養,我們國民的文化就提高了。由此可知文學之重要。莊子他們也是講哲學,講邏輯啊!可是你會被它文章的美迷住了,被文學的境界迷住了;其實裡頭講的,都是邏輯與哲學。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人生下來有生命的時候,不是因為情而生的呀!這句話提出來,什麼叫做情?這是一問題。如果我們現在論辯,說男女有感情而結合才有人的話,為什麼說非情之所生呢?「生之所知」,我們生來的時候,那一點靈知之性,那一點能知道的這個「能」, 「豈情之所知哉」!哪裡是情所能夠知道的啊!

《禮記》中,始終把人分成兩部分來研究,就是性與情兩部分。性是人性的性,本性,靈知之性。我們人有思想,有知覺,這個不是感情的作用,這叫做性;而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這是情。能知一切的靈知之性本身,並沒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所以這兩個要分開。現在郭象說的這個「性」,是「人之生」,所以說,「豈情之所知哉」!與情沒有關係。

「故有情於為」,所以他說,一個人有情,被喜怒哀樂,悲歡愛惡的感情所困擾,就是我們現在講愛,我愛你你愛我,愛得要死那個愛。這個愛就是情。「故有情於為」,這是有為的作用,心裡有所為。「離曠而弗能也」,一個人被感情所困,心的那個光明偉大作用,困住在一小點上;雖然想要把它解開擴大,心境想要如何偉大,思想上要如何偉大,要空,要超出三界,都不可能!做不到的。「然離曠以無情而聰明矣。」如果我們修養到心境離開感情的困擾,心中不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某一小點所困住,而非常曠達而逍遙,那時智慧就開了,這才真叫做大聰明。

「有情於為賢聖而弗能也,然賢聖以無情而賢聖也。」普通的人,只要被感情所困擾,心中有了喜怒哀樂偏見的感情,要想修行達到聖賢的境界,那是永遠做不到了,就是「於為賢聖而弗能也」。那麼所謂得道的聖賢,就根本是個無情的人啰!要做到無情才能成聖賢啰!

「豈直賢聖絕遠,而離曠難慕哉!」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真正的聖賢是很難做到的。聖賢之所謂無情,是沒有欲界的這些情,沒有世俗的小情;聖賢有的是大情,是大慈大悲聖賢的情;所以說「豈直聖賢絕遠,而離曠難慕」,心境的開闊曠達,包羅天地萬象,就是聖賢的境界。他說「難慕哉」!你雖然心中很仰慕,但是修養卻很難到達這種境界。

「雖下愚聾瞽,及雞鳴狗吠」,所以說,世上的一般笨人,五官不全,腦筋不好的,乃至於一般雞鳴狗盜之徒,「豈有情於為之亦終不能也」。他們雖然想修道,因為自己心理不正常,加上情感的困擾,心裡愈來愈狹小。但是,對於修道做神仙,超出三界,他們的興趣也大得很,也想學喔!總而言之,世間的感情也要,也要成道成聖成佛,這就是第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所寫的:「世間那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什麼都想要,怎麼辦得到啊!

「不問遠之與近,雖去己一分,顏孔之際終莫之得也。」他說,他們也不考慮考慮,修道要想超越,變成一個超人,要遠近分開才行;也就是要遠離私人情感的作用,親近解脫清凈智慧高遠的境界。因為遠近親疏分不開,所以個人的私心,一點都沒有除掉;雖然仰慕孔子、顏回的修養,「終莫之得也」。也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是以觀之,萬物反取諸身」,由這個道理看來,真正的修養,「反取諸身」,要自己求之於自身,要去實驗;「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光靠眼睛耳朵去找真理,是不會成功的。我們看書是靠眼睛,聽課靠耳朵喔!光靠學來的這一點,靠耳目而來的一點點,是絕對不夠的,所以「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這是講學理。

換句話說,你們年輕的,將來出去做事,乃至當校長,或者當什麼長,前途無量,後途無窮,反正官位總是拿這兩個來代表,不是員的,就是長的;至少家長你總會當到的。不管你當家長也好,當國家的大家長也好,當一個什麼小主管也好,千萬記住,「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不要隨便看到某一點,聽到某一點,就判斷一切事,那是靠不住的。自己的耳目都不可靠,何況下面各種人的報告呢!

所以當一個主管,如果親信的人告訴你,老張不對,老李不對,那不一定!千萬要記住,這就是聖人做領袖的道理。「手足不能以代司致業」,你不要相信自己的手與腳喔!你如果相信自己左右的人,乃至於相信自己手與腳,手足有時候都會錯的。有時候自己拿杯子都會打破,所以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尤其做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偉大的領袖。你認為某人是我的耳目,那並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所以,當了皇帝,才自稱寡人。只有自己的頭腦,只有自己一個人,能真正地判斷;任何人的是非報告,都有問題,都摻了感情的水,連那個酒都變成水了,所以你喝下去,都有問題,變成毒藥了。這就是道家與儒家不同,看東西,看世間的事務,道家就透徹得很。

「故嬰兒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豈百骸無定司,形貌無素主,而專由情以制之哉!」所以他舉了一個例子,什麼叫做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夠修養到嬰兒的狀態,一百天以內嬰兒,勉勉強強說一歲以內,頭頂囟門還在跳,還不會講話才算嬰兒。嬰兒長大一點,有了一點意識就不算了。「不以目求乳」,嬰兒剛生下來,他不用眼睛看媽媽的奶,用眼睛看是後天的作用,嬰兒是用人性天生那個靈感,曉得媽媽的奶在那裡,就會偏過來吃奶,這就是靈府。「不以耳向明」,嬰兒不需耳朵看東西;「不以足操物」,用不著腳當手用拿東西;「不以手求行」,不用拿手來當腳用;換句話說,嬰兒他全身都是功能。

所以一個人,修養到心中沒有雜念,沒有妄念;情是妄情,佛家叫做妄想,意識沒有這些後天加上的思想,完全恢復到嬰兒清凈無為的狀態,這時生命的功能整個發出來了。《楞嚴經》講六根都可以互用,那麼鼻子可以當眼睛看,耳朵可以當眼睛用了,全身各種各樣都是功能,這個就叫做神通。神通也就是神,生命的精氣神,恢復到原始完全的狀態,就是神通。

這一段文章,都是郭象的註解,這是千古的名注喔!對於莊子的道理,發揮得最好,別家都不如他。歷代道家各家註解《莊子》的不少,始終以郭象的註解占第一,確實是有他的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解鄰紛爭即化人之事,講說因果亦勸善之方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