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亞馬遜說倉庫全機器人還要十年才能實現,現在還得需要人

亞馬遜說倉庫全機器人還要十年才能實現,現在還得需要人

亞馬遜說倉庫全機器人還要十年才能實現,現在還得需要人

也許沒有哪家公司比亞馬遜更能體現自動化技術帶來的焦慮和希望了。說到自動化倉庫,亞馬遜早就走在諸多零售業同行的前面,但是要完全用機器替代人工,即使是在這件事上早早投入了十幾年的亞馬遜,也說未來還遠得很。

「人們常常誤認為亞馬遜很快就會實現完全自動物流中心,」亞馬遜機器人技術實施總監斯科特·安德森(Scott Anderson)在陪同媒體參觀亞馬遜巴爾的摩運營中心時表示,「但是技術要達到這一點,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

安德森表示,從現在來看自動化技術還相當有限,並未達到亞馬遜需要的水平。

從一堆東西里拾起其中一件同時不碰壞邊上的東西,或是一次性從中拿起好幾件,對人類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是要讓機器做到這一點,即使是亞馬遜也還需要再經過數年研發。從現在的技術水平來看,還是把這事交給人類員工更划算。

2014 年開始,亞馬遜在倉庫推廣基瓦系統(Kiva Systems)機器人。但是這些機器人只承擔了倉庫里的一部分工作。

人類「充填工」負責把把商品放上機器人貨架,補充存貨,機器人則背著裝滿商品、重達 3000 磅的豎直貨架在倉庫里移動,另一端,人類「分揀工」會根據電腦屏幕上的說明,從貨架上拿下商品,裝進塑料箱——簡單來說,機器人跑腿,人類員工動手。好處是人不再需要滿倉庫的走動拿東西,速度更快了。

在亞馬遜近年投入巨大的生鮮配送環節里,機器人也暫時沒有用武之地。一方面,生鮮產品比普通商品更脆弱,機械臂很難保證力度,另外一方面,人類判斷生鮮商品是否符合要求,比起機器識別也準確多了。比如說,有些顧客想要生一點的香蕉,有些則備註需要熟一些的香蕉,人類掃一眼就能分辨,換了機器就涉及到圖像識別里的複雜技術了。

上個月,亞馬遜宣布將把 Prime 會員享有的包郵兩日達服務升級為包郵一日達。安德森表示,公司目前的目標是,從用戶下單到商品打包離開倉庫,中間花費的時間不超過 4 個小時。

訂單離開運營中心之後的自動化技術,則還處於測試階段。4 月底,亞馬遜開始在華盛頓州測試快遞機器人 Amazon Scout。這個機器人有六個輪子,走在路上送貨的時候能夠避讓行人、動物,速度也大約相當於人類步行。

目前,這項測試只有六個機器人上路,也僅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工作。要用這些機器人替代「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員,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送貨,顯然也還是很遙遠的事。

題圖 / 唐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日娛樂:戛納電影節公布首批片單,萊蒂希婭·賴特加盟《尼羅河上的慘案》
#Voice:《地獄男爵》俄版台詞遭刪改,斯大林變成了希特勒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