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鬼子」二字究竟從何而來?為何日本人被稱作「鬼子」

「鬼子」二字究竟從何而來?為何日本人被稱作「鬼子」

五一假期哪裡去?近聞一趣事,兒子給老父訂了去日本旅遊的機票,孰知老人當場撕了個粉碎,怒火中燒,曰:「我哪都可以去,就是不去鬼子的地方。」這可見老一輩人對日本人與生俱來的痛恨。如今抗戰勝利70多年了,隨著時間流逝,「鬼子」二字也悄然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麼,日本人當年為何會被叫作「鬼子」呢?(作者:大俗)

在神話傳說中,「鬼」意指妖魔鬼怪,是邪惡醜陋的存在。抗戰年代,日本人的兇殘、瘋狂、滅絕人性,用「鬼子」來形容是恰如其分。在抗戰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鬼子來了」「鬼子進村了」「打倒日本鬼子」等等口號標語,村民聞鬼子色變,小孩不聽話,大人用鬼子嚇唬小孩能立即止哭。

自1931年日軍佔領我東北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軍民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日軍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僅南京大屠殺就瘋狂殘害我30萬民眾,還有滅絕人性的731細菌部隊利用活人做實驗,以及強征慰安婦、華北地區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等等。而太平洋戰場發生的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日軍「寧為玉碎」之瘋狂行動,讓平均年齡17歲的娃娃飛行員組建「神風敢死隊」,無不說明日軍的殘酷和瘋狂。

自唐朝時,日本人被稱為「倭人」。到了明朝中晚期,「倭人」屢次侵犯我國沿海地區,又被慣稱為「倭寇」,如有名的戚繼光抗倭;抗戰時,國人對日本人的稱呼又變成了「日本鬼子」,可見數百年的對日仇恨絕非一朝一夕。但你知道嗎?「鬼子」二字的真正來歷並非出自抗戰時期,而是在晚清時期,「日本鬼子」就已經傳開了,並且還是出自一幅對聯,上演了一段典故。

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清廷為盡量避免戰爭,派遣大臣前往日本談判,結束時進行了記者會,這時有日人提出一要求,說他們有幅對聯,請求我方對出下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清大臣一聽就明白這是在嘲諷清廷,不過對於對對子這麼個小事,怎能難得到科舉入仕的大清官員,大臣們很快就有了下聯:「倭人萎,裘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對仗工整,意味明顯,大臣們的有力反擊,讓中外記者們都紛紛叫好,同時也讓日本人羞愧難當,從此關於「日本鬼子」這個叫法,也就隨著記者們的宣傳傳開了。但值得警醒的是,這也改變不了甲午戰爭的慘敗,國力不強,靠耍耍嘴皮子是無用之功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17歲紅小鬼當師政委,全師平均18歲!走出2位開國上將
美軍首次轟炸東京,日本為何毫無察覺?杜立特的魔改B-25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