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眾所周知,「葷」指代的是雞鴨魚等肉類食品。可能到這,有些心細的朋友就會發現:「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難道是我們的老祖宗倉頡先生在造字時,誤把草當成了肉,所以創造了「葷」字來指代肉類?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然了,這黑鍋倉頡肯定不能背。因為「葷」本來並不是代指肉類,而是蔥蒜姜類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的代詞。譬如,《說文》寫道:葷,臭菜也;《蒼頡篇》也寫道:葷,辛菜也。可見,「葷」在早期實實在在是指素菜。

既然如此,那「葷」是怎麼從素菜變成肉類的代詞?這跟佛家有關。一個教派,想要繁榮興盛,就必須不斷的發揚光大,傳教佈道。而在傳教佈道的過程中,和尚倘若吃了「葷」類辛臭蔬菜,就會有很大的口氣,會給信徒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因此他們嚴厲禁止食用五辛(也就是「五葷」,「忌葷」):大蒜、革蔥(即大蔥)、慈蔥(即洋蔥)、蘭蔥(即韭菜)、興渠(即阿魏)。除此之外,佛家還認為:吃了「五葷」,對初學的人,修學工夫尚未成就的人,是有妨礙的。

不僅如此,還會起生理反映。生吃容易動肝火;熟吃容易產生荷爾蒙,引起性衝動。妨礙清凈心,阻礙修行,嚴重損害自身修為。當然了,「五葷」遠不止上面那5種。只要是吃過之後會引起口中異味的蔬菜,皆可列入其中。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梁武帝蕭衍的母親獻太后張尚柔信佛,是個虔誠佛教徒。可是這個女人非常奇怪,她既遵守佛家的禁吃「五葷」戒律,又不吃肉類,只吃素。要知道,當時的和尚和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佛迷的蕭衍,為盡自己的孝心,又為了體現佛法的慈悲為懷,於是下令:天下信佛的人都要學他媽,只准吃素,不準吃肉。此後,和尚是既不能吃「葷」類等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又不能吃肉。

「葷」明明是草字頭,為何會成為肉類的代詞?原本是這字代表肉類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人慢慢的將兩者搞混到一起,變成了新的意思。原本和尚「忌葷」是禁止吃「葷」類辛臭蔬菜。到了後面,和尚不吃肉也變成了「忌葷」。「葷」最終也就變成了肉類的代詞。

而原本代表肉類的,是「腥」這字。《論語·鄉黨》寫道: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袁說史 的精彩文章:

關於金朝10個冷知識:早期君臣不看重尊卑,常一起游泳洗澡搓背

TAG:袁袁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