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定窯貢瓷和定窯芒口瓷真偽鑒定

定窯貢瓷和定窯芒口瓷真偽鑒定

定窯芒口瓷器創燒於北宋中期,在燒制芒口定窯瓷之前,宮廷使用了採用匣缽裝燒工藝燒制的沒有芒口的定窯瓷器。這些非芒口定窯貢瓷,由於生產量底,成本較高,燒制時間不長,當時燒制的數量就比較少,至今已近千年,完整器存世量十分稀罕。而芒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制數量很大,所以存世量相對較多。可以肯定地說,胎釉都精美的非芒口定窯瓷器都是北宋早期生產的貢瓷,而絕大多數芒口定窯瓷器都是宮廷認為「不堪用」的民用瓷。根據文獻記載,北宋定窯瓷器有白定、黑定、紅定、綠定和紫定五色。實際上,紫定和紅定都屬於醬色釉範疇。其釉色有柿紅色、醬紅色、醬褐色、醬黑色、芝麻醬色、赤褐色等等品種。

定窯芒口瓷器並不完全都是進貢朝廷的瓷器。定窯貢瓷在裝燒工藝轉型後,最先一段時間燒制的芒口瓷器進貢給宮廷後,使宮廷不滿意和不適應,所以就「遂命汝州造青窯器」。定窯瓷器這些釉色的變化,都是由於釉汁中不同含量的氧化亞鐵在不同溫度燒制後的化學反應表現。當今所見定窯瓷器,多數是白色或者是醬黑色釉面的芒口盤、碗、碟之類的圓器,還有一些與芒口瓷工藝相同的琢器。

一、定窯貢瓷特徵

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是燒制定窯貢瓷的所在地。總體上看,北宋定窯貢瓷的造型端莊,胎體比較輕薄,胎骨潔白,非常細膩,結構緊密,非常近似於極其細膩的澱粉,因此,胎骨不存在縫隙現象,胎體表面也不存在刷絲痕;施釉均勻,手感滑潤,很難見到「淚痕」,釉色都是比較均勻的。由於瓷土是一元配方,在匣缽內採用仰燒方法,所以圓器不太正圓,口徑不一致,這是非芒口定窯貢瓷的特徵。在器物裝飾上,有光素無紋飾的,也有劃刻簡筆纏枝蓮花的,有些瓶或壺的脛部刻寫實蓮花瓣紋。

定窯紅瓷是北宋早期的貢御瓷器,沒有芒口,做工精細,釉層中的著色料為氧化鐵。鐵元素在還原焰環境中以中低溫(約1100--1200℃)燒成,呈色為紅棕色(醬紅色)。柿紅色、醬紅色等定窯紅釉瓷器極其珍貴,歷代少見。

二、定窯芒口瓷特徵

以芒口盤碗為代表的瓷器是大批量燒制的非進貢定窯器,胎骨呈乳白色,不及前者細膩,瓷土結構不及前者緊密,但採用覆燒工藝,用墊圈扣燒,所以圓器都規整正圓,不變形。由於施釉速度快,導致釉層表面多帶淚痕,釉層透明而稀薄,顯露出胎骨上面的刷絲痕或者斑點、縫隙,影響美觀,並且釉層發色不均勻,這些都是非貢瓷的特徵。

裝飾方法,多在盤、碗、碟的裡面刻花、劃花或者印花,紋飾比較精美,外表光素無紋飾;盤、碗、碟的外邊緣芒口很窄,內邊沿芒口稍寬;釉層較薄,釉質細膩、光滑、明亮。定窯系其他窯口燒制的定瓷,芒口較寬,胎骨較粗,胎體偏厚,有些器物的淚痕和刷絲痕過分顯眼,製作工藝不及澗滋村的定窯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