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濕熱橫行,如何有效扼制?

濕熱橫行,如何有效扼制?

導讀:

濕熱致病,顧名思義,濕與熱邪共同侵犯人體所致的病症。「六氣之中,濕熱為患,十之八九」。而濕熱傷人會有由淺入深、由上及下的傳變特點。濕帶著熱,在身體內橫行,有什麼辦法有效扼制呢?

濕熱致病,分型治療

主編/盛增秀 江凌圳

濕熱病證的治療,總的原則是根據病邪之微甚、病位之淺深、正氣之盛衰,以及濕與熱之孰輕孰重等情況,隨證立法,依法疏方。

邪在上焦(衛分)

治遵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之旨,法取微汗,宜輕宣透達,多用芳香宣化之劑,如藿香正氣散、三仁湯之類。

薛生白對「濕在表分」,葯取藿香、香薷、蒼朮皮、薄荷、牛蒡子等味,挾風頭痛者,加羌活;暑濕鬱閉肌腠,症見胸痞發熱、肌肉微痛、始終無汗者,當清透暑濕,藥用六一散,薄荷葉泡湯調下。

圖:薄荷

濕熱傷於肌肉,流注關節,出現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宜滑石、大豆黃卷、茯苓皮、蒼朮皮、藿香葉、鮮荷葉、白通草、桔梗等味清透滲利並用。

若濕熱蒙蔽心包,則用菖蒲鬱金湯送服至寶丹以辟濁開竅。

邪在中焦(氣分)

主以宣化疏運,當分濕與熱之輕重而治。大概言之,濕重者,宜苦溫燥濕為主,清熱為輔,藿朴夏苓湯、不換金正氣散之類,葯如半夏、蒼朮、草果、厚朴、蔻仁、大腹皮等;熱重者,應以苦寒清熱為主,化濕佐之,方用連朴飲、黃芩滑石湯之類,葯如黃芩、黃連、山梔、滑石、竹葉等;濕熱並重者,清熱化濕兼用,方用甘露消毒丹,一清陽明之熱,一燥太陰之濕。濕熱流注下焦,當以滲利為法,俾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出,方如茯苓皮湯。

以上「開上」 「宣中」「滲下」諸法,是針對濕熱病邪所在部位而設,乃不易之治法。

若濕熱化燥,熱盛陽明氣分,則用白虎湯清涼泄熱。

若燥熱內結,腑氣不通,當通腑瀉實,宜涼膈散、承氣諸方酌情用之。

濕熱化燥傷陰,病在下焦(營血分)

當分下列情況而治。

病初入營,法遵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宜清營湯清營泄熱,透熱轉氣。

邪陷心包,則用清宮湯合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之類清心開竅為急務。

邪入血分,迫血妄行,而見耗血動血之候,亟須涼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黃湯、化斑湯之類,此即葉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意。

若便血過多而出現氣隨血脫之證,宜急用獨參湯益氣固脫。

若熱盛動風,可用羚角鉤藤湯。

久病下焦肝腎之陰虧損,則用咸寒之屬以滋填下焦真陰,方如加減復脈湯,大、小定風珠之類。

病至恢復期,可根據症情,投以益氣養陰、健脾醒胃之品,尤當重視余邪之清理,慎防死灰復燃,以致複發。如薛生白治濕熱證火勢已退,惟口渴汗出、骨節痛,余邪留滯經絡,用元米湯泡於術,一以養陰,一以祛濕,寓祛邪於扶正之中;又如治濕熱證,諸證皆退,惟目瞑則驚悸夢惕,余邪內留,膽氣未舒,藥用酒浸郁李仁、豬膽皮清泄肝膽余邪,薑汁炒棗仁養肝安神,標本兼顧,如是則正復邪卻,不留後患。

以上是濕熱病證治法之大要。

治法治則

1.宣暢肺氣,氣化濕化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氣,性喜宣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水之上源。瀦留在體內的水濕,有賴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之下輸膀胱而排出體外。濕邪傷人,初起肺衛受傷,肺氣因而鬱閉,失其宣降之職,致濕邪留滯為患,故治療濕病(濕熱病證自不例外),宣暢肺氣十分重要。葉天士對濕熱病證的治療,強調「開上郁,從肺論治」之法。至於宣肺開上之葯,多取杏仁、桔梗、蔻仁、枇杷葉之類。

2.健運脾胃,調其升降

濕熱病證的病變重心在於脾胃,故調整脾胃功能,在治療上顯得特別重要。蓋濕為重濁之邪,最易阻礙脾運,升降為之逆亂,氣機為之窒塞。因此,調整脾胃功能,要在助其運化、調其升降上下功夫。考治療濕熱病證的常用方劑,諸如三仁湯、藿朴夏苓湯、藿香正氣散、甘露消毒丹、連朴飲等,方中多取蒼朮、厚朴、陳皮、半夏、茯苓、蔻仁、藿香、薏苡仁等運脾化濕,芳香醒胃,以利升降之葯,足見其重視調理脾胃之一斑。

圖:茯苓

3.兩分濕熱,其病易解

濕熱合邪,熱寓濕中,濕處熱外,徒清其熱,外濕不化,徒祛其濕,里熱愈熾,故清熱化濕,兩者兼顧,為濕熱病證治療的基本法則。葉天士提出:「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這種促使濕熱分離,孤立邪勢的治療方法,可謂深得濕熱病證論治之精髓,確能縮短病期,提高療效。至於具體用藥,又當根據濕與熱之孰輕孰重,或以清熱為主,或以化濕為要,貴在臨證變通耳。

4.著力氣分,截斷病勢

濕熱病證邪氣流連氣分時間較長,證候變化亦較複雜。吳鞠通則認為,本病以中焦氣分病變最多,所以「當於中焦求之」,即重點應抓住氣分階段的治療。一般地說,病邪初入氣分,化燥傷陰之現象尚未突出,此時正氣尚盛,如能積極進行合理的治療,往往能堵截病邪發展,扭轉病勢,使病變向好的方向轉化。

5.通利小便,給邪出路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熱病證的病邪既是濕與熱合,故此法尤不可忽視。葉天士所謂「滲濕於熱下」,實則寓利小便以祛除濕邪之意,特別是他提出的「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深刻地闡明了通利小便在治療濕熱病證上的特殊價值。蓋濕熱傷人,因濕為陰邪,往往出現濕遏熱伏、陽氣鬱閉不宣的病理現象,昧者不究病機,若用溫葯宣通陽氣,勢必助長邪熱,其病益甚。惟用化氣利濕之法,使小便通利,如是則濕去而陽氣自然宣通。「究其方葯,宜乎甘淡滲利,茯苓皮湯為其代表方劑,葯如蘆根、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等,利濕而不傷陰,又無助熱化燥之弊。當然,通利小便之法不可濫用於濕熱病證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當濕熱已化燥傷陰,病入營血,而應慎用或忌用。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上海市名中醫張雲鵬:我一生積累的19個臨床有效方
穀雨葯膳食療養生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