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敦刻爾克大撤退不丟人,但敦刻爾克之前英法聯軍的一系列戰鬥卻是丟人的,這種「丟人」甚至可以直接上述到七年來對納粹德國的各種綏靖政策。正是這一系列愚蠢的操作,最終把近四十萬的英法聯軍逼入了絕境。就像《黑客帝國》裡面一句台詞:「有因皆有果,安德森先生,我們在這裡相見,因為我們註定如此。」

稍微往前追溯,納粹德國這個怪胎的養成,可以說英法等國富有最直接的責任。德國收回魯爾工業區——綏靖;德軍進入萊茵河非軍事區——綏靖;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綏靖;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綏靖;德國吞併奧地利——綏靖;德國吞併蘇台德,進而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綏靖。至此,德國已經成了進化的大怪物,而英國和法國還活在「世界第一海軍」和「歐洲第一陸軍」的春秋大夢中。

德軍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在西線看戲,就在戰壕里放放槍,坐看希特勒糾集主力滅掉波蘭,簡直蠢得令人髮指。最終英國人民對於政府的綏靖政策忍無可忍,下議院提出了對首相張伯倫的不信任案。1940年5月,丘吉爾上台組閣,英國算是走上了相對的正軌。但是法國政府在清除綏靖政策遺毒上做的遠遠不夠,這也是法軍作戰不利很重要的因素。在法國的達拉第綏靖內閣早在1940年3月23日被保羅·雷諾的抗戰內閣所代替,但是達拉第卻做了雷諾內閣的國防部長和陸軍部長。讓一個綏靖政府的總理去掌管一個抗戰政府的軍機重任,綏靖的危害非但沒有消除反而比以前更直接、更嚴重了。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英法聯軍作戰失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隊上被碾壓了,德國以坦克裝甲機動部隊為主體的運動戰讓英法聯軍毫無還手之力。早在1934年,法國的一些有識之士(主要是戴高樂)就主張應大力發展機械化兵團。戴高樂在他的專著里寫到:「我們不能依靠倉保就防、陣勢紊亂的軍隊來抵禦最初的打擊……我們必須另外再加上一支可以立即調遣的機動力量。」但是他的觀點遭到了法國陸軍的強烈反對。一手提拔戴高樂的老上司、老恩師魏剛元帥,就認為按戴高樂的觀點會使陸軍分為兩部分,他反對戴高樂的觀點:「兩個陸軍——說什麼也不行!我們已經有了機械化、摩托化和騎兵化的後備隊。沒有什麼可建立的,一切都已應有盡有了坦克和飛機並不能改變戰爭的基本因素,法國安全的主要因素還是以要塞加固的連綿防線。」——可以看到,法國無法建立起現代化的裝甲部隊,是有政治因素在裡面的:陸軍的老權貴們擔心新兵種的建設會分掉他們權、影響到他們的地位。結果戴高樂只能自己爭取到了一塊「實驗田」,開始按照自己的理念建設機械化部隊。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德國人卻把戴高樂的相關專著當做重要情報和內參,呈上了希特勒的案頭。所以戴高樂特別不服氣,他在自己的回憶錄《戰爭回憶錄》里各種抱怨,說德國建立的前三個裝甲師完完全全都是按照自己規劃的模式建設的。

從戰略戰術上,法國軍隊也是一塌糊塗。軍事史上最著名的笑話——馬奇諾防線,可以看做是法國政府、軍隊一系列愚蠢和短視的思想最後產下的果實。馬奇諾防線綿延數百公里,全線共布署344門火炮,建有152個炮塔和1533個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長達100公里,道路和鐵路總長450公里。該防線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耗混凝土約150萬立方米,耗鋼鐵量達15萬噸,造價50億法郎。防禦工事全部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有軌電車通道,甚至堡壘內部還裝飾了精美的壁畫。但是這個被法國軍方被稱作「永遠無法攻克的防線」在戰爭中一毛錢作用都沒有發揮——德軍直接從北方山區林地繞過馬奇諾防線,像手術刀一般地切割了法國本土。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德國人在迅速料理完波蘭後,開始把目光投向西線戰場。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的曼施坦因一眼就看破了法國人的破綻,於是他制定計劃,從安德內斯山地出擊,突破色當,然後直奔索姆河下游以至佔領海峽海岸,從而完成對盟軍從背後實施戰略分割和戰略包圍的進攻路線,最終徹底擊敗法國。從地圖裡可以看出,色當這一點對於整個戰略的重要性,普法戰爭時期著名的色當戰役就發生於此,拿破崙三世在此投降——結果最後法國人還是沒有長記性;對德國而言,突破色當意味著完全佔領了戰略上的主動,大致相當於遼瀋戰役中錦州的地位。關於這一問題,英國對法國早有忠告。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很久以來,英軍總參謀部和我們的戰地司令就擔心馬其諾防線的北端和英國軍隊沿法比邊境修築的工事之間的空隙。陸軍部長霍爾·貝利沙先生曾在戰時內閣幾次提出這個問題。我們也曾通過軍事途徑向法國提出意見。然而……法國人認為,阿登山脈是龐大的機械化軍隊無法通過的。貝當元帥曾對參議院陸軍委員會說過:這一扇形地區沒有危險……」關於英國人對法國重視色當的警告,即記載在丘吉爾的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卷第一冊,)中,也記載在戴高樂的回憶錄中(《戰爭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第一卷),所以說是可信的。可以從很多細節來看,英國人並沒有愧對法國。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英法聯軍的潰敗是由一系列失誤構成的災難。亨利·米歇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商務印書館,101頁)中寫道:「法國的情報機構當然偵察出敵人的部隊在自北而南地調動,以及在萊茵河中部地區進行架橋活動,這種種跡象都不象是「施利芬方案」的語言。然而,此項報告卻淹沒在導至完全不同結論的其它情報之中。法國情報機構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促使法軍參謀部變更其作戰計劃。」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分析出,英法聯軍在法國戰場的潰敗,法國是負有最主要責任的。畢竟主戰場在法國,英國遠征軍異國作戰首先是保護法國的領土和人民的;更何況英國更多的是配合作戰,法軍總參謀長甘末林,二戰爆發出即擔任了法軍總司令,又兼任了英國遠征軍總指揮,在很多戰役中英軍部隊是要服從法軍的戰略戰術安排的。然而法軍並沒有很好地承擔起領導責任,德軍評價這位英法聯軍的總指揮是:「用一戰的方式打二戰」。法國人對於敦刻爾克的抱怨,恐怕真的站不住腳。

5月16日德軍攻陷蒙科內,英法聯軍的正面防線被突破。同一天,丘吉爾趕到巴黎問甘末林:「戰略後備隊在哪裡?」甘末林聳了一下肩膀說:「一個也沒有。」(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卷上部第一分冊,67頁)。講道理,一個聯軍統帥在主要陣地被敵人突破後,竟然沒有安排縱深的防線和預備隊,這種荒唐恐怕在世界軍事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了。大概只有抗日戰場上常公凱申,在山西戰場上和淞滬戰場上排出的「一字長蛇陣」可以相提並論了。尼瑪玩個魔獸都知道肉盾頂前面,法師弓箭手放後面,怕這兩位是想玩個空城計。看抗戰史,會發現無數次這樣的情形:國軍布置防線——日軍集中力量突破一點——國軍全線潰敗。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法國士兵作戰英勇是無可置疑的,許多防禦戰場上(如果不是迅速被德國裝甲部隊分割包圍)法軍和德軍的傷亡比例能達到將近1:1。與德軍非常相似的是,法軍也是典型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當德軍突破馬奇諾防線,戰爭已經進行到最為白熱化最至關重要的階段時,法國政府高層在幹什麼?——內鬥。5月18日法國政府改組,戰場上沒有做出任何積極的反應而此時德軍已佔領了亞眠。19日,總司令甘末林被撤職,魏剛上任,而甘末林離職之前還是保留了一些理智,上午他發出在任內的最後一道命令——「12號手令」:命令北方各集團軍不要被敵人包圍,要不惜任何犧牲,強行向南轉移到索姆河,並向切斷他們交通線的德國裝甲師進攻。」毫無疑問這個策略是正確的,可以避免軍隊被德國裝甲師穿插包圍,但是這個命令在晚上就被剛剛上任的魏剛宣布撤消了。魏剛對上任以前的前線情況一無所知,他需要時間進行調查以便掌握第一手資料,等到5月21日魏剛在伊普雷會議上提出他那和「十二號手令」內容基本相同的「新設想」時,時間已又過去三天。在這三天中,德軍佔領了阿布維爾,又孤立了沿海港口布倫和加萊。至此德軍對英法聯軍實施戰略分割、包圍的作戰意圖已基本實現,陷於這個鉗形包圍圈的,包括十三個法國師、九個英國師和所以比利時軍隊。最終德國裝甲師高歌猛進,把英法聯軍逼入了退無可退的絕路——敦刻爾克。

若說造成敦刻爾克絕境的直接負責人,毫無疑問是法國政府和軍方。5月15日到21日,法國政府因為改組整整浪費六天時間,而這六天德軍成功完成了對英法部隊的戰略包圍。而此時英軍做出了比法軍更加積極的反應,5月17日,從戴爾河撤下來的英軍依照法國喬治將軍的命令佔據了從杜亞到佩龍吶的整個戰線的據點,試圖掩護阿拉斯。阿拉斯是戰略要衝、交通樞紐,它是北方各集團軍向南撤退到索姆河以便重新集結的必經之路。亨利·米歇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書中也肯定了此時英軍所做出的戰略決策,無奈其他戰線的軍隊潰敗神速,可以說是「撤退轉進其疾如風,迂迴包抄其徐如林」,英軍在戰略上也是被安排配合法軍行動,所以也只能被迫撤退。至少在敦刻爾克前期的一系列失敗中,法國人是沒有資格指責英國人的。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此時的法國戰場上,英法聯軍已經徹底沒有還手之力,只能坐看德軍的鋼鐵洪流高歌猛進。看這段歷史,你會發現整個法國只有一個戴高樂,以他先進理念建設的第四裝甲師打了不少有聲有色的反擊戰,所以說真的,歷史最終選擇了誰真的是這個人要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質。無奈一個人改變不了大局,整個法國已經是「兵敗如山倒」,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最終支撐了六周時間。當時隆美爾在進軍中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去向後續的部隊投降,我沒時間俘虜你們」。

看電影《敦刻爾克》的時候,朋友問了一句:「法國的海軍跑到哪去了?」這是一個好問題。法國海軍「豬隊友」的程度可以說是遠超陸軍。法國在當時被稱作「世界第四海軍」,這個世界第四是怎麼來的呢?華盛頓會議中,帝國主義列強分贓世界,規定了各國海軍主力艦總噸位限額為美英各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17.5萬噸,即五國按比例為5∶5∶3.∶1.75∶1.75——當然,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是不允許製造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的,這是《凡爾賽和約》的規定。雖然說德軍早早撕毀條約軍備競賽,法國的「世界第四」可能也就說說,但可以確定的是法國海軍還是有實力的,而在二戰戰場上法國海軍毫無存在感要歸功於一位「豬隊友」——法國艦隊司令達爾朗。

達爾朗這位仁兄不想投降納粹,但更不想與英國人合作,還數度與英國皇家海軍發生正面火力衝突——當然英國人也不地道,想趁火打劫一番——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最後希特勒攻入土倫港時,達爾朗依舊拒絕英國人的幫助,下令鑿沉了包括包括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17艘驅逐艦在內的上百艘艦船,華盛頓會議後「世界第四大海軍」的法國海軍,沒有經歷過一場成規模的海戰,就這樣灰飛煙滅。其傳奇程度大概能與凱申公不通知友軍、不疏散百姓、不撤退傷員,一把火燒了長沙城相提並論。其實我們也不難揣測達爾朗的動機,他是想擁兵自重,在亂世中坐擁一隻龐大的艦隊無論怎樣來看都是一個誘人的籌碼。然而我們國家有句古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達爾朗就是鼠首兩端,雙方下注,最後讓強大的法國海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跟馬其頓防線一樣,一毛錢作用都沒有。他也最終成為了一個笑話,徹底地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還是那句話,就這群豬一樣軍方高層,白瞎了法國士兵們英勇無畏的作戰。於是歷史的指針滴答滴答走到了敦刻爾克。若說敦刻爾克之前英法聯軍的作戰,毫無疑問是失敗的;然而敦刻爾克的大撤退,毫無疑問是成功的,這個必須要明確。敦刻爾克撤退的目的是什麼:最大限度的保留有生力量;最初英國高層對於戰果預期是什麼:三萬人;最後結果是什麼:成功救下了近34萬人。這樣的成就怎麼能稱不上是一次勝利呢?這34萬人是什麼概念?是德軍(不包括僕從國軍隊)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傷亡。無論我們的歷史課本還是官方評價,提到敦刻爾克大撤退都要加以「奇蹟」二字,都不吝稱讚地去認可其重要意義。我不明白為什麼最近網上會有「敦刻爾克丟人」「拍成電影臉皮厚」之類的說法。德國將領曼施坦因本人在評論這次撤退時說:「敦刻爾克卻是希特勒所犯下的一個最具有決定性的錯誤。它形響了其對不列顛的侵入企圖,並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夠繼續作戰。」(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80頁)所以說這種親者快仇者痛的事情,怎麼就不能用「勝利」二字去形容呢?

不過說到這一次奇蹟,少不了德國人的加持。古德里安興緻沖沖開著坦克,眼看就要把英法聯軍趕下海餵魚「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了,希特勒連下十八道金牌,坦克部隊最終停在了海岸線十公里前。古德里安能有什麼辦法,他也很絕望啊。普遍認為,希特勒這一決定來自於納粹內部高層鬥爭。納粹黨二把手戈林是德軍空軍總司令,自然想要在功勞簿上給空軍來一筆,所以就給希特勒吹了吹耳邊風:何必浪費昂貴的坦克,空軍轟炸就能解決這些瓮中之鱉。德國陸軍其實跟納粹黨一直尿不到一個壺裡,陸軍高層一直以來都是舊容克貴族把持,不太看的起希特勒這個暴發戶,只不過在對英法仇視、發動戰爭、種族高貴性等立場上與納粹一致而已。而空軍和海軍都是撕毀凡爾賽協定後希特勒爆軍備爆出來的,可以算作納粹黨的「親兒子」。希特勒對於陸軍的掌控力一直是成問題的,蘇德戰場上也屢有掣肘之事,到最後雙方矛盾不可調和,最終走到了刺殺希特勒這一著名事件。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敦刻爾克地區近海,遍布河道,不適於坦克作戰,所以希特勒決定用空軍解決戰鬥。無論希特勒出於什麼考慮做出了坦克部隊停止推進的決策,後世史學家、軍事學家們給到的評價就是一次板上釘釘的戰略失誤,估計希特勒也沒有想到,英國人能眾志成城,短時間內就把這麼多士兵撤走。希特勒在發現英法聯軍快要完全撤走的時候,又下令讓古德里安開始進攻——這等於變相承認了他的失誤——然而已經為時已晚。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們看法國人犯蠢,但德國人也犯蠢,蘇聯人、美國人也各種犯蠢。戰爭,其實就是比誰犯錯更少。

5月26日晚十八時五十七分,英國海軍部下令開始執行「發電機行動」(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代稱),英國人民積極響應海軍部的呼籲,駕駛著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紛紛出海,駛往敦刻爾克。先後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隻,共861艘各種船隻加入救援行列當晚首批部隊1312人獲救。

5月27日,德國空軍出動了兩個航空隊,在敦刻爾克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同時德軍潛艇也開始大肆襲擊過往船隻。英國空軍從本土起飛200架次戰鬥機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行運輸任務的船隻,但因為德軍火力過於猛烈,當天只撤出了7669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天的陸地戰場,另一位傳奇人物登場:因為比利時的投降,防線上一道缺口被打開,英軍第3步兵師師長蒙哥馬利帶領部隊,連夜行軍六十公里,跳出德軍包圍圈,在敦刻爾克前建立起了堅固的防線。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5月28日上午,地利、人和都已到齊,天時來了:敦刻爾克地區大霧瀰漫。德軍無法進行空襲,全天共有17804人成功撤離。

5月29日,英軍把卡車開入海中,上面鋪上木板,等到漲潮之後就成為了一個簡陋的登船碼頭(電影中也有這個鏡頭),因為幾個這樣的「碼頭」開闢,再加上大量民船加入,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

5月30日,敦刻爾克繼續大霧,而一向天氣條件惡劣、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卻一反常態地風平浪靜,使得英國動員的大批小型船(不少是內河船隻)都能夠出海,全天共撤出53822人。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5月31日,天氣放晴,德軍派出大量空軍轟炸,然而英國空軍料定德軍會趁著好天氣來襲,在敦刻爾克的上空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當天有68014人撤回英國。

6月1日,天氣繼續晴朗,敦刻爾克的制空權爭奪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雙方空軍幾乎傾巢而出。德軍擊沉了包括4艘驅逐艦在內的31艘艦船,但自身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因為德國空軍的威脅,為了最大限度的減輕傷亡,撤退被迫在夜間進行。當晚撤出26256人。

敦刻爾克:一次狼狽的撤退?英國人是豬隊友

6月3日,英軍已經幾乎全部撤離,軍官和參謀們是最後一批離開的人員,當天撤離的26175人絕大多數是法軍。

6月不可描述的某天,還有近三萬多法軍撤離,不過當天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攻入了敦刻爾克市區,海灘上擔負最後的後衛部隊約4萬法軍全數被俘。英軍宣布宣布「發電機行動」結束。

敦刻爾克撤退成功當天,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箇舊世界。

實事求是的講,英國人在二戰中經歷了不列顛空戰、北非戰役、大西洋海戰、為援助蘇聯的北冰洋海戰、還有後期的西西里登陸、諾曼底登陸,日不落帝國在世界上最後的一點餘暉並不丟人。用這樣一種方式告別殖民時代,大英帝國可以說是死得其所了,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的貢獻已經寫在了歷史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