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為什麼演變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為什麼演變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一天吃三頓飯,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生活寫照,有時候睡得晚,還會加一頓宵夜。然而,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卻最為奢侈,因為在古代,人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吃第一頓飯,然後開始幹活,下午再吃一頓飯,接著幹活到太陽下山,然後回家洗洗睡了。

朱熹的《論語集注》有記載,「朝曰饔,夕曰飧」。這段文獻記載了古人用餐時間,日上三竿吃第一頓飯,時間大概在早上九點左右。古人認為早餐非常重要,既然吃飽也要吃好。申時再吃第二頓飯,時間大概在下午三點到五點,這頓飯不需要重新做,一般只是把上午吃剩的菜食熱一下就可以了。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日兩餐?其實並非如此,當時的貴族大多實行一日「三餐制」。《戰國策》有記載,「士三食不得饜」;《莊子·內篇》也有記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由此說明,一日三餐制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只是這種制度只限於富貴、王權之家。

隋唐時期,一天三頓飯的說法開始多了起來,「中餐」、「午飯」這類辭彙開始流行。比如賈島的《送貞空二上人》「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白居易的《詠閑》「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可是,《東京夢華錄》也有提到,「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意思是下午三點就摘下門口的「旗子」,表示打烊了。這說明北宋老百姓還沒有養成吃第三頓飯的習慣。

到了南宋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達,《夢梁錄》有記載,「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可見部分市民已經進入一日三餐的生活狀態。「一日三餐」真正普及要到清朝,《清稗類鈔·飲食類》有記載,康熙曾對大臣說:爾漢人一日三餐,夜又飲酒。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

從兩餐制演變成三餐制,體現了經濟水平的變遷史。雖然如今有些健康專家推薦一日兩餐的「健康生活」,但是很難得到認可,因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按三餐制來安排的,甚至還有夜宵的習慣。隨著經濟和生活習慣的變遷,未來會不會出現「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呢?

參考文獻:《戰國策》、《清稗類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項羽為什麼要分封十八路諸侯?背後的大智慧令人稱讚
虎牢關之戰:3500鐵騎大破10萬,李世民一戰封神

TAG:趣味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