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41歲螞蟻金服高管去世上熱搜,爆出一個真相!

41歲螞蟻金服高管去世上熱搜,爆出一個真相!

一條關於《螞蟻金服總裁助理毛軍華因病去世,年僅41歲》的新聞上了熱搜。

毛軍華先生既不是某大公司的掌門人,也並非喻戶曉。按常理,一個普通人去世不應該上熱搜,但卻上了。

我好奇地點開這些相關微博,發現後面的留言讓人膛目結舌,也明白了上熱搜的原因。

留言里滿是「馬雲怎麼看?」「996福報」「馬雲賜的福報」,顯然很多人將馬雲996相關言論與毛先生的英年早逝聯繫在一起了。

兔死尚且有狐悲,人怎麼會如此惡毒的去評判同類的非正常死亡?這讓我陷入了沉思。

奇怪的仇富心理

從這些看似調侃馬雲996的留言中,透著屏幕我都能感覺到惡意、嫉妒、仇恨。

假若是一位窮人,得病去世,絕不會引發如此討論。但是去世的人恰恰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的一位高管。

很多年輕人仇恨這些有地位,且富有的人,認為他們得病去世簡直是皆大歡喜。正如,一位姜農,在被記者問:為何你自己吃的姜不放劇毒農藥?

她說:「你們城市人吃了有毒的,得了病,有錢看。」

此前,馬雲曾對網路上討論的996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迅速引發了網友的口誅筆伐,雖然馬雲又補上兩篇說明,仍未能平息怒火。

馬雲、阿里巴巴也就成了許多年輕人痛恨的對象,認為他們就是當代的「周扒皮」,是榨取員工血汗的無良資本家。

41歲的毛先生去世了,據說是淋巴癌,這種癌症與996加班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正應驗了「996加班制度的危害」。

於是,這個本應該讓人心生悲傷的消息卻讓一些人像吃了興奮劑一般。

這是典型的仇富心理,也是當今時代特有的現象,值得所有人去思考它背後產生的原因。

鼓勵年輕人奮鬥有錯么?

這些對毛軍華先生充滿戾氣的,無人性的幸災樂禍言論,本質上仍是在反擊馬雲所提出的996觀點。

馬雲的觀點用一句話得以概括:年輕人需要拼搏奮鬥,才能獲得成功。

自古以來就有「頭懸樑錐刺股」「梅花香自苦寒來」等一系列激勵人拼搏奮進的故事和詩句,也幾乎成了社會公認的勵志名言、成功學典範。

為何當今時代馬雲再提「拼搏奮鬥」卻引來年輕人的無數罵聲?除了馬雲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是一位大老闆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心直口快的360創始人周鴻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發表了他關於996的看法。

他毫無忌諱地說,在中國,工資只能解決糊口問題。你想買房,就要拿到公司股份,而不是指望996。

他還開玩笑:「在座的哪位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快樂工作,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關係,我就叫他一聲大爺。」

周鴻禕這個簡短且直接的表達,或許戳中了問題的要害——年輕人,依靠拼搏也很難在城市裡買得起房!

目前,大量年輕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打拚,90%的90後都住在出租屋內。面對十萬一平方的房價,不吃不喝工作到死也湊不夠買房的錢。

當依靠工資收入,永遠也看不到買房希望的時候,拼搏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在很多年輕人的思想里,我既然拚命工作也是過漂泊的生活,我為何不更悠哉的活著?

這幾年,媒體總是曝出某某互聯網公司、某某創業公司上市後,員工的期權變現後,誕生多少千萬富翁,某某互聯網大佬身價幾百億……

這更加刺激了一些年輕人的仇富心理。於是,他們反對996加班,也反對再有人去教育他們「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

低慾望社會

在高房價、高消費和低收入的雙重重壓之下,年輕人心中買房、結婚、生子的希望逐漸破滅,但心有不甘。

因為,在當今的中國,高考仍然是鯉魚跳龍門的唯一途徑。大學畢業後,在城市裡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仍然是衡量有沒有出息的最重要標準。

年輕人每月去掉房租、消費,還要刷信用卡、花唄、白條,過著一直負債的生活。對於這條唯一的成功標準越來越遙遠。

再想起自己讀書十餘年,過五關斬六將上了大學,到頭來卻無法在城市有立足之地,就更加憤慨。

記得網上傳過清華大學學生與北京出租司機的對話:

國家培養你上了清華北大,你怎麼成天到晚琢磨房子問題?咱這國家要比做一間房子,你們可都是棟樑啊?

學生說:棟樑怎麼啦?棟樑也要住房子,就咱這幾套房子,棟樑幾輩子能掙到?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了日本,日本在1990年的時候,日本的房子總價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房地產市場出問題後,整個日本就陷入了「低慾望社會」,不結婚、不生育、不拼搏,每天都是行屍走肉的活著。

日本人口出生率多年來一直負增長,即使重金獎勵,也沒任何效果。

中國人口出生率在2015年放開二胎後有一波反彈,此後便一路下滑。很多人口專家擔憂,中國也將進入「低慾望」社會,在2028年將正式出現人口負增長。

改變,迫在眉睫

很多文章都曾討論,當前的社會已經陷入了嚴重的貧富分化、階層固化,房子成為橫在有房族與無房族之間的一堵難以逾越的牆。

同時,社會主要矛盾的說法也發生了改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們不能繼續讓「有房有車」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就像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當官發財,成為古代知識分子成為「聖賢」的唯一標準。

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范進中舉》《枕箱記》等多個抨擊科舉制度的故事。范進五十多歲終於考中,然後高興的瘋了。

這種單一成功標準的社會,必然會導致階層固化,進而產生一批批瘋子。

這時候,在教育和輿論上,要讓成功的標準變得多元化,並讓每個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為自己的愛好而工作。

1000多年前的宋朝,王陽明就在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論之上提出「心即理」的心學。

「心即理」意思是每個人身上都有聖賢的影因子,人人都是平等的,誰都沒有權力支配誰。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到最好,這就是「聖賢」。

這個理論將古代單一的「科舉、做官、發財」做聖賢的標準變成了360行,行行出聖賢的標準,這就避免了獨木橋效應。

同時,社會配合適當的福利制度,讓每個人都有尊嚴的活著,就可以化解社會矛盾。

最近,深圳發布《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提出,深圳市將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全體市民住有所居。

該文件提出深圳市將在2035年前新增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其中:市場商品住房70萬套,佔40%左右;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100萬套,佔60%左右。

深圳的這個文件可以看作是全國房地產改革的信號,那就是為買不起商品房的年輕人提供公租房、安居商品房和人才房,讓商品房的比例降低至4成。

而且,「房住不炒」的各項政策發布兩年來,一直未鬆綁,而且一旦發現有房價抬頭趨勢的城市,就立即發問詢函。

同時,「住房長效機制」也在緊鑼密鼓的研究出台,比如,地方財政改革、房地產稅等。

說實話,我對年輕人在微博上調侃毛軍華先生去世的言論感到吃驚,同時也對年輕人當前的生活、工作狀態表示理解。

各位年輕讀者,請相信未來一定是光明且美好的。正如海明威所言,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PS:五一節還在加班寫文章,我是勞模么?歡迎分享、點「在看」,留言發表你的看法吧。

(磐石之心,互聯網財經作家,《解密小米》《互聯網黑洞》作者;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自媒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磐石之心 的精彩文章:

華為麒麟985將要發布了,可Mate30或仍不支持5G?
蘋果的重大決定,讓高通、三星和華為徹夜難眠!

TAG:磐石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