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千年前國寶,鑄銘文78字講述歷史大事件,專家:與姜子牙有關

三千年前國寶,鑄銘文78字講述歷史大事件,專家:與姜子牙有關

三千年前國寶,鑄銘文78字講述歷史大事件,專家:與姜子牙有關 | 文 三隻眼文齋

青銅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口沿有耳,容量為一升或二升。「簋」自商代開始出現,延續到戰國時期,既可作為日常生活用具,也可作為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簋」以偶數組合與奇數的列鼎配合使用。據記載,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青銅簋與青銅鼎一樣,上面常常鑄刻有銘文,記載製作者的豐功偉績,或者歌頌統治者的文治武功,以表現上層貴族的志得意滿和神采飛揚。

清朝道光年間,在陝西郿縣(今寶雞市眉縣)出土了一個青銅簋,高24.2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18.5厘米,侈口,四獸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較深,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腹與圈足飾蝸體獸紋,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只要墓中隨葬品出現「簋」,該墓便算得上有一定等級的大中型墓葬。此次出土的「簋」最特別之處,在於「簋」的內底鑄刻銘文8行78字,記錄了一件發生在三千多年前的一件歷史大事件。

這件青銅簋肅穆大氣,銘文內容為「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德在上,丕顯王作省,丕肆王作賡。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饗大宜。王降。亡得爵復觵。唯朕又蔑,每揚王休於尊簋。」這段銘文記載了武王滅商之後,在乙亥日舉行的一場祭祀大典,由於銘文中有「天亡又王」、「王又大豐」、「朕」等字眼,因此,這件青銅簋又稱為「天亡簋」或者「大豐簋」、「朕簋」。

「天亡簋」敘說了武王向父親周文王祭告,自己已經完成了克商大業,並宣布周王取代了商王的地位。這場大典的助手是一個叫做「天亡」的人,祭典之後武王為了表彰他的功勞,給予了他眾多賞賜,他因此製作了這個簋,來紀念自己「榮受恩寵」的事件,同時,向家族成員彰顯自己在周王朝的顯赫地位。「天亡簋」上的這篇銘文展現了周朝初年的風貌,器身造型再現了當時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

然而,這件青銅國寶匆匆現身之後,就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清代既沒有文物保護的相關法律,朝廷又進入了衰弱期。這件國寶級文物僅僅流傳在金石界業內人士的口中,無人知道它的下落,也一直弄不清它到底是流失海外,還是被人藏匿了。直到100來年後的1959年,「天亡簋」突然在上海出現,立即並被國家文物部門收藏,至此,考古專家們才得到機會對它進行細緻的研究。

專家們研究「天亡簋」後,提出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觀點,認為「天亡簋」的鑄造與姜子牙有關,對銘文中的「天亡又王」有了新的解釋。周武王討伐商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片段,《封神演義》更是將這段歷史編成了婦孺皆知、為大家津津樂道的神話故事。故事中有個核心人物,在討伐紂王之戰中輔佐周武王姬發建立了宏圖霸業,他就是姜子牙。姜子牙名望,號飛熊,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周朝建立後,姜子牙被封為齊侯,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專家們認為「天亡又王」中,「天」通假「太」,「亡」通假「望」,「天亡」這個人其實是指「太公望姜子牙」,而「又」字在古代與「佑」相通。所以,「天亡又王」是說姜子牙輔佐武王一事,而「天亡簋」的鑄造者不是一個叫「天亡」的人,而是姜子牙本人。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這隻「天亡簋」無疑就成為了無價之寶。無論專家學者們的結論如何,由於「天亡簋」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已經被列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1400年前古墓堆滿玉器和金手鐲,墓主操作的儀器現代無法解釋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