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生命:人需自渡 不可枯坐等救

生命:人需自渡 不可枯坐等救

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我們世俗人的理想是這輩子有依靠,但三毛的理想是像樹一樣不要任何依靠。人活著,究竟需不需要依靠?或者說,哪一種更有意義和價值?

偉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所以,流行這樣一句話,叫「成人的世界裡,沒有對錯,只講利益」,這倒是很好地呼應了《史記·貨殖列傳》里的說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單個成「人」,三個成「眾」,「三」「九」都是表示多的概數,社會是「眾」人的大社會,而人與人之間的往來,就形成了社交。

簡單地講,所謂社交,無外乎那些有形的、無形的資源進行相互交換,這是叢林社會得以進步的一種基礎和機制。可悖論在於,如果人一旦以資源價值來量化,在感性層面上,這種有條件的交好,可能很難形成一種依靠關係。

與此相反,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無條件式的愛」,這種愛因為不帶任何附加條件而讓人更加安心。比方說,很多人關心你飛得高不高、有沒有社會價值,你父母只是關心你飛得累不累。

孔子有個學生叫宰我,曾經很質疑古代的守孝制度,提出要改制,把三年改到一年。孔子聽了氣得直跳腳,指著宰我大罵不厚道,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現在回想起來,人出生了不叫落地,是落到依靠里了,我指的是你父母的懷抱,柔軟的臂彎,滿滿的殷殷之情。

我們成年後,尤其是人到中年,再去讀一讀《小雅·蓼莪》,真的是非常感動:「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無論長多大,走多遠,對於你父母而言,歸來仍是少年。

可是,人又是向死而生,生命各有各的寬度和長度,你和所有人之間,總有些交叉重疊不了的地方。這意味著,誰都要獨自經歷一段緩慢而疲憊的時光。

我記得,歷經世事的葉嘉瑩先生,早年讀過義山的那首《送臻師》:「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

誰的人生沒有一段坎坷、孤獨的路要走?總是指望著佛來普渡眾生、普渡你,佛豈不是很忙,哪裡還有時間修行?你爹媽雖然再愛你不過了,也不可能時時刻刻護你周全吧。

與其把所有的期盼都遙寄在千里之外,患得患失,還不如自己辛苦點,勇敢扛起生命之重,讓別人不那麼累,自己也砍掉怨懟的尾巴,好像也還不錯。

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里,講斯芬克斯之謎,說有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走路,這是個什麼動物?

俄狄浦斯猜中了謎底,那就是「人」。

這個謎語,簡簡單單地寫出了人一生的春秋:孩提時代,青壯年時代,老年時代。

我們自己爬著,自己走著,自己扶著……

三毛有句話說得好啊:「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亘千里,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任何人的一生,都有所依靠,又終究沒有依靠,這是一個正確而合理的悖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父母「世事洞明」 孩子會「皆學問」嗎?
《中庸》:最重要的人生修養 學會約束自己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