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權稱帝後,為何判若兩人,一錯再錯?

孫權稱帝後,為何判若兩人,一錯再錯?

摘要:孫權早年頗為迷信,但他早年重「術」,意在加強其統治。孫權晚年時卻不再執著於「術」,而是欲得長生不死,這一心態從孫權所用的年號中也可看出端倪

一、帝王之志

孫權作為吳國君主,在稱帝之前,更多表現出偏安江東一隅的保守心態,這容易讓世人誤以為孫權缺少統一天下之志。史載,魯肅初見孫權便為之獻計「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孫權卻回答「今儘力一方,冀以輔漢耳。」事實上,孫權如此回答乃因當時孫吳實力不足以爭衡天下。公元229年,孫權舉行稱帝大禮時,對公卿們說「昔魯子敬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此時魯肅已經去世12年。孫權對勸進自己的大臣感念至深,也正反映了他其實早有稱帝之心。

在古代,有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君」之說,自秦以降,幾乎所有皇帝皆有一統華夏的志願。孫權稱帝之後尊位已極,帝王之心膨脹,其統一之心愈加顯現。曹魏佔據中原,自號正統所在,當然是孫權首要之敵。於是他轉而對曹魏採取進攻態勢,以求動搖曹魏。首先,預分天下,魏國勢大,必須吳蜀聯合才能與之抗衡。229年孫權稱帝,與蜀國相約「二帝並尊」,並預先瓜分魏國土地,「中分天下,豫、青、徐......以函谷關為界」。這一舉措並非是「紙上談兵」,孫權對此頗為重視。

其次,頻發徭役,積極備戰。孫權稱吳王以後,江南地區的徭役就頗為沉重,嚴重影響百姓生計,引起士族大臣的強烈不滿,他們屢屢上疏孫權請求「施德緩刑,寬賦息調」。對此,孫權頗不以為然,孫權徵調士兵的原因並不在保守江東,其意就是要征討天下。後來孫權下詔書也承認:「天下未定,孽類猶存,士民勤苦,誠所貫知。然勞百姓,事不得已耳。

再者,撫慰武將,不忘北伐。觀孫權君臣之事,有一個特點,即他對武將待遇優厚,以致縱容武將恣意違法而不糾。比如武將潘璋橫行不法,「殺取其財物,數不奉法」;韓當子韓綜「淫亂不軌」;朱桓濫殺無辜,孫權都置而不問。求其原因,當是孫權意圖利用武將成就北伐大業。一次朱桓領兵出征,孫權對其言及真心:「今寇虜尚存,王塗未一,孤當與君共定天下。」諸葛恪曾經對陸遜講道「君子不求備於一人」,所以不能對人才求全責備。諸葛恪是孫權的至愛之臣,他的話當是孫權治國任能的真實想法。

二、帝王虛榮

孫權稱帝以後處處以湯周為鑒,招納四方人心,意在實現統一天下。皇帝登基之後當行郊祀之禮,以受恩皇天后土,這是慣例,但孫權對此始終拒絕。孫權說:「郊祀當於土中,今非其所,於何施此?」在孫權看來,長安洛陽才是郊祀之所,而它們都控制在曹魏手裡,當然不能行郊祀之禮。

此後孫權虛榮心越發膨脹。232年,魏國遼東太守公孫淵遣使向孫權稱臣,孫權大喜過望,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等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淵。」然而公孫淵出爾反爾,將張彌、許晏殺害,一萬餘名士兵最後只剩下幾十人逃回吳國。孫權大怒,欲親征遼東,被群臣勸止。「報聘遼東」一事引起了吳國大臣一片反對,孫權也因此事一直為後人詬病。

裴松之認為此時的孫權已經老糊塗了,「非惟暗塞,實為無道」。然而究及孫權一錯再錯的原因,並非如裴公所言,實因孫權的帝王虛榮心所致。實際上,孫權給公孫淵的詔書並非託詞,實乃孫權本意,很好地解釋了孫權的作為。孫權稱帝之後「思平世難,救濟黎庶」,十分期盼天下歸心於他,遠在遼東的公孫淵此來歸順,正好滿足了孫權「是以眷眷,勤求俊傑,將與戮力,共定海內」的慾望。孫權以為「自古聖帝明王,建化垂統,以爵褒德,以祿報功,……故周公有夾輔之勞,太師有鷹揚之功」,故而一定要隆重嘉賞公孫淵來顯示自己的天子威儀。

而公孫淵的背叛嚴重挫傷了孫權的君威,「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不自截鼠子頭以擲于海,無顏復臨萬國。」故而孫權一定要去親自征伐,至少要做做樣子,不然天子威嚴受損,何以君臨天下?由此可見,孫權稱帝之後在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政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權稱帝之後,帝王虛榮心膨脹,事事以統一大業為重。從這一視角審視吳國政令繁苛、徭役沉重而豪強縱橫不法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帝王之術

稱帝以前孫權尚需察納雅言,稱帝之後,維護君王權勢與尊嚴成為頭等大事,孫權再不必有所顧慮,其所作所為展現了一個奸狡詭譎的君王形象。首先,嚴格約束臣下權力。孫權一向十分注重皇權專制,絕不使其大權旁落。陸遜曾向孫權上疏,認為魏國新主曹睿即位,選用賢良,寬刑薄賦,民心嚮往,對吳國威脅超過以往。孫權大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統馭群臣自古少有,「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之不如操也。」

曹睿幼弱,群臣爭權,君臣之禮愈亂,這是亂亡之道。孫、陸二人的爭議其實在於著眼點不同,作為儒家士族,陸遜關注的是國計民生,而孫權看的卻是皇權專制,他絕不允許曹魏君權旁落、大臣專政之事在東吳出現。於是孫權在政治上著力於分解大臣權力。當時陸遜駐守荊州,權力聲望最高。孫權以諸葛瑾為大將軍與陸遜同駐荊州,並派步騭、呂岱分化陸遜兵權。孫權還發動「南魯黨爭」,徹底破壞大臣黨派分流。在這次事件中,以陸遜和步騭為首的兩派大臣都遭到了孫權嚴厲打擊,最慘重的打擊無疑是至親骨肉的離去。南魯黨爭中孫權失去了兩個兒子,其晚景甚為凄涼。

孫權晚期的重大特點之一是封建迷信符號的大量增加。其實孫權早年也頗為迷信,但他早年重「術」,意在加強其統治手段。孫權晚年時卻不再執著於「術」,而是欲得長生不死,這一心態從孫權所用的年號中也可看出端倪。年號是帝王紀年方式,寓意皇權神聖需要。孫權所用年號有6個: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它們雖皆與符瑞相關,卻有一個顯著趨勢,即由國計民生向封建迷信轉變。按漢代以來流行的「五行相生說」,漢代為火德,尚紅色;取代漢朝的當為土德,尚黃色。孫權用「黃武」、「黃龍」無疑有代漢一統之意。但自「赤烏」以後,其餘年號皆取於神異迷信之事,不再富有進取意義,而且改元頻率大大加快。這與孫權晚年的心境相符,反映了孫權逐漸偏離統一大業的理想,祈求長生不死,其實大部分晚年的封建帝王心態都是如此。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資治通鑒》

《三國史研究》

《吳主五子條》

《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備借的是南郡,為何史書上變成「借荊州」?
前世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這句話怎麼理解?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