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糖尿病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尿毒症的?一個有希望逆轉的時期別錯過

糖尿病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尿毒症的?一個有希望逆轉的時期別錯過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

「不是親眼看到真的不會相信,糖尿病會讓一個變成那個樣子,不僅骨瘦如柴,面色看起來沒有一點血色,兩隻腳和小腿腫的發亮,在病床上有氣無力等著透析,真的不敢想像那種樣子。」

張先生去醫院看望一位朋友,是糖尿病導致的尿毒症,不得不定期透析,正在等待腎移植的機會。發生在朋友身上的這一切深深觸動了張先生,因為他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總覺得就是血糖高了點,又沒有什麼不舒服,只要高的不是太離譜就沒什麼事,一直沒太在意。但在醫院看到的一切卻讓他對糖尿病有了新的認識。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並不在血糖高本身,而是長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種併發症,臨床數據顯示;心梗、腦梗、腦出血等心腦血管病,以及尿毒症、腎衰竭等往往是糖尿病最終的結局,是患者最主要的死因。特別是糖尿病造成的腎損害病程很長,可達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往往會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經濟上雙重負擔。

也正因如此,對糖尿病引起的腎損害是患者整個病程中時刻應當關注的問題。要知道糖尿病腎損害並非一定會發展為尿毒症,且有逆轉回正常的可能,只要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那麼,糖尿病腎損害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為尿毒症的呢?

腎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將機體中有害物質排出體外的主要通道。它主要是通過腎小球的過濾作用來完成。血液經過腎小球時,腎小球上多種具有特殊功能的細胞會將大部分水分和無用又有害物質過濾出去形成尿液,對人體有益的蛋白等則會被保留而不進入尿液。

但是在某此因素,比如長期高血糖的作用下,腎小球上特殊的細胞會受到損害,發生有害無用的物質過濾不出去,有益的蛋白等卻被排出去的現象,久之大量有害物質蓄積在體內引起中毒,有益的蛋白不斷丟失引起營養缺乏而發生貧血、浮腫等。當這些特殊細胞完全被破壞失去功能時,腎臟的排泄功能完全喪失,尿毒症便發生了。這一過程會經過五個時期,並與糖尿病病程長短有關:

糖尿病2-3年(1期)新發糖尿病如血糖得不到良好控制,不穩定的血糖即可能對腎產生微損傷,但由於腎臟具有強大的代償功能,腎功能完全正常,也不會有什麼癥狀表現,但不等於腎損害沒有發生。

糖尿病3-5年(2期)腎臟的微損害繼續發展,程度有所加重,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受到影響,但在腎功能、癥狀體征上仍然沒有表現,只是在腎小球濾過率上有所下降。

糖尿病5-10年(3期)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有較明顯的下降,尿中可能會有蛋白出現,此時尿常規蛋白定性檢查可能呈現陰性,做尿微量白蛋白定量檢測時則會大大超過正常值,但身體仍然不會明顯癥狀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至此階段及之前的腎損害,如能及時採取干預治療是完全可以逆轉至正常的。

糖尿病10-25年(4期)進入這一階段可以稱為真正的糖尿病腎病了,此時尿中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出現,患者大多會有明顯的血壓升高,表現出下肢、眼瞼的水腫,血脂也常出現異常,會有貧血發生。這一時間的腎臟病變已經進入不可逆期,但採取規範的治療措施有希望阻止或延緩病變的繼續進展。

糖尿病15年以上(5期)這是糖尿病腎病的最終結局,腎臟的功能完全喪失,患者出現少尿或無尿現象,機體的各種毒素無法排出,必須依靠透析或腎移植維持生命,身心和經濟上將承受沉重的負擔。

綜上所述,糖尿病之所以對腎的損害風險始終存在,是因為糖尿病對全身代謝的不良影響,而控制血糖是調整改善代謝異常的基礎,特別是在血糖升高的早期就開始進行干預,對後續併發症的防治非常重要,因此切不可因血糖高而沒有任何癥狀便聽之任之。

最後來總結一下,防治及早發現糖尿病腎病需要重視的幾項指標:

空腹血糖最好能控制在6.1mmol/L以下,至少應控制在7.0mmol/L以下

餐後2小時血糖最好能控制在7.8mmol/L以下,至少應控制在11.1mmol/L以下

糖化血紅蛋白最好能控制在6.5%以下,至少應控制在7.5%以下

血壓最好能控制在130/90mmHg以下,至少應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發現血壓比以前有升高時,要密切關注糖尿病腎病發生的可能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最好能控制在1.8mmol/L以下,至少應控制在2.6mmol/L以下,不能以正常人3.37mmol/L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每年至少進行1-2次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及時明確是否有早期腎損害發生

【如果此文幫到了您,點個贊打個賞點擊關注吧,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聽健康 的精彩文章:

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五年了,還要繼續下去嗎?吃其中一種可以嗎?
想測出準確的血壓,這九個在家自己測血壓的問題,你注意了幾個?

TAG:天天聽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