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尊重每一個孩子

尊重每一個孩子

「『怹』這個字大家認識嗎?你在我心上是為『您』,對他人表達尊重就用『怹』。除此以外,老北京特別講究稱呼,在說話前一定稱呼大爺、大媽、大叔、大嬸……在麻煩別人時會說『勞駕』、』借光兒(借過)』這些表達禮貌和尊敬的老北京話。」在4月28日舉行的《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培養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期研討會上,北京市東城區分司廳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副校長張芝昆從老北京、老物件、老禮兒說起,講述了學校從「十一五」開始,參與尊重課題研究的案例。

「以前對保潔師傅剛剛擦過的地面熟視無睹,而現在是踮起腳從一邊通過。孩子們這些行為無不體現他們心中有他人。與此同時,回饋給孩子的也是稱讚和尊重,這也讓孩子們體會出友善人格素養的重要性。」張芝昆說。

尊重友善,在課堂滲透

提到尊重,最近,北京市東城區文匯小學二年級班主任馬悅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孩子們在午餐領桔子時,每個人都想選擇大桔子,最後拿到小桔子的同學,會很不情願,還會產生爭執。

二年級的孩子正處在道德發展的前習俗水平,他們經常從行為的結果和自身利害關係來判斷是非。如何以分桔子為切入點,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讓學生體會謙讓和分享,在孩子心中埋下「友善」的種子?馬悅把這個想法和「尊重」課題聯繫起來,將「領桔子」的班會課,帶上了《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培養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中期研討會的會場。

尊重每一個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在《小桔子 大道理》的主題班會課上,馬悅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們自己提出領桔子的辦法。在各種建議中,馬悅帶領學生們逐一分析效率和公平,最後大家投票選出了隨便抓的方法,並進行了實踐。

「如何領桔子,以小見大,這是個小問題,又是一個真問題,是孩子們關心和在意的問題。把生活中生成的資源變成班會課,讓學生們體會到領桔子體現公平、拿桔子學會謙讓、品桔子分享快樂,這是很好的探索。」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班主任雜誌社社長趙福江點評說。

和分司廳小學、文匯小學一樣,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主的全國有66所課題學校從日常生活做起,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尊重」「友善」理念。這得益於《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提升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的全國性重點課題(以下簡稱「尊重課題」)。「尊重課題」已經持續研究了25年。

1994年,北京市東城區將「尊重」理念引入教育領域,從「九五」的《「尊重?基礎道德」研究與實踐》,「十五」的《「著眼人格素質,實施尊重教育」》,「十一五」的《「培養未成年人體現尊重意識的行為習慣的研究」》,「十二五」的《「加強制度建設,形成以尊重每一個孩子的理念為基礎的校園文化的研究」》,到「十三五」的《以尊重為價值導向 提升未成年人與人交往中「友善」人格素養的研究與實踐》,25年來課題組依然傳承尊重課題的研究方式——從實際的問題中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對問題的不斷挖掘和反思,對已有的教育桎梏進行剖析。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中重新審視「友善人格素養」的內涵,思考「友善」的時代意義。

「『尊重』是『友善』的基礎。『尊重』是做人的根本原則。它的外延更大,延展到人對自己、他人、環境、社會的基本原則。友善是在尊重基礎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善的人際關係。在教育中我們把它分解為學生、教師、家長和社會生活中各種人際交往中的原則。」 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郭鴻說,在研究過程中,深入學生,尊重學生意見,給學生表達的權力,通過班會、訪談等多種形式真實地了解學生對不友善事件的感受,師生一起探討友善行為的感悟,通過從小事去體現「友善」,並將「友善」分解為具體的行為表現,以此促進學生友善人格素養的提升。問題意識促進了研究的深入,研究的深入又發現了新的問題。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的氛圍里,師生共同促進「友善人格」的發展。

尊重每一個孩子

2018年12月25日,北京市文匯中學星光話劇團登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台,為現場觀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戲劇演出。這部探討人性的話劇是文匯中學星光戲劇團的原創話劇《手機》。通過戲劇教育,師生通心同情演繹「尊重」。《手機》以當下熱議的「校園暴力」為題材,探討人性與語言暴力。通過同學中間一部高價手機的遺失,來引發學生們的討論。讓戲劇社的21孩子全部上台演出,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感受,並賦予角色;學生不僅收穫了話劇表演經歷,更了解到人與人之間,應本著寬容與理解的態度去面對彼此,拒絕校園暴力,永懷仁愛之心。

「這樣的『尊重』自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北京市文匯中學校長王文蘭說,在北京市文匯中學,通過營造尊重文化、打造尊重課堂、共同尋找適合師生髮展的最美「尊重教育」,讓尊重教育之花在文匯的校園綻放。文匯中學立足課堂,培養尊重合作的心態並形成能力,為學生髮展奠基。將尊重教育融入學科,在國家課程、特色校本課程和傳統文化課程等學科本源中尋找善的種子。圍繞尊重教育主題,開展系列德育教育的活動。「實踐證明,『尊重教育』開展以來,構建了良性循環的師生關係,更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助力學校進步發展的同時,為全面提升教育教學作了實質意義上的奠基,打造了更加和諧的校園。」王文蘭說。

北京市東城區東棉花衚衕幼兒園坐落在南鑼鼓巷,幼兒園藉助地域優勢,將資源引入幼兒園,和孩子共同創建了具有京味的遊戲區,並將友善品質的培養滲透到區域中。以班級的「南鑼工藝坊」為例,老師給孩子們制定了「邀請小班弟妹到南鑼遊戲」的計劃,並通過孩子實踐,帶孩子們討論語言背後的含義,把「為別人著想,不把自己想法強加給別人」的友善品質,紮根在幼兒的心中。東棉花衚衕幼兒園主任於慶軍說:「生活無小事,處處皆教育。教師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對遊戲價值的珍視。不斷加深了幼兒對友善的理解,不斷推動尊重研究向縱深發展。」

「我們更關注在教育活動體驗中,著眼於觸及、紮根人的心靈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真實的情感參與,防止用統一的、既定的規範約束學生,即強調活動設計要走進學生心靈,才能讓學生產生真實的教育體驗,形成真實的教育效果。」 郭鴻說,「尊重」教育強調要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教育不能灌輸,品德的形成更是如此。這種尊重、友善的素養更是需要學生在自我體驗的教育過程中、自我提升,潛移默化的形成。

「改革最終發生在課堂上。在學校裡面,課堂是現代學校的重要場所,課堂學習是一個基本的形式。通過具有尊重內涵的學科課程、主題班會以及尊重教育活動,我們一起體驗了尊重教育走進實踐、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師、走進學生的教育過程,尊重教育的種子也悄悄地走進了我們的心中,『潤物細無聲』地涵養和感染了我們的心靈。」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市東城區教委主任周玉玲說。

尊重學生,從微笑開始

「面帶笑容,大方問好」是史家小學在尊重課題引領下一貫保持的優良傳統。從校長開始,每天早晨學校都有一位老師在學校門口面帶笑容地向師生們大聲問好。

作為新入隊的青年班主任,以往為了樹立自己在學生中的威嚴,不苟言笑是史家小學班主任高江麗班級管理的一項「法寶」,而今要傳承好前輩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向學生面帶笑容,大方問好,對高江麗來說,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剛參加尊重課題的時候,高江麗心裡一直犯嘀咕:「笑容多了,威嚴沒了,班級還好管理嗎?」於是,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用心感受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快樂的問候。高江麗發現,當她把學生們當成親密友好的夥伴,真誠回應的時候,學生們們更喜歡自己了,對自己的話也更信服了。「這種彼此信任、接納、友善的師生關係,使我變得越來越快樂,臉上的笑容也漸漸多了起來。」高江麗說。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五條幼兒園教師歐京紅參加「尊重課題」有20多年時間了,20年前第一次來參加尊重課題會的時候,歐京紅髮現課題組老師們有的來自於中學,有的是小學,只有自己一家幼兒園參加。當時歐京紅心裡就納悶:園長是不是帶我進錯課題組了?幼兒園這麼小的孩子,能理解什麼是尊重嗎?

加入課題組後不久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歐京紅20多年後還記憶猶新。當時,歐京紅班上的孩子們早飯後陸陸續續去活動區玩去了。她開始收拾碗筷,這時有個小男孩走到她身旁興高采烈地說:「歐老師,你知道嗎?前兩天我沒來幼兒園,是我和爸爸媽媽出去玩兒了。我們坐火車經過南京的時候,我看到了好多特別舊的城牆……」孩子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的經歷,歐京紅因為著急去送餐具,就對這個孩子說:「我先去送碗筷,回來再聽你講吧。」說完歐京紅就走了。

就在轉身的一瞬間,歐京紅看到了孩子臉上流露出一絲失落。等歐京紅送完餐具回來,找到小男孩想要繼續聽他說的時候,他搖搖頭走開了。

當時歐京紅覺得自己沒做錯呀,說了離開的理由了,很尊重孩子呀。

「現在的我就不會這樣做了。我就會用商量的口氣告訴孩子:我很想聽你講去南京的故事,但是我現在必須先去送碗筷,要不然食堂的叔叔阿姨就沒法繼續給大家準備午飯了,一會兒回來聽你繼續給我講好嗎?經過孩子同意後,我再去送碗筷。」歐京紅說,「現在,我經常反思、改進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和孩子們相處的方式。從『聽對方把話說完』這樣的小事開始,讓我班的孩子們也學會傾聽別人的感受,理解對方的行為。」

「教育要真正走入學生心靈並不容易,對學生的尊重不僅僅是表現外在的行為舉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學生價值的認可——『眼中有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事教育活動。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強調老師通過換位思考,課題校教師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形成感悟。而這種『感同身受』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所在。」郭鴻說。

「『尊重教育』走過了25年的研究實踐歷程,凝聚了兩代人的智慧,沉澱了無數屆師生的心血。25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尊重為價值導向,將尊重的理念體現在具體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研究過程之中,將哲學層面的價值導向同具體的行為培養結合起來,同形成相關的保障措施結合起來,從而將抽象的『尊重』落到育人為本的實處,促進了學生尊重習慣的養成,提升了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培養了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了以尊重每一個孩子為理念基礎的校園文化的形成。」周玉玲說。

尊重教師,從示範做起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九小德育主任張娜參加「尊重教育」課題組也有十餘年的時間了。十餘年的尊重之路,讓張娜感受最深的是「要尊重成長規律」。

剛開學不久,班主任小劉老師就急急忙忙跑到德育處跟張娜說:「班裡有兩名同學上課總是違反紀律,教育他們多次也不聽,我管不了了。」她的話音剛落,張娜馬上問:「對於這兩名學生你採取了哪些教育方法?他們在其他課上的表現怎麼樣?你跟家長溝通過嗎?」聽了張娜的「三連問」,小劉老師一臉「懵」的表情,一句話也沒說出來。看到小劉的樣子,張娜馬上意識到,對新老師的尊重,正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做,小劉老師才到德育處尋求幫助的。於是,張娜趕緊請小劉老師坐下來,一起分析學生問題、一起走進班級、一起與家長交流。張娜的共情、接納、理解,讓新老師感受到了尊重、友善的力量,班級管理問題也迎刃而解。

「我們都曾經是學生,曾經是年輕教師,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只有將尊重人的成長規律放在首位,才能促進年輕教師的專業化快速成長,走好教育人生的每一步。」張娜說。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感受「尊重教育」,不少學校也專門對老師進行了相關培訓。北京市朝陽區白家莊小學教育集團校長祖雪媛介紹說,白家莊小學教育集團將友善融入學校育人目標,特別寫進學校年度計劃中,集團所屬的七個校區全面推進。將友善溝通的言行具體化首先落實在教師的行為轉變上,提出教師友善的標準:「眼中有光、臉上有笑、口裡有贊、贊後有導」。將友善落細、落小。讓學生感受友善、學習友善。

為了促進老師主動發現,主動改進,白家莊小學教育集團採取老師組內自主研討的方式,自行確定辦公室友善公約,用以提示彼此的言行。同時學校通過兩個方面提供策略方法,幫助老師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一是建立悄悄話信箱,讓溝通從心開始。二是培訓教師溝通策略,讓溝通有法可依。

信箱的建立讓老師通過文字聽到學生的真話,定期打開並作出回應。有一個孩子給老師寫了這樣的悄悄話:「老師,最近我的爸爸、媽媽總是吵架,合都合不好,您有什麼建議嗎?」老師接到悄悄話之後,也悄悄地展開了調研,在家長中展開了一場《今天我們怎樣做家長》的討論,分享優秀的案例,家長在老師搭建的平台上實現著同伴互助,自我完善。

在培訓教師溝通策略上,白家莊小學教育集團採用「說服教育、榜樣示範、實際鍛煉、合作學習、角色扮演、品德評價、陶冶教育、修養指導」八種育德方法來指導老師如何進行友善溝通。先後邀請各級專家走進學校對老師們進行系統的培訓。使老師們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北京市第五中學德育主任陳穎從事「尊重教育」研究22年,在她看來:「『尊重』要從教師自身的示範引領做起,讓學生從小在尊重的氛圍里成長。我們在『尊重』課題組的影響下,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少走了許多彎路,但是,『尊重』不是技巧招數,而是內化在我們意識中的,影響我們行為處事的原則、理念,是一種習慣。我們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尊重』影響更多的人。」

「『尊重』是會相互影響的,師生間、同事間的友善相處讓我們的工作收穫了別樣的幸福與快樂!」陳穎說。

尊重教育,讓家長參與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讓家長這位教育者參與到我們的『尊重教育』中來,是我們課題研究首要解決的問題。」 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眉山映天學校參與了「十三五」尊重教育子課題的研究,校長李雅蕾說,學校通過問卷調查、家長座談,了解家長家庭教育觀念,開展專題講座,引導家長形成尊重孩子、尊重老師、尊重規律、尊重成長的家庭教育觀。對於特別需要幫扶的家庭,老師們分小組分區域家訪,進行指導。除此之外,我們還開展親子活動、家校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走進學校、了解學校、支持孩子、認可老師。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中,越來越多家長認識到「尊重教育」的價值,親子關係、家校關係親密和諧,為學生的健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在北京市宏志中學,課題開展兩年來,學校把著力點放在了以「非暴力溝通」為主題的班會課上。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逆反,特別是在語言上有時很情緒化,甚至出現直接跟父母正面抵觸的現象,讓家長很心寒;同時,家長有時面對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語言暴力傾向,讓孩子心生怨恨。對此,班主任利用「非暴力溝通」這一技術,設計不同環節,讓家長和孩子分別體驗說話的技巧和感受,從而巧妙地融化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冰牆。

宏志中學初中楊慧老師的《敞開心扉,共同成長——親子溝通主題班會》,邀請十多位家長代表參與了此次班會。班會結束後,家長們遲遲不肯離開,圍住楊慧,希望能夠繼續交流。於是,家長和專家一起臨時開了個現場會,會上家長們暢所欲言,針對家長的個性化問題,專家也給出了指導和建議。討論持續了近一個小時。這是以往班會課後沒有發生過的情況。

「一節小小的班會溫暖了家長和孩子的心,讓彼此達成了尊重、理解和信任,這一切都得益於『非暴力溝通』子課題的研究與實踐及尊重教育所搭建的教育平台。」 北京宏志中學德育副校長趙勇說,教育的關鍵是溝通,有效的溝通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今,我們的師生不僅心中有「尊重」,言行更體現「尊重」。

堅持尊重,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

「『尊重教育』課題研究做到了尊重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為、所行,體現了教育對學生、對家長、對老師的大愛,也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建議在今後的研究中,繼續加強理論探索,提升理論價值,在研究的厚度、廣度、深度上帶領實驗學校大膽創新,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載體,用講故事的方法,講好東城、北京、全國的尊重教育故事。」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高書國說。

「在教育不同程度受到功利化衝擊的今天,強調『尊重』理念,特別是尊重學生,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人永遠是目的,這是全部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要把人的發展作為目的而非手段。把人作為目的,這是人類尊嚴的基礎。學生永遠是教育活動的目的,也是領導教育工作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任何時候都不能把學生當成獲取政績和名利的手段。」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榮譽主席陶西平在課題組中期研討會時發來賀信說。

陶西平建議,深化尊重課題研究應當著重探討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的有機統一。堅持尊重理念,必須融入思想里、落到行動上,並以制度建設為保障,努力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固化於制統一起來。內化於心就是要在思想深處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把落實教育方針,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作為奮鬥目標。外化於行就是要把尊重理念貫徹到具體工作實踐中、落實在各項教育環節里,做到實實在在地踐行。固化於制就是要將尊重理念上升到制度層面,使理念和零散實踐相對固化,以進一步發揮推動和保障作用。(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張春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北京:學前教育上緊普惠「發條」
全國生命教育2019年年會聚焦校園安全教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