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曾編纂《永樂大典》,為何慘死在於雪地之中?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曾編纂《永樂大典》,為何慘死在於雪地之中?

朱元璋和朱棣是大明兩位最傑出的君主,不過這兩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剛猛治國,尤其對反對他們的人,可能被施以極刑,來達到警示的目的。朱元璋晚年大肆誅殺功臣,最主要的原因是擔心幼主無法駕馭這些功勛之人,所以大開殺伐。

成祖朱棣殺建文舊臣最多,但朱棣殺人比較理性的,只要服從他的統治,自然會加官進爵,而反對他的人必定死路一條。「靖難」只是朱棣南下的旗號,實質上是「造反」,戰爭到了末期,建文帝的舊臣們也就不在乎什麼名譽了,畢竟性命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大多數人都投靠了朱棣。

解縉,字大紳,吉水人,是大明三大才子之一,在歷史上地位很高,因為他是《永樂大典》的總負責人。洪武年間解縉曾任職翰林學士,朱棣奪取政權之後,解縉投靠了朱棣,並很快成為永樂年間第一位內閣首輔。當時解縉可是朝廷的頭號人物,深受皇帝信任,那麼春風得意的解縉,為何最後會慘死在雪地之上?

解縉觸碰到了皇權的限制層

自古皇家的血腥鬥爭都只是為了一樣東西,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朱元璋花費千辛萬苦,從死人堆里站了起來,才創立的大明帝國,權力的來之不易也讓朱元璋尤為「珍惜」。只要有人對皇權有那麼一丟丟的覬覦之心,就會被殺掉,包括昔日的心腹。

朱元璋就是秉持著「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原則處理事情的,而朱棣則更高明,在靖難戰爭中,朱棣就因善待下屬,才得到眾將士的擁護。朱棣明白籠絡人心的重要性,但對那些不服的人,就會交給錦衣衛處以嚴刑酷法。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就考中了進士,並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從朱元璋留下的那三個顧命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可以看出,朱元璋很喜歡讀書人,最好是一根筋的那種文人。而解縉恰恰是這種人,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因為解縉不懂得官場規則,經常會得罪人。

所以朱元璋讓解縉回去進修,等火候到了再重用不遲。原文是「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雖然經常在朝廷犯錯,朱元璋則對他極為寬容。到了永樂年間,解縉更是以他才華得到了朱棣的重用。

在皇帝老去之時,大臣們自然會選定新的陣營,為以後的前途做打算,如果押對了寶,那可能是一生榮華富貴,但站錯了隊或者說錯了話,則可能身敗名裂。一次,朱棣問解縉太子應該立誰?解縉回答「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認同了解縉的建議,立朱高熾為太子,不過從此解縉就成了朱高煦的敵人,且解縉也陷入了權力鬥爭的漩渦。朱明王朝是朱家的,跟解縉沒有多大關係,無論你是多大的官。在皇室繼承人問題上,在歷朝歷代都是極其兇險的,被牽連進去不死也會扒層皮,解縉趟了這趟渾水,讓自身落入無底深淵。


解縉不擅於權謀鬥爭

內閣制度是永樂年間成型的,但權力不大,其人員也大多是一些文弱讀書人,到了宣宗上位之後,內閣才慢慢強大起來,開始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當時解縉當的這個內閣首輔,並沒有什麼實權,頂多是幫助皇帝參考一些政事。

在對待太子冊立的問題,解縉根本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參與其中,成了眾矢之的。一代名臣楊士奇不同於解縉,論學識楊士奇可能不如解縉,但論權謀手段,解縉就差得太遠了。楊士奇在太子冊立問題一貫是把自己刨得乾乾淨淨,連朱棣就沒有看出來,楊士奇才是忠實的太子黨。

這就是楊士奇的厲害之處,他深知皇權漩渦的殘酷和血腥,參與其中還能遊刃有餘,在危急關頭,楊士奇挺身而出,保證了太子的地位,還能全身而退,聽著很容易,實際是難上加難。解縉本就是一讀書人,他就應該去「研究院」之類的地方研究學問,而不是涉及政治。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永樂大典》解縉編纂得很成功,朱棣因此成為盛世之君,讓後世敬仰,這都是靠著解縉的功勞。但解縉在太子冊立問題上表現出太多熱情,使得朱棣對其開始反感,在這危險境地,解縉自己還不清楚,最終被陷害致死。


皇帝想要殺解縉

在朱棣御駕親征時,大多時候監國的都是朱高熾,朱高熾寬厚仁慈,在監國期間盡職盡責,並沒有什麼過分舉動。而朱高煦為了皇位,經常派人上疏太子的壞話,眾口鑠金,本來朱棣是不相信這些傳言的,但聽多了也就有些懷疑了。

這時朱棣對太子有些動搖了,他原本就在朱高熾、朱高煦之間一直猶豫,朱高煦戰功比朱高熾高,且在軍中威信很高,很多將領都力挺朱高煦。史料記載:

縉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帝怒,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

在最不該說話的時候,解縉說了最不該說的話,他說了朱高煦的壞話,被朱棣認為是離間其父子的感情。從此解縉的禮遇就沒有了,朱棣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他可不像宋仁宗、那樣好說話,在朱高煦的暗中操作下,解縉被關入了詔獄。

這一切也是因為解縉在朱棣親征的時候,竟然單獨接見太子,這一消息讓朱高煦得知,便揭發了解縉。朱棣非常惱怒,解縉慘死在雪地上,都由朱棣的殺心所致。當然了,對於殺掉一個解縉,對朱棣來說也無關緊要。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陰狠狡詐

永樂年間的錦衣衛指揮使是紀綱,這位仁兄的名聲很差,其重要作為就是殺害了解縉,才被後人記住。一次,朱棣翻看詔獄的人名冊,當他看到解縉的名字時,問了一句「縉猶在耶?」意思就是解縉還在啊?

紀綱就在殿下,他並沒有回答什麼,朱棣也沒說更多,但這次談話決定了解縉的命運。詔獄是錦衣衛的專用監獄,能從中活下來的萬中無一,這裡是黑暗、恐懼的代名詞,官員們對此更是談虎色變。解縉被押入詔獄後經歷過酷刑,但並沒有被打死。

紀綱回來之後,開始揣摩聖意,最終他認定皇帝的意思就是讓其殺掉解縉。於是紀綱首先請解縉喝酒,在醉酒後,紀綱命人把解縉拖入雪地中,就這樣一代才子就此隕落。為了萬無一失,紀綱選擇在雪中凍死解縉,這也就沒有人為傷害,驗屍都驗不到他的頭上,然而朱棣之後並沒有提起此事。值得一提的陰毒的紀綱也沒有什麼好下場,最後以謀逆之罪處以凌遲。

解縉身負大才,只不過選錯了方向,但他還是給我留下了《永樂大典》這部巨著。解縉做人正直、坦然、不畏姦邪,是後世的榜樣。成化年間,憲宗為解縉平反,恢復其官職和名譽,如果解縉泉下有知,也得以安息了。

參考資料:《明史·解縉傳》《明成祖實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地方縣誌記錄歷史孤證,顛覆歷史,網友:難怪郭沫若要挖明朝皇陵
朱元璋嫁孫女,大臣偷偷對兒子說:我們父子的機會來了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