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之初,性本善?後面4句話,理解透了的人,才是高手

人之初,性本善?後面4句話,理解透了的人,才是高手

《三字經》中的這一句話,可謂源遠流長,它源於先秦時期儒家大師孟子的性善論。對於這句話,大部分人的理解是:「人初生之時,人性是善良的」。而我認為,這種理解欠妥。


初生的人,其實是一本白書,即平等

事實上,這句話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人剛剛出生的時候,其實就像是一本沒有字的白書,體現出的是人人都有一個平等的開始。

人之初,性本善?後面4句話,理解透了的人,才是高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此時,這本書由於沒有內容,而書質量的好壞則決定於裡邊的內容,因此,你不能說它是一本好書,也不能說它是一本差勁的書。故而,性本善的「善」字,理解為平等要比理解為善良更加合理。

既然如此,那麼這本白書,為何後來就有了好和不好之分呢?其實,這是因為受到外界的環境影響所導致的,這個環境,叫做社會。

故而在人之初。性本善的後面,接著有這麼4句話。讀懂這四句,理解透徹了,說明你很優秀。


《三字經》云: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按照之前我們對性本善的理解。這4句話的本意就變成:原本平等的人,因為後天受到的影響不同,很容易出現差距,如果不注意這種影響,人就會變。換言之,就是說:「先天的人是平等的,後天的人,在融入社會後,就會因為來自外部因素的影響而變,這種影響如果控制好了,就會變成善人,如果控制的不好,就會變成惡人」。

其實,這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人之初,就是人還在小時候的狀態,而人小時候的成長無時不刻受到社會外界的影響,比如他們父母的言行舉動,此時孩子並沒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由於他們的好奇,會去模仿。故而,如果這時候,父母的言行舉動是錯誤的,那麼孩子也就把這種錯誤學了過來。這就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

但反之,如果父母做的都是對的,那麼孩子學到的也都是對的。故而,父母言行舉動的對錯,對孩子言行舉動的影響就非常大了,這就造成了孩子的差異。

不僅是父母,外部環境的影響,對小時候的人來說,還來自於學校、以及社會上複雜的各種環境的影響。舉個例子吧,在學術氛圍濃厚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絕對要比在寬鬆懶散環境下出的精英更多,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所造成的差異化。

人之初,性本善?後面4句話,理解透了的人,才是高手

那麼,為了讓這些來自外部的影響是好的,我們就要去管控它,促使人在積極影響中向好的方面去發展。這就是苟不教,性乃遷的含義。也就是說,我們要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才能讓在受這種環境影響下的人,健康成長。

就比如,人在小時候,就不能去過度溺愛,父母一般需要嚴格管控好愛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否則,在溺愛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是溫室花朵。長期以往,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就會產生扭曲,比如懶惰,不懂感恩父母,認為父母對他好是完全理所應當。甚至,孩子還會浪費錢財,產生叛逆心理。這些,顯然是由於沒有管控好外部環境影響而造成的。

事實上,外部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在優秀的圈子裡,就很大幾率成為優秀的人。

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外部環境的體現,即教育環境。所以,苟不教,性乃遷。說的就是要給孩子成長提供好的氛圍,這樣的話,孩子的人格才會向健全的方向發展。

故而,只要理解了性本善只是人初生時的平等,這種平等會被後天環境所打破,就理解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的含義。而苟不教,性乃遷則是說要管控好人成長的環境,這樣才能讓人向好方向發展,否則,如果任由不良環境肆意包圍,那麼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惡人」。

人之初,性本善?後面4句話,理解透了的人,才是高手

所以說,《三字經》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當我們在理解了善只是一種平等的概念後,後面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四句話才是精華所在。如果能深刻把握後4句話的含義,對將來培養孩子是非常有用的一件事情,它會讓你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同時,也證明了你的優秀。

所以,理解人之初,性本善後面的四句話,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當然,前提條件是你一定不能單純的把人性本善理解為人本來初生時就是善良的,不然,你就會產生「既然人天生善良,那我不教他應該不會變惡才對的疑問」。

(素材圖片全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內容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