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付才輝:透過鶴崗現象尋找東北振興路徑

專訪付才輝:透過鶴崗現象尋找東北振興路徑

因為房價,「四大煤城」之一的鶴崗如今廣受關注。

在我國,房價的波動,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房子的價值,在家庭資產中往往佔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如果房產出現「白菜價」,意味著家庭資產的大縮水。

有一篇文章說:在鶴崗,中國樓市的信仰被擊碎了。

果真如此嗎?

日前,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付才輝接受第一財經專訪表示,鶴崗房產「白菜價」現象,有其特殊根源,只是個案而已。其實,網上很多言論以這一現象論證鶴崗經濟塌陷,是錯誤的。鶴崗儘管也面臨著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挑戰,但比起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狀況要好一些。

第一財經:對於鶴崗房價,你是如何看待的?其背後的基本邏輯是什麼?

付才輝:鶴崗目前的經濟結構基本上決定了對房產的需求非常冷淡。首先,鶴崗的城市化已經飽和。鶴崗地處中俄邊境,相對而言地廣人稀,1.5萬平方公里上的2縣6區只有百萬常住人口,目前的城鎮化率大約在85%左右,高出黑龍江全省25個百分點左右。其次,鶴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3萬元,比黑龍江全省低25個百分點左右,而黑龍江也只有全國的70%左右。不需提及網傳的東北人口流失問題,這一高一低的狀況大家就可以想像到鶴崗的房產需求狀況了。

在如此冷淡的需求狀況下,鶴崗房產供給卻頗為積極。鶴崗市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比上年增長114.2%。房屋施工面積比上年增長25%,新開工面積比上年增加3.2倍。2019年鶴崗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的數據顯示,2018年各類保障房結轉續建復工10346套,回遷安置16830戶,妥善解決歷史遺留的房地產登記問題、辦理不動產登記5.4萬戶。

鶴崗不是三亞,在沒有外來購買力的情況下,一些棚改房出現「白菜價」在所難免。

與之相反,在四川資陽市,2018年人均GDP水平與黑龍江全省的平均水平差不多,4.2~4.3萬元,城鎮化率只有42.7%,比黑龍江全省的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左右,不到鶴崗的一半。這種經濟結構與鶴崗截然相反,也就不可能出現房產「白菜價」現象。

第一財經:像鶴崗這類資源枯竭型城市,參照國外比如德國魯爾區、美國底特律等城市,其可能的轉型路徑會有哪些?

付才輝網上很多言論以鶴崗的房產「白菜價」現象論證鶴崗經濟塌陷,其實是錯誤的。其實鶴崗整體經濟狀況還是非常良好的。比如,2017年鶴崗的GDP增長率達到7.3%,高出黑龍江全省1個百分點;2018年全市GDP增長5%,也超過黑龍江全省4.7%的增長率。2018年,鶴崗其他經濟指標也不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公共財政收入增長9.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

儘管如此,鶴崗確實也面臨著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挑戰,但比起其他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狀況要好一些。鶴崗一二三產業的分布大致各佔三分之一。農業所具有的比較優勢,短期內是不會消失的,只是煤炭等資源在逐步枯竭。

鶴崗的轉型路徑,在我看來,有如下幾條:首先,要進一步夯實現代化農業,培育壯大綠色農林食品深加工產業;其次,在短期內還是要進一步提升優勢資源型產業,比如培育壯大石墨新材料產業。鶴崗現已探明石墨儲量12.26億噸,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年產能力30萬噸,石墨選礦能力佔全國1/3,石墨精粉出口量佔全國1/2;再次,需要借國家與地方的開放戰略大力發展非資源型出口導向型產業,這是擺脫資源依賴的關鍵。比如,鶴崗可借「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以及「東北亞經濟貿易開發區」等國家和地方開放開發戰略,切實完善軟硬基礎設施,提升營商環境,規劃好園區建設,加大開放發展力度。最後,在服務業方面,抓好旅遊產業也是鶴崗重要的一著棋。

第一財經:將視野放諸整個東北、全國,2000年以來的西部大開發和2004年以來的東北振興,這兩個區域呈現了比較明顯的西南隆起和東北塌陷的現象。同樣的政策支持,為什麼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付才輝:本人認為,近20年來,東北和西南發生逆轉的背後,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即西部大開發遵循了新結構經濟學講的市場比較優勢和政府因勢利導,而東北振興卻違背了這一點。

根據一些中國工業企業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2003年發起的第一輪「振興東北」戰略確實使企業陷入「經營困難—政府『輸血』—企業進一步擴張—利潤下降—經營困難」的怪圈。「振興東北」不應該只是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少數產業和企業的振興,應該從根本上扭轉建國後重工業趕超戰略對東北經濟結構造成的扭曲,包括產業結構和體制上的扭曲,走向良性的經濟結構轉型之路。

而西部大開發則相反,各種政策措施大大緩解了西部發展的瓶頸,使得各種符合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逐步湧現,也能夠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移,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都逐步變得有競爭力。

因此,西南地區就迅速啟動了符合其潛在比較優勢的工業化。2000年,東北三省的工業增加值已超過4000億元,是西南三省的2倍,但到了2017年西南三省的工業增加值超過2.2萬億元,是東北三省的1.34倍。這是西南三省對東北三省經濟逆轉的根本。而西南工業化之所以能夠迅猛發展,主要得益於政府解決了基礎設施瓶頸以及發揮了因勢利導作用,促進了其潛在比較優勢變成現實的比較優勢。

以貴州為例,在21世紀初,當地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2000年工業增加值只有區區300多億元,只有黑龍江的五分之一。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破了其封閉性。2015年底,貴州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2016年,又啟動一萬公里高速公路建設攻堅戰,當年貴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5433公里,超越英國、韓國,目前也超越了墨西哥、日本、義大利。

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讓貴州傳統比較優勢資源型產業出現了爆發性增長。例如,2017年捲煙產量是2000年的近6倍,啤酒產量是2000年的近10倍(2018年貴州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率高達17.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四分之一),焦炭產量是2000年的近4倍,硫酸產量是2000年的近25倍。同時,也讓貴州得天獨厚的旅遊業出現爆炸性增長。2018年貴州全年旅遊總人數近10 億人次,增長率超過30%;旅遊總收入將近萬億元,增長率也超過30%。

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帶來了水泥、平板玻璃、生鐵、粗鋼、鋼材的大發展,例如2017年這些工業產品的產量分別是2000年的近15倍、38倍、2.倍、3倍、3倍。因此,到了2017年貴州省的工業增加值反超黑龍江,是其1.28倍,儘管兩省的人口體量大體相當。

除了前述基礎設施建設之外,西南工業化如此神速的一個重要秘訣在於,政府因勢利導符合其勞動力比較優勢,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得到大發展。西南三省的人口規模和東北一樣是超過一億的量級,達到1.5億。比如,家電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是目前輕工業中附加值比較高的兩類代表性產業集群,按道理來說,東北地區在2000年前後,比西南地區更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優勢,但其後,東北地區沒有形成氣候,反倒在西南地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與政府因勢利導的舉措有密切關係。

第一財經:下一步東北振興要注意解決哪些問題?

付才輝:對於東北振興這15年,在去年跟林毅夫教授合作發布的《吉林報告》,就以吉林省為例,對東北轉型進行過系統論述。對於當前東北經濟問題的癥結,正如中央所指出的: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東北經濟困境在經濟基礎上源於「產業錯位」,「產業錯位」不僅直接造成東北經濟脆弱,而且也是「體制固化」形成和揮之不去的根本原因。

一直以來,都在談產業,對產教融合卻很少有人提及。現階段,制約東北產教融合的瓶頸在於,實際的教育結構偏離了最優的教育結構。

雖然經歷40年的改革開放和十多年的東北振興,東北的產業與教育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東北的產業結構依然沒有徹底擺脫歷史遺留的重工業趕超。與之相對應的是,東北的教育結構依然沒有擺脫為重工業趕超戰略服務的歷史遺留格局。因此,產業結構和教育結構的雙重扭曲,就會導致產業和教育難以良性互動。首先是,本地產業難以有效反哺本地教育發展,最突出的表現是就業問題,而扭曲的產業結構難以創造大規模的就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不旺盛,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根據2015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製造業就業人口占就業總人口比重,浙江是40.27%、而吉林省只有5.73%。與不足的產業需求相矛盾的是教育的過度供給。例如,2017年,東北三省(人口1.01億,佔全國7.82%)與廣東省(人口1.12億,佔全國8.03%)的常住人口大體相當,東北為全國貢獻了9.08%的在校研究生(23.95萬人)、8.57%的在校大學生(235.89萬人),而廣東只為全國貢獻了3.9%的在校研究生(10.29萬人)、6.99%的在校大學生(192.58萬人),東北分別超出廣東省5.17個百分點和1.57個百分點。

即使相對於教育重鎮湖北省而言(湖北分別以佔全國4.25%的常住人口、4.4%的GDP為全國貢獻了5.15%的在校研究生和5.09%的在校大學生),東三省的教育供給也是過度的。

在這種狀況下,東北和湖北的教育就難免為他人作嫁衣。根據全國2325所高校近5年的畢業生就業流向大數據,在前五大熱門的跨省遠距離遷移路線中,四條都來自湖北湖南,分別是武漢到深圳(第一),武漢到北京(第二),長沙到深圳(第四),武漢到廣州(第五),另一條擠進前五的路線就是,東北的哈爾濱到北京。而廣東和浙江的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留下比率高於全國69%的平均水準,廣東的凈流入率更是達到了12.61%。

其次,本地教育難以有效促進本地產業發展,最突出的表現是創新問題。儘管東北教育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在校大學生佔全國的8.57%)以及研究型大學的相對優勢(在校研究生佔全國的9.08%),但是在扭曲的產業結構中無法促進創新,體制機制障礙制約了包括高校自身的創新以及與企業的協同創新。例如,2017年東三省只有5.58萬件專利(遼寧2.65萬、吉林1.11萬、黑龍江1.82萬),而廣東省的專利高達33.26萬件,其中企業專利數目及其佔比分別為24.1萬件和72.46%。

有鑒於此,東北產教融合發展與改革的核心路徑是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與大力增強產教協同創新能力。首先,東北大力發展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的關鍵,在於培育換道超車型產業。換道超車型產業的典型特徵是技術研發周期特別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需要相對少。這些產業中,東北跟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雖然在金融資本、物質資本積累上仍有劣勢,但從人力資本來看,沒有劣勢,反而還有比較優勢。加之我國的市場規模和配套能力,在這些產業上可以直接跟發達國家競爭,而且這種產業特別適合現在強調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因此,可以針對這種類型產業發展的需要,建立孵化基地、創客空間、特色小鎮、引導基金,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風險投資、制定優惠的人才和稅收政策,支持創新性人才創業,利用我國和東北的優勢,推動換道超車型產業在東北發展。

其次,東北大力增強產教協同創新能力的關鍵在於,重組教育資源並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向企業釋放資源。東北教育大而不強,缺乏世界性和全國性頂尖大學;東北的研究型大學偏多,但東北的研發能力卻不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東北三省教育資源過於分散,低水平重複建設較多,產教體制隔閡較大。例如,東北與四川重慶在常住人口規模(東北1.01億、巴渝1.14億)、經濟體量(GDP,東北5.54萬億、巴渝5.65萬億)、發展階段(人均GDP,東北5.1萬、巴渝4.96萬)、教育水平(巴渝在校大學生佔全國8.16%、在校研究生佔全國6.07%)等方面類似,但是東北有258所普通高校(遼寧115所、吉林62所、黑龍江省81所),巴渝只有174所(重慶65所、四川109所),東北多出來84所,但東三省的創新能力卻不及四川重慶,巴渝的專利有9.9萬件(四川6.4萬件、重慶3.5萬件),東北相比少了4.32萬件。

因此,有必要加快東北地區的教育一體化、跨省整合教育資源,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釋放高校教研資源給企業,推進產教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我國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不到36歲,除了錢他們還需要這些動力
商務部:目標是在今年上半年公布新的外資准入負面清單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