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蠶豆:有時恐怖有時美味的胖豆子

蠶豆:有時恐怖有時美味的胖豆子

小時候外婆家附近,常有人種一些蠶豆,在蠶豆開花的季節,年幼的我每次經過時,都會很害怕——因為蠶豆的每瓣花瓣上,都有一個明顯的黑色的斑點,而蠶豆的植株又挺高,看上去就像一個怪物,長滿了眼睛,要把我內心的秘密都挖了去。

頗有些可怕的蠶豆花。| 圖片:flickriver.com

除了白色的花瓣以外,蠶豆也有不同深淺的紫色的花瓣品種,不過似乎在中國南方並不太常見。不過無論花瓣主體是什麼顏色,上面這個黑黝黝的「眼珠」總是存在

不過從菜場買回來的蠶豆莢卻是圓胖光滑,討人喜愛,外婆總會拉上我一起,把蠶豆板從豆莢中剝出來,然後用一把老式的菜刀在每個豆皮上劃一刀,再和小蔥一起加鹽加糖重油炒熟。外婆做的蠶豆總是很入味但是顏色依然保持碧綠,蠶豆瓣保留著一點點脆的口感但同時軟糯嫩滑,記憶中總和初夏的氣息聯繫在一起。

蠶豆胖胖的果莢,和裡面包裹著的更加憨態可掬的蠶豆。| 圖片來源:mckenzieseeds.com

蠶豆原產於地中海沿岸,被人類種植食用的歷史非常古老。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開始種植蠶豆了,連古埃及的墳墓中都有發現。蠶豆拉丁文學名叫作Vicia faba,英語俗名叫Fava Bean或者Broad Bean,在歐美也偶爾能買到,但是普遍比國內能買到的老一些而且味道淡一些,做成清炒蠶豆總是差口氣,多用於製作炸豆丸子之類的菜。

蠶豆的廣泛種植一來在於它能夠固氮(豆科嘿喲嘿),生長迅速,營養又較為均衡。遇到災荒年其他作物都種不了時,蠶豆可以種來救急,中國曾經一度是世界上蠶豆產量最多的國家,在50年代曾經產量超過30億公斤。

Falafel,一道用鷹嘴豆和蠶豆泥製作的中東菜肴,在歐美算是中東素菜的代表。| 圖片來源:wikipedia

當然我很欣慰的發現覺得蠶豆花的模樣很嚇人的也不只我一個,古希臘人和古羅馬認為蠶豆和冥界有關,會在葬禮上使用蠶豆,據傳畢達哥拉斯認為蠶豆里住有死者的靈魂,所以不能食用。不知道這是否與蠶豆病在地中海地區的發病率偏高有關。如果你沒有蠶豆病,即使生吃蠶豆也不會有生命危險——雖然你肚子可能會不太舒服。蠶豆中植物紅細胞凝集素的含量蠻低,並不需要像四季豆那樣非常擔心蠶豆沒有做熟透,吃下去對人有毒這件事。

畢達哥拉斯:與豆子們為敵的男人。| 圖片來源:wikipedia

蠶豆病的全稱是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是一種常見的先天遺傳性疾病。由於相關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患有蠶豆病的人主要是男性,中國男性的發病率大約在2%到5%之間。蠶豆中含有的蠶豆嘧啶會干擾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但普通人能夠生產足夠多的這種酶,所以蠶豆中的蠶豆嘧啶對沒有這個基因缺陷的人來說是小事一樁。

但蠶豆病的患者由於遺傳基因的先天缺陷,本來就只能產生的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結構就不太對功能很差,一被蠶豆乾擾,紅細胞就無法代謝葡萄糖,導致紅細胞破裂,從而出現溶血癥狀。蠶豆病在世界範圍內的分布和地中海貧血高度接近,被認為受到了瘧疾的選擇壓力,一般在瘧疾較為高發的地區,蠶豆病的在男性中的發病比例也會比較高,中非的一些國家,例如安哥拉和剛果等,男性患蠶豆病的比例可以達到兩位數。一些非常敏感的人,甚至接觸到蠶豆的花粉都會出現癥狀。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在戊糖磷酸途徑中發揮作用的位置。戊糖磷酸途徑在人類的血紅細胞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失效,血紅細胞就會因為承受不了氧化脅迫而破裂。(當然,你其實完全不用看懂這張圖片)|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蠶豆病雖然可怕,但是如果你沒有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就完全可以以各種方式享受蠶豆。吃蠶豆的方法不僅僅限於新鮮的清炒蠶豆、蠶豆瓣湯,抑或是你愛用來磨牙的干蠶豆,一些西式的做法,譬如說把蠶豆煮熟後和乳酪混合在一起塗在麵包上吃,都非常棒。

一盤上好的油炸蠶豆絕對是解饞 消磨時間的利器。| 圖片來源:cookingwithelise.com

蠶豆的種子蛋白質含量超過20%,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從營養學角度是一種蠻不錯的食材。當然,從社交上來說,你只要明白吃太多蠶豆會容易讓腸道產生大量的氣體,就可以了。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wikipedia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物種日曆」,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喜歡記得點「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掉進黑洞的宇航員會遭遇怎樣的命運?
國際航天日,讓我們一起隨特里·維爾茨登上國際空間站吧!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