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兩個盜墓賊顛覆的歷史認知

被兩個盜墓賊顛覆的歷史認知

《史記》是正史。

問題,正史就是一定正嗎?是不是也可能存在著野史一樣的記載呢?

別說,還真是。

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劉邦是龍與他母親生的,他爸還親眼看見了。這明明白白寫在《史記》里的東西,如果說千多年前的古人會信,到了如今,我還要你信,你一定會一個耳光甩過來,把我打醒吧。

既然劉邦之生這假的,那麼,其它是否還有假的呢?

(劉邦劇照)

看這段——

始皇還……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秦始皇東巡西還,到了現在岳陽地界,過河之時,卻遇大風。大概把他這旱鴨子顛得七葷八素,心中十分不爽,遷怒於在此被封神的娥皇女英,把湘妃祠所在君山上的樹全砍了。這還不過癮,又下令把光禿禿的山塗成紅褐色,向神仙示威。

我們知道,司馬遷寫史,並非他的憑空想像,而是廣采民間記錄,綜合各種說法,才能妙筆生花。

因此,嬴政砍樹塗山,估計是之前即有記載並傳說於世間。

有了焚書坑儒這種極丑之事傍身——至於坑的是不是儒,爭議頗多,但絕對是開了個壞頭啊——讓人相信這個戰天鬥地不亦樂乎的會把君山砍光,就不難了。

似乎這事是鐵釘板板,記載在正史上的正確結論,但怕就怕出意外。

什麼意外呢?

2007年,著名的嶽麓書院花了150萬元,從香港古董商處收購了2098枚竹簡。後又有香港商人無償捐獻了76枚。

嶽麓書院將之整理、解讀,發現了這樣幾句話——

廿九年四月己卯,丞相臣狀、臣綰受制相(湘)山上……其樹木野美,望駱翠山以南,樹木(此字已佚)見亦美,其皆禁勿伐……制曰:可。

就是說,秦始皇不但沒有砍掉湘山上的樹,反而覺得這裡太美了,要保護。大臣們便寫了個摺子,說禁止砍伐,請他批示。他說,要得。

這就跟司馬遷的記載,可謂完全相反了。

哪個更可信呢?

專家們經過考證,確認這些竹簡是真實的秦朝時代的記錄。內容多相關於法律,且又多處提到湖北古代地名,因此,當是哪位法律工作者死後帶入墓中的。為第一手原始資料。它之所以出土,乃是被盜墓賊挖出來的。

(秦始皇劇照)

我們知道,盜賊自古即是罪,但又不得不承認,它們盜出的文物,卻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

如精美的飾品,讓我們覺得,哇,古代那種技術,竟然能做得如此先進。

如出土的簡牘,使我們知道,很多事並非像流傳下來的史書記載的那樣。

其實,這只是盜墓賊改變歷史最近的例子,早在晉朝時候,也有件大事發生。

《晉書》記載,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干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

除了《晉書》中所舉的例子,更大的衝擊是,儒家一直推崇且被《史記》記載的堯舜禹禪讓,實際上並非如此。反而充斥著血雨腥風。

比如,昔堯德衰,為舜所囚。

我們知道,堯舜禹這些被認為是高風亮節者,是否真有其人,已難考證了。但是,歷史上存在他們這樣的人,做他們那樣的事,卻又是一定的。

(大舜劇照)

因此,短短八個字,毀了多少儒生的三觀啊。如果歷史真是如此不堪,他們又怎能要求皇帝們行仁政呢?畢竟,連舜都做不到的事,怎麼能要求後來者做到?

從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正史上的記載,未必就是真的。它之所以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乃時勢與寫作者思想雙重作用的結果。

所以我覺得,對於記史者而言,要儘可能地公正;因為不但是為當世立傳,更是為後世立傳。

而讀史者,則應該廣泛涉獵,考察不同史料,不同觀點,才能讓自己真正「明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

巴黎聖母院和雨果,如果只能留下一個,會是誰?
同是指甲套,慈禧太后的與其他女子的有何不同?

TAG:凡人摸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