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天價」專利轉讓費釋放積極信號

「天價」專利轉讓費釋放積極信號

據媒體報道,山東一位畢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歷經14年之久研發出來的科研成果結晶「無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學發泡劑」專利,贏得了高達5億元的「天價」轉讓費。這其中,轉讓金額的80%用於獎勵個人,畢教授因此項專利而收益整整4億元。如此「天價」專利轉讓費的消息一經爆出,立刻引發強烈反響。

當然,公眾的驚訝與艷羨,難免會過多地聚焦在4億元的個人收益之上,而往往忽略了畢教授團隊長達14年5000多個日夜的殫精竭慮,用盡多達16萬個紙杯試驗品,超過12萬次的一遍遍實驗……正是由於他們擁有了難能可貴的科研上的愚公精神,歷經了另闢蹊徑、曲徑通幽的學術探尋之旅,這才最終贏得了光鮮亮麗的「驚世之作」。

發泡劑技術之所以能受到市場如此青睞,其專利網布局至關重要——已取得4項國內核心發明專利和1項國際專利,讓科研成果獲得了最大程度的保護。該專利技術最終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破解了困擾人們已久的泡沫生產污染問題,為全球環境生態保護打開了一扇新窗口。應當說,正是這項具有革命性、顛覆性的發明,使得中國成為世界聚氨酯生產行業的先進技術引領者,讓國際標準的有機發泡劑成為「中國製造」。無疑,這項具備如此高價值特性的專利,自然應得到與之相當的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

「從0到1」式的科研創新過程背後,還牽動著兩個關鍵點,那便是對專利技術的合法保護和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從運行體制和治理體系分析,這與國家及高校在科研管理體制和成果轉化評價機制方面發生的深刻變化密切相關。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後發布,鼓勵「學」「研」真正轉為「產」,開闢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2019年,新修訂後的政策更加明確地提出了科研人員獲得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具體方法與評價激勵機制,有效解決了高校專利成果的「沉睡」狀態,將科研人員個人收益政策徹底落地。比如:對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和其他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區分不同情況給予現金、股份或者出資比例等獎勵和報酬。

在助力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成果轉化的眾多利好政策激勵下,各高校將這些政策有效落地實施,喚起越來越多科研人員強大的科研成果產出能力和轉化能力,讓一大批有價值的專利釋放出巨大動能。隨著技術更新的日益加快,勢必需要在較短時間內將有價值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技生產力,為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新時代背景下,知識作為資本的定位愈來愈顯著,創新則是知識資本價值的顯著體現。伴隨國家科研製度環境的完善,科研製度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體制機制保障;高校也日益煥發鼓勵成果轉化的組織活力,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通過專利轉讓、成果許可、技術入股、創辦企業等方式讓自己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科研人員這個微觀主體創造更有利於他們潛心研究的科研環境,相信畢教授式的「科研愚公」只會越來越多,希望藉此把更多的信心傳遞給中國的青少年學子,讓他們以優秀科學家為標杆而不斷努力,從而全方位提升國家創新能力。

(作者系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03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小心落入培訓亂收費的坑
給青年老師的信:專業學習要少聽「故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