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和珅去賑災,卻往粥中撒沙子,荒唐舉動為何卻被百姓連連叫好?

和珅去賑災,卻往粥中撒沙子,荒唐舉動為何卻被百姓連連叫好?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簡單,就是想說當官的一定要為百姓們考慮,如果你做不到,那還不如一個賣紅薯的小商販所做的一切有意義。所以我們一直都討厭貪官而推崇清官。

但是在我們的歷史上,那些貪官的數量算不上少,畢竟在面對數量巨大的財富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夠堅定的拒絕他們。就比如和坤,這位就是清朝時期一個大名鼎鼎的貪官,他逝世後被抄家,發現他一個人的財富就抵得上半個國庫之多。

所以嘉慶皇帝掌權之後才會這麼快就處理掉和坤,沒有乾隆皇帝護著,和坤很快就失去了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乾隆皇帝一個如此英明的帝王會選擇留著和坤,而不是像嘉慶皇帝一樣處理掉他呢?

這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帝王的權謀之術。確實,對於百姓們來說,清廉正直的官員越多越好,但是對於帝王來說可不一定是這樣了。一個清廉正直的官員可以幫助皇帝將這個王朝治理的更好,但是在某些時候,一個貪官反而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帝王看中朝堂上的平衡,只要這些貪官沒有真正觸犯到帝王的底線,帝王一般就不會怎麼動他們,因為他還需要這種人去替自己作更多的事情,比如處理掉那些不忠的臣子。一個精明的貪官,絕對比一個迂腐的清官受皇帝看中。

和坤就是這樣一個精明的貪官,他十分懂得要怎麼揣測皇帝的心思,也明白自己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同時他雖然貪財,但是有幾樣是他不會動的,比如賑災銀。大家都知道,很多貪官喜歡截留賑災的銀錢,只發下一部分給地方官員。

每當一個地方爆發天災的時候,朝廷為了救助這個地方,就會從國庫中撥款,如果過經手這些賑災銀的是一個清官的話,那麼這個地區的百姓就可以安穩渡過這一場災難。但是如果是貪官的話,經過層層盤剝,這些賑災銀已經不剩什麼了,百姓們就會很糟糕。

和坤他雖然也是貪官,但是他卻並沒有動那一批賑災銀,但是當他到了發生災難的地區的時候,看著面前那長長的排隊領粥的隊伍,突然往粥里扔沙子。官員們和百姓們都懵了,他這一舉動導致很多百姓們轉身離開的隊伍。

他在賑災時往粥中扔沙子,面對如此荒唐的舉動,百官嚴厲斥責,百姓們為何不生氣?當時和坤看著這些離去的人的背影,對身邊的官員說,「看,這樣子那些冒充災民的人就自己離開了。」所有人這才恍然大悟。

因為有不少的人想著冒充災民來領糧食,但是救濟糧數量不夠多,他們這些人領了,很多真正的災民就沒法領到糧食。而和坤往粥里摻了沙子之後,那麼只有那些真正困難的人才會留下來繼續領糧食,這樣他們就能輕易的將冒領糧食的人分辨出來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霸王別集 的精彩文章:

清朝皇帝的一天:4點起床,晚上8點就寢,就寢前一件事必不可少

TAG:霸王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