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黑色侵襲了那年東北的天空,也帶走了6萬人的生命

黑色侵襲了那年東北的天空,也帶走了6萬人的生命

郭老十在吉林榆樹開了一家叫做「魁升元」的旅店,迎接著南來北往的客人。這天,店裡兩名來自哈爾濱的客商突然毫無預兆地暈厥,隨後吐血而亡。緊接著一名店員也以同樣的方式暴斃了。他們的屍體,都是清一色的黑。店裡的其他人嚇壞了,紛紛收拾行囊離開。出了這樣的事兒,又正值年末,無奈的郭老十打點了旅店的事務後,便回家過年。

可沒想到,回家後不久,郭老十竟也死去了。一時間,死亡的氣息衝散了團聚的喜悅。家裡人為郭老十停屍5天,結果全家53口人,死了32口。隨後全屯開始不停地有人去世,整個村幾乎變成了一座「鬼村」。到處都是紫黑色的屍體,像被陰曹地府洗劫了一般。

那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個冬季,異常寒冷,東北地區更是大雪紛飛。

這是一場有預兆的疫病

卻沒有被預見

1910年10月12日,位於中俄邊境的滿洲城裡,一名男子突發身亡,皮膚黑紫。幾天前,他還興緻勃勃地出門打獵。那次的捕獵過程異常順利,巢穴外的旱獺一動也不動,好像就等著他來抓。他將獵到的旱獺扒皮,然後就著剩下的旱獺肉,美餐了一頓。

也是在這座小城裡,兩名剛從俄國境內返回的中國工人,在一家客棧投宿。幾天後,他們和客棧里的另外兩位客人,在同一日死亡,身上也是大片的紫黑色斑點。這一天,是10月25日。

邊陲小城裡,零零星星的發病,無名之輩的死亡,沒有人在意。醫生們束手無策,官府註冊後,他們的屍體被草草收殮,隨地掩埋,連一座墓碑都沒有。

然而,誰也沒想到,由他們開始,這場造成6萬多人死亡的疫病在中國東北拉開了序幕

疫情肆虐東三省

哈爾濱的貧民窟成了重災區

疫情蔓延得很快,從一家一戶,到一街一區,再到一縣一市,沿著滿洲里一路向南,沒過多久便傳到了千里之外的哈爾濱。隨後,齊齊哈爾、長春、奉天(今瀋陽)等地紛紛淪陷。

疫情日益嚴重,正如東三省總督錫良所形容的那樣「如水瀉地,似火燎原」。

死的人越來越多,連原本冷清的喪葬鋪子都成了熱鬧之所。各個店裡的棺木銷售一空,供不應求。大街上更多的是橫七豎八、無人認領的冰冷屍體。

「地無完土,人死如麻,生民未有之浩劫,未有甚於此者。」——《東三省疫事報告書》丨zenfolio.com

疾病席捲了東北的69個市縣,而其中的重災區,便是哈爾濱北部的傅家甸(現在的哈爾濱道外區)

百餘年前的哈爾濱,已經充滿了異域風情。恢宏的俄式建築興起,大街上常有穿著和服的人。隨著鐵路的貫通,已成為東三省經濟中心的哈爾濱,還容納了來自 33 個國家的 16 余萬僑民,19 個國家在這裡設有領事館。

天堂對面,總有棚戶。在哈爾濱的歌舞笙簫中,顯得格格不入的棚戶就是傅家甸。這裡房屋低矮、住宅擁擠,是一個聚集了兩萬多人的貧民窟。這裡春天道路泥濘,夏天蒼蠅亂竄,秋天風沙常起,冬天冰柱倒掛。

傅家甸里聚集了大量修築鐵路的勞工,他們很多都是從災害不斷的關內地區來的,只為了謀條活路。由於經濟條件有限,他們往往數人同居一屋,躺在土坯砌成的炕上。

疫病的重災區,1910~1911年的傅家甸。這裡是中國人聚集地,居住的多是從山東、直隸兩省來「闖關東」的苦工丨參考資料12

當疫情傳到這裡,活路成了死路。那些凝聚著親情、友情和鄉情的暖融融的土炕,成為了疾病傳播的溫床。

死神在這裡伸出了巨大的爪牙,從第一例死亡開始,不到一個月,傅家甸每天的死亡人數已經過百。如果不能將疫情撲滅,這裡也將變成一座「鬼城」。

情勢艱難

但防疫這事兒不能假手於人

高燒、吐血、尤其是皮膚黑紫的典型癥狀,讓當時的專業醫生和一些受過相關教育的官員們,很快就鎖定了這場大型屠殺的元兇——這不就是鼠疫嗎,曾經肆虐歐洲大陸的「黑死病」。

鼠疫來了,敏銳的俄國人和日本人,為了保障本國民眾在哈爾濱的安全,已經先行一步,在各自勢力範圍內進行預防了。中國官員也沒閑著,哈爾濱出事後不久,他們就成立了臨時防疫局。

哈爾濱防疫局。哈爾濱出現病人後,傅家甸所屬的濱江廳就邀請各界代表20 餘人設立了防疫局,其下有簡易的養病院和檢疫所丨參考資料12

但在當時,抗生素還未發明,治療鼠疫沒有特效藥。他們除了把病人送入臨時租用的養病院,再給死者一點喪葬費外,並沒有太多有效的措施。連甄別病患的工作人員,也多是臨時雇來沒有防疫經驗的人。而最初負責傅家甸的防疫官更是一名有舉人頭銜的文人。

普通百姓對疫病更是知之甚少,於是恐懼在人們心中蔓延開來。民間謠言四起,並盛傳各種防病、治病的方法。有人說,是日本人在井裡投毒,才導致了疫病的發生。有人聽說,貓尿、鴉片可以治病,於是一時間貓尿難求,煙館爆滿。還有人一心追崇黃天道教,因為其宣稱,只要信奉它,就可以不得病。

1910年12月初,當疫情愈發嚴重時,外務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兩國的照會。俄國和日本認為清政府沒有能力控制疫情,提出讓他們來主持東三省的檢疫、防疫工作。

檢疫、防疫工作雖然屬於衛生事務,但其實施往往還涉及到教育、商貿、鐵路、司法等一系列主權,答應俄國和日本的要求,相當於將東三省的管理權讓出

中俄雙方的醫官和兵役。東三省總督錫良說:「查疫勢傳染甚列,外人尤極注意,辦理稍不如法,恐趁機干預。」丨參考資料12

已經滿目瘡痍、搖搖欲墜的清政府,拒絕了俄國和日本的提議,並於12月13日下令:嚴防東三省鼠疫,以安民生。

一場自上而下的防疫戰終於開始了。而這時距離鼠疫爆發,已經一個月了。

迎著逃難人群,逆行而上

施肇基聯繫了不少人,希望他們能去東北主持防疫,但都遭到了拒絕。他們要麼擔心把自己搭進去,要麼覺得無力拯救死亡氣息中殘喘企盼的百姓。比如當時的海軍總醫官謝天寶,推辭更是北京到哈爾濱路途遙遠。

最後,施肇基找到了時任天津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的伍連德。施肇基告訴伍連德,除非中國採取嚴厲的防疫措施,靠自己的力量制止疫情蔓延,否則俄、日很可能強行控制東三省。

31歲的伍連德即刻受命,很快就和助理就踏上了前往哈爾濱的火車。那時,難民潮正洶湧南下,兩人北上的身影顯得有些孤寂和悲壯,而他們手裡有的只是一台貝克顯微鏡和一些簡單的實驗器具。

伍連德出生於馬來亞北部的檳榔嶼,是第一個拿到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1907年,他來到了中國,受袁世凱的邀請擔任天津北洋陸軍軍醫學堂副監督丨riyuexia.com

1910年12月24日傍晚,寒風呼嘯,當城裡的外國家庭開始點燭亮燈,慶祝平安夜的到來時,伍連德抵達了傅家甸,他的頭銜是「東三省防疫全權總醫官」

解剖屍體,然後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當時的醫學界,普遍認為鼠疫是老鼠傳給人的。因此,對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簡單——捕鼠和滅鼠。

疫病橫行之初,東三省內轟轟烈烈的滅鼠行動就開始了——不僅城裡設有專門的捕鼠隊,百姓每捉一隻老鼠,無論死活,交給就近的巡警,還可以獲得銅幣獎勵。

但奇怪的是,在這些老鼠身上,並沒有發現鼠疫病菌。疫情也沒有因為這樣大規模的滅鼠行動有所緩解。

當時的老鼠檢驗台。被捕的老鼠會經過試驗,之後會被焚燒。據統計,僅奉天城內就處置了80972隻老鼠丨參考資料12

東北的冬天動輒零下幾十度,其實老鼠並不會大規模活動。並且這次的鼠疫有些特別,傳播更為迅速,患者的存活時間也更短

伍連德想要解剖屍體,只有這樣,才有機會去了解這些特別之處。可儘管每天死這麼多人,要解剖一具屍體卻是非常困難的。在當時的觀念中,這種做法大逆不道,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一旦被當地百姓知道,將會造成巨大的恐慌。

於是解剖只得秘密進行。12月27日,一名與當地人通婚的日本女性染疫而亡。在傅家甸一處無人的民居中,這場解剖開始了。

刀劃開了屍體的胸膛,露出了帶血的內臟。伍連德發現,死者肺部充血嚴重,肺部的淋巴結也異常腫大。隨後他用注射器取了死者的血液,然後將屍體縫好,穿上衣服,安放在原來的棺材中,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伍連德把這種鼠疫命名為「肺鼠疫」。多年後,伍連德回憶說,這大概是東北乃至中國境內第一次屍體解剖丨參考資料12

經過檢驗,死者的血液里確實有橢圓狀的鼠疫桿菌。這是鼠疫沒錯,但伍連德猜想,這可能是一種更為兇險的鼠疫,不需要通過老鼠,人和人之間,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就可以傳播。先來到傅家甸的一名醫生也告訴伍連德自己的觀察:這裡冬天門窗緊閉,密不透風,經常是室內一人感染,然後全家遭殃。

這個猜想一開始並沒有被大家接受,其中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和伍連德一起主持防疫事務的法國醫生梅斯尼。梅斯尼醫生不相信鼠疫會以這種方式傳播,可沒過多久,他在沒做任何防護的情況下前往疫區,不幸染病身亡。

隔離、消毒、交通阻斷

防疫的網鋪開了

如果伍連德的猜想正確,那麼減少人員流動、進行隔離是首要任務。

在得到了政府的允許後,伍連德提出了具體的防疫措施。為了控制傳染並方便管理,傅家甸被劃分為了四個區,每個區配備一定數量的醫員、警察以及醫療物資。不同區的居民,會佩戴顏色不同的證章,並且只能在本區內活動,如果想去往其他地方,需要申請通行證。醫生和檢疫人員會每天巡視各區,一旦發現患者,將立即送去診病院,病人的親屬和其他接觸者也會被隔離。

診病院下的疑似病院。為了給不同病情的病人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並避免他們之間的交叉感染,規範後的診病院分為了疫症院、輕病院、疑似病院和防疫施醫處丨參考資料12

病人的房屋還會通過燃燒硫磺、噴洒石碳酸溶液的方法來殺菌。平時醫護人員的用品也會用福爾馬林消毒

傅家甸的防疫模式為整個東北做了一個表率。隨後,長春、奉天、黑龍江全省紛紛仿照傅家甸的分區治理方法,建立起了防疫體系。

但僅僅這樣還不夠。年關將至,將要回家過年的人會越來越多,一旦哈爾濱甚至是東北其他地區的人大量向關內移動,疫情將會進一步擴散,甚至蔓延整個中國。因此加強鐵路交通的管制也成了當務之急。

各個火車站以及出入關口開始緊急添設病院、檢疫所。來往的商民,無論哪個國家,什麼地位,都要經過查驗,五到七日後才能放行。以至於當時的太子少傅、欽差大臣鄭孝胥都在山海關被滯留了五天才回到北京。而有相關癥狀的人更會被送到車站附近的臨時醫院。

東三省內,一些重點線路的鐵路運輸還被禁止或部分隔斷了,以阻攔鼠疫南下的腳步。

問題接踵而至

防疫工作困難重重

措施雖然有了,但實行起來卻沒那麼簡單。

民眾對隔離充滿了恐懼,他們覺得隔離所是不詳之地,到了那裡,「生離」也會變成「死別」。於是巷口經常有充當哨兵的孩子,當檢疫人員沿著街道過來時,孩子們會發出信號,這時病人會被家人藏進大衣櫃或院里的草垛中。

一些人甚至會藏匿或者拋棄屍體,他們把屍體埋在厚厚的雪堆下,藏在大水溝甚至房頂上。似乎只要沒人發現,他們就可以繼續心安理得地呆在家裡,不被隔離。

商人們也開始不滿。隔離實施,交通又封鎖了,市場一片蕭條,不少商鋪更是被強行消毒、關閉,利益受到損害的商人們,開始了一系列的抵制活動。

空蕩蕩的商鋪和街面。奉天總商會提出他們要自己搞防疫,拒絕官方插手,公主嶺的商人還成立了各商同盟,說一粒米、一片肉都不賣給搞防疫的官員們丨參考資料12

雪上加霜的是,什麼都缺。實行隔離,需要地;一應事務,需要錢;疾病防疫,需要人。可實際上,缺地、缺錢、缺人

傅家甸是貧民區,本就狹窄,能用來隔離的地兒少得可憐。無奈之下,清政府方面只能向俄國鐵路局求助,希望他們能借出部分車廂,用作隔離之所。出於保護俄僑的考慮,俄方最終同意了這個請求。

通風良好的火車隔離所丨參考資料12

東三省總督錫良曾兩次上奏請求撥款。清政府先後撥款了三十萬兩,但這些錢在防疫面前是杯水車薪,僅哈爾濱一處的用度已經將近四十萬兩。當錫良再次上奏,清政府只能允許東北當局先向各國銀行借商銀二百萬兩,以解燃眉之急

但即使如此,錫良仍在奏章中寫到:「唯有不畏難,不惜費。救一分民命,即為國家培養一分元氣。」

為了補充防疫的人力,清政府向各處醫院和醫療機構,緊急召集參加防疫的醫生和受過培訓的護士。幸運的是,北洋軍醫學校和各地醫護開始響應和支持,前往哈爾濱等地。

為了配合分區防疫和交通管制,從長春調來的1160名士兵組成的步兵團。他們被安置在哈爾濱城外的一家麵粉廠里丨參考資料12

救命的一把火,熊熊燃燒

一切布置妥當,但疫情不甘敗落,仍在顯示著它的威力。

問題出在哪裡,令人困惑。伍連德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伴隨著焦慮,在舉步維艱和持續期待中,整整一個月過去了。醫師們和員工們依然難見絲毫好轉跡象。每日鼠疫死亡率繼續上升……」

直到1911年1月的一天,伍連德來到哈爾濱城北的公共墳場,才意識到問題所在。

那時,防疫局下有抬埋隊,他們的工作之一就是將屍體送往公共墳場安葬,然後還會搜集被拋棄到街上和四野里的屍體,送到那裡。

抬埋隊的工作人員。由於死的人太多,棺材不夠用,很多屍體便被直接扔在墳場丨參考資料12

但是哈爾濱的冬天,土地凍得像石頭一樣,要挖深坑掩埋這麼多棺材和屍體是很難的。公共墳場上,有的棺材被釘起來了,但大多數棺材是直接敞開的,屍體的胳膊和腿都露在外面。地面上裸露的屍體更是以各種奇怪的姿勢堆積。伍連德回憶說:「旁邊犬跡交錯,鳥鵲飛舞,慘不忍睹。」

由於鼠疫桿菌在屍體上仍然可以存在很長時間,墳場上沒有被好好處理的屍體,成了一個天然的細菌庫。一旦人和其他一些動物接觸到這些屍體,病菌又會被帶到人群中。

一定要儘快處理這些屍體。在目睹了墳場的狀況後,以伍連德為首的五名醫生致電東北當局,提出要焚屍。這是迅速處理屍體的最好辦法。

但這個舉措遭到了百姓的強烈抵制——明明應該「入土為安」,現在居然要燒屍體,這怎麼行?還有不少人說,疫情就是「疫氣」引起的,一焚屍,這些氣不就被釋放出來了嗎?

只靠東北當局的同意顯然已經不夠,無奈之下,伍連德和錫良只得請求清廷頒旨,希望這樣可以盡量平復民間的反對。三天後,他們終於收到了批文:同意焚屍。

屍體焚燒現場。伍連德還讓當地官員、鄉紳們去看墳場各處的屍體,告訴他們潛在的危害,最終這些鄉紳聯名陳情,請求火葬丨參考資料12

1月30日,正值大年初一,200名工人來到墳場,把每100具棺木或屍體堆成一堆,一共22堆,澆上煤油,然後一把火,2200多具屍體燃燒起來。墳場的煙氣升空,城裡的爆竹炸響。一時間烈焰騰空,硝煙瀰漫。

各方力量聯合,肅清鼠疫

焚屍實行一個月後,傅家甸以及哈爾濱的發病、死亡人數在減少。這樣明顯可見的轉變,讓那些先前反對焚屍的人也說不出什麼話來。

於是,東北其他地區也開始建火葬場,效仿傅家甸焚屍的做法。連俄國人也開始焚屍,其中不少屍體還是從墳墓中挖掘出來後,再焚燒。

等待集中焚化的屍體。錫良說:「隔離、消毒、既於民情不便, 焚屍、燒屋尤類殘刻所為, 然非實力執行, 則疫無遏止之期……」丨tyden.cz

一直以來,民間流傳的每日死亡人數都遠超於實際人數。為了減少恐慌,防疫局每天都會發布頭天的確切死亡人數,很多報紙也會相應進行刊登。無論是官方的傳單、告示還是民間的報紙,都開始用大白話或者漫畫,宣傳鼠疫的知識以及具體的防疫措施

鼠疫防治告示。如遼寧省的告示上寫著:「住房不可太閉塞,要開窗眼,換點空氣……鬧疫時候,戲團、飯館,人多氣雜,均須時時迴避……大家要趕緊防備,不要全靠著官家。官家是從旁著力,你們百姓能自己防備,是從根本上著手的……」丨foter.com

這一系列的舉措,讓百姓的抗拒逐漸減少,也讓各方勢力看到了清政府防疫的決心。

國際和民間的捐款開始興起,日本南滿鐵道會社捐助15萬日元用於防疫,鄉紳和商家們開始捐款捐物。連曾經反抗較多的奉天商會,也開始要求各商戶按鋪交納防疫費。百姓們也漸漸願意接受隔離等措施。

那些曾經互相掣肘的勢力,在疫情控制的關鍵階段,聯合在一起了。

1911年3月1日零時,哈爾濱終於無一例新發感染,無一例死亡。隨後的日子裡,也沒有感染和死亡。

4月23日,清政府宣布東三省鼠疫肅清。

隔離解除後,百姓紛紛走上街頭,劫後餘生的感覺,恍若隔世。

至此,這場浩劫結束了。

撲滅鼠疫的那年春天,清政府在瀋陽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伍連德擔任會議主席,來自11個國家的30餘名專家出席,總結這次的東北大鼠疫。通過各國專家的溯源,他們認同這次鼠疫的來源是旱獺,第一批患者正是沒有太多捕獵經驗的獵人以及與他們接觸的人。

萬國鼠疫研究會現場。通過包括伍連德在內的各國專家對病例的溯源,他們認同此次鼠疫的源頭是旱獺(土撥鼠),也在其皮毛中檢測出了鼠疫桿菌。而導致此次東北大鼠疫的疫源地在俄國境內,隨著獵人、染疫勞工的遷移,以及鐵路的運輸,才使鼠疫在中國東北傳播開來丨chinanews.com

這場發生於20世紀初的東北大鼠疫拉開了中國「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序幕,是中國公共衛生的起點,更奠定了中國近代防疫體系的雛形。

而伍連德當時採取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即使是今天看來,依舊是科學有效的。直至今日,他依然是哈爾濱人民口口相傳的英雄。

伍連德所著——《旱獺與鼠疫關係的調查》,1913年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nt)上。1926年,伍連德還出版了長達近500頁的《肺鼠疫論》(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正式創立了肺鼠疫學說丨網站截圖

但它是以一種極端的方式促成了這樣的進步。此次鼠疫共吞噬6萬餘條生命,其中傅家甸死亡7200多人,占其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參與防疫的工作人員2943名,297人殉職。

鼠疫是各種傳染病中的「一號病」,百餘年後的今天,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它仍有可能在我們掉以輕心的時候再次兇猛來襲。

希望那時候,我們換取進步的代價可以沒有那麼慘痛。

作者:黎小球

編輯:odette

參考資料:

1.白麗群.1910-1911年東北大鼠疫與哈爾濱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5.

2.胡成.東北地區肺鼠疫蔓延期間的主權之爭(1910.11-1911.4)[J].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8(00):214-232.

3.焦潤明.1910-1911年的東北大鼠疫及朝野應對措施[J].近代史研究,2006(03):106-124.

4.王道瑞.清末東北地區爆發鼠疫史料(上)[J].歷史檔案,2005(01):20-26.

5.王道瑞.清末東北地區爆發鼠疫史料(下)[J].歷史檔案,2005(02):21-32.

6.杜麗紅.清末東北鼠疫防控與交通遮斷[J].歷史研究,2014(02):73-90 190.

7.馬馳騁. 傳統疾疫與近代社會——《東三省疫事報告書》的整理與研究[D].江西師範大學,2009.

8.伍連德著, 程光勝等譯.鼠疫鬥士——伍連德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9.梅爽.鼠疫與謠言[D].東北師範大學,2008.

10.陳雁.20世紀初中國對疾疫的應對——略論1910-1911年的東北鼠疫[J].檔案與史學,2003(04):48-50.

11.王銀.1910-1911年東北鼠疫及防治研究[D].蘇州大學,2005.

12.哈爾濱傅家甸防疫撮影.Views of Harbin. Fuchiatien. taken during the plague epidemic.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11年

一個AI

「傳染病的出現早於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永存,它和以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以及決定因子。」——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ardy McNeill)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修復大腦?這類抗抑鬱新葯或許有用!
一甩就干還防晒,屢次脫銷的淋不濕傘升級啦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