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與其教孩子謙讓,不如讓娃做個善良的『小人』,四句話道出真諦

與其教孩子謙讓,不如讓娃做個善良的『小人』,四句話道出真諦

謙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孔融讓梨的故事也流傳到了現在,但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好人的低調謙讓可能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隨之而來的是"校園霸凌","寶媽車主被訛""外賣小哥被要求下跪道歉",這些事件表明看著像是兩者的經濟能力或者社會地位不對等引起的紛爭,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其中的一方太謙讓,導致事件惡化。

在家長教育孩子時,當然應該讓孩子和別人相處時以謙讓為主,比如在學校應該把自己的東西和同學分享,在和同學有意見分歧時應多聽同學的想法,不要和同學鬧矛盾,不要反駁老師等等使孩子變乖的道理,這些道理確實沒錯,但也應該給孩子灌輸"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想法,因為過度謙讓在學校可能會成為別的孩子眼裡的弱者,容易欺負的對象,長此以往會導致孩子在走上社會時容易被領導或者同事小看,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把握好謙讓的程度。在教孩子謙讓時,不如直接把這四句話說給孩子聽:

一 在保護自己的基礎下,再去謙讓別人

對於童年時期的孩子來說,周圍的環境還是比較純粹的。家長應教育孩子在不壓抑自己的想法,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再去謙讓別人,這就相當於是在照顧好自己之後,再去照顧別人是一個道理。不要過分的去做老好人,這樣只會讓自己的權益受到損害。做一個善良的"小人",有些時候並不是什麼壞事。

二: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對於需要我們幫助,或者是處於弱勢的孩子,那麼孩子有必要謙讓別的孩子甚至去幫助別的孩子;但如果是在孩子受到欺負不公平的情況下,那麼就完全沒有必要去謙讓別的孩子,而要學會保護好自己,甚至可以去爭奪,鍛煉孩子的勇氣和膽量。

三 尊崇自己內心的想法

家長應教育孩子在處理事情時,應該以內心的想法為主,童年本就應該是隨性的,不要為了快速讓孩子成長而過分拘束孩子的天性,那樣就有點拔苗助長了。家長們平時可以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在尊崇內心想法後再考慮謙讓別人

四 父母隨時是你的後盾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或者受了老師和同學的委屈的時候,有的孩子不會告訴家長,怕父母擔心或者怕欺負對象知道之後會更加的被欺負被冷落。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家長一定要觀察孩子情緒,並且讓孩子養成一個隨時能夠和父母分享學校趣事的習慣,在孩子有異樣時家長要及時發現孩子的狀態,並且能夠對孩子說父母一直是他堅強的後盾,讓孩子不要害怕任何事,強大他的內心,讓娃更有自信。

作為家長,七零後和八零後時代教育孩子應該是謙讓比較多,而現在的90後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把孩子寵溺慣了,導致孩子根本不知道謙讓,反倒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比較嚴重。所以在這點上,家長應該教孩子掌握好爭奪和謙讓的程度,不要讓孩子極端偏向哪一方。

給了孩子輕鬆和自信,孩子才會更放鬆。家長們要知道不是只有一味的謙讓就會使孩子變成一個有禮貌或者全面發展的人,讓孩子知道這四句話,比教會孩子謙讓有用的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0育兒 的精彩文章:

生完二胎,大寶該睡哪兒?這個位置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預產期在這四個月?恭喜了,不僅孕媽受罪少,寶寶也會更健康

TAG:90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