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金融雲之戰,「融聯」狙擊BAT

金融雲之戰,「融聯」狙擊BAT

來源:零壹財經專欄

作者 :新金融洛書

「融聯」已開始全面市場拓展與業務合作。

沉寂了一年後,這家由16家銀行聯合發起設立、註冊資本3.2億元的「融聯」公司的新動作引發關注。

新金融洛書曾多次試圖闡述:BigTech對金融領域的滲透,會導致新的失衡,進而招致新的抗衡與風險,乃至被監管的命運。

回應來得太快。

一位接近「融聯」業務的前某大型股份銀行高管告訴新金融洛書,「融聯」是要抑制BAT金融雲的,這點可以確信。

在新金融洛書看來,由於「融聯」的監管指導意志角色,它將不可避免地在金融雲上抗衡阿里雲、騰訊雲乃至華為雲。這一角色試圖未雨綢繆於監管前夕,築成監管和風險的緩衝地帶。

更進一步去看,融聯的野望卻不限於此,它更大的目標是金融機構間的資產、資金撮合者。

01 | 融聯發力

一位匿名人士告訴我,「融聯」的業務拓展是市場化的,並非自上而下的領導意志式合作。在阿里雲、騰訊雲攻城掠池多年後,它仍有不小的市場空間。

方正證券研究顯示,在銀行、證券、保險及交易所等行業客戶中,銀行的需求占金融雲總體市場需求的80%。在銀行領域,需求佔比最大的是股份銀行,其次是國有銀行和城商銀行。股份銀行和城商銀行自主性高,上「雲」需求主要受市場驅動。

目前,全國共有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約4000家。相比於大型銀行,它們沒有能力做自己的核心系統,必須藉助雲服務提供商的幫助上雲,助推了金融雲業務發展。

儘管BAT在金融雲領域成就不小,在中小銀行市場,「融聯」仍有不小的市場空間。比如,阿里金融雲的最新合作金融機構客戶數為2500多家,業務覆蓋P2P、小貸、典當、擔保、眾籌等小微金融。騰訊金融雲的數據超過6000家,銀行機構為150多家、保險公司40多家、證券公司20多家,以及上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融聯」金融雲的銀行業潛在客戶,仍是數以千計的。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調查顯示,目前我國41.18%的金融機構已應用雲計算,46.80%的金融機構計劃應用雲計算,已經或計劃應用雲計算的金融機構共佔87.98%,接近九成。

來源:方正證券研究所

目前傳統金融機構大都沒有實現100%雲化,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均尚未實現在核心業務上雲化。

由於監管對金融「上雲」有著合規要求,金融雲成為金融機構的必須。

2014 年9月銀監會發布的《關於應用安全可控信息技術加強銀行業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從2015年開始,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不低於15%的比例逐年增加,直至2019 年達到不低於75%的總體佔比。

2016年7月銀監會《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台,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

不過,在安全性和試錯風險的陰影下,金融上雲並不能一蹴而就,銀行通常採取從外圍系統開始逐步遷移的實施路線,先將輔助性業務系統如渠道類系統、客戶營銷系統、經營管理系統等安全等級較低的業務先上雲。

02 | BigTech的滲透

從行業來看,「融聯」要制衡BAT的態度明顯,發起設立融聯易雲的16家股東名單中,未出現BATJ互聯網金融巨頭或傳統IT巨頭。

實際上,在金融雲市場,互聯網系和銀行系兩大金融雲服務商各有優勢,互聯網系金融雲服務上通常高效、低成本、可快速移植和輸出公有雲技術,提供更低成本的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銀行系的雲服務商本身金融專業性更強,對金融業務和需求理解深刻,雲服務更精準、專業,流程嚴謹。

「融聯」的金融雲策略,有兩個層面的意義,我們可以安全層面和市場層面來分析。

在監管和用戶層面,對金融體系的安全性考量排在首位。一份方正證券的數據也表明,金融用戶對雲計算的技術要求中,服務安全性佔比最高,達到 60.94%,其次是可持續性,佔比59.38%。

過去幾年,非趙家人的BAT對金融領域尤其是銀行業的「雲」滲透,使得其潛在風險愈發深重。

「融聯」的推進,使得監管部門對雲服務標準的制定及指導更順手。

另一個是市場層面的考量。

IDC在今年發布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騰訊雲緊隨其後位列第二。

數據來源:IDC

2017年以來,BATJ紛紛宣布去「金融化」,轉型「科技賦能金融」。而金融雲是BAT金融業務由「流量模式」轉向「介面模式」的排頭兵。

過去幾年,互聯網系的BATJ們也通過牽手銀行業IT龍頭布局金融雲生態。如阿里與潤和軟體通過戰略合作;騰訊公司戰略入股長亮科技;京東金融與神州信息合作;華為與高偉達合作。

對「融聯」來說,打蛇打七寸,在金融雲領域抑制BAT正到痛處。如果「融聯」這一目標得逞,未來格局可能是,「融聯」更多服務於傳統金融機構,BATJ們更多服務於類金融或互聯網金融機構。

03 | 「融聯」制衡BAT

在金融基礎設施市場化上,中國監管機構一向善用「聯合」模式。

從銀聯、網聯、信聯到融聯,基礎設施的布局,監管一直是審慎態度。2017年,在八家徵信試點公司嘗試了數年未交出滿意答卷的情況下,監管仍沿用了「信聯」這一聯合模式,結果是八家試點徵信公司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聯合成立百行徵信。

與「網聯」、「百行徵信」不同的地方在於,「融聯」雖然沿用了行業聯合模式,無金融監管機構背景的協會單位持股。

對監管來說,「融聯」也有更深層意義。

過去幾年,BigTech的崛起,一些技術、基礎設施越來越趨向於它們這類少數供應商。

英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一份數據顯示,世界最大的四大雲服務商市場份額佔到全球市場的60%。

加拿大金融機構監督辦公室(OSFI)在2019年早期的一份報告中擔憂,金融機構對雲服務的依賴,正在減弱其對金融服務的控制力。令監管恐懼的是,這些金融雲服務商並不在金融監管部門監管體系內。

這是近年來值得注意的怪象:非金融風險正在外溢、滲透到金融領域。

當一家信息時代金融雲服務商的電纜被工業時代產物的藍翔挖掘機一鏟子挖斷時,可能造成1000家以上金融機構APP無法訪問。

從這個橫切面的例子來發散思考,非金融風險並非只有雲計算,包括大數據產業、IT技術產業等非金融風險越來越滲透並加碼在金融風險上。

對監管來說,在BigTech對金融業的滲透下,面對新的監管形勢和風險形勢,「融聯」是一種市場化制衡,以緩衝風險。

抗衡即對抗,這將是一場持久戰。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零壹財經 的精彩文章:

融慧金科張羽:傳統銀行「數字化」,隱私數據合規使用的重與輕
零壹新金融日報:中國信達接手32億元P2P不良資產:芒果財富涉非吸被立案偵查

TAG:零壹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