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宇宙學能揭開宇宙的終極奧秘嗎?

宇宙學能揭開宇宙的終極奧秘嗎?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觀察星星,並想知道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究人員才開發出第一批觀測儀器和理論工具,將這些重大問題轉化為一個精確的研究領域:宇宙學。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宇宙學家保羅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說:我認為宇宙學是人類感興趣的最古老的學科之一,但也是最新型的科學之一。簡單地說,宇宙學研究的是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而不是單獨分析充滿宇宙的恆星、黑洞和星系。這個領域提出了一些重大問題:宇宙從何而來?

為什麼它有恆星,星系和星系團?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紐約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Glennys Farrar說:宇宙學正試圖為宇宙的本質繪製一幅非常大的圖景。因為這門學科涉及到許多現象,從真空中粒子到空間和時間的結構,宇宙學吸引了大量的領域,包括天文學、天體物理學以及越來越多的粒子物理學。宇宙學的某些部分完全屬於物理學,某些部分完全屬於天體物理學,還有一些部分是前後往複的,這是興奮的一部分。


一部宇宙史

該領域的跨學科性質有助於解釋其起步相對較晚的原因,直到20世紀20年代,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之後不久,我們對宇宙的現代圖景才開始融合在一起。廣義相對論是一個數學框架,將引力描述為空間和時間彎曲的結果。在你理解引力的本質之前,你無法真正解釋為什麼事物是這樣的。其他力對粒子有更大的影響,但重力是行星、恆星和星系領域的主要參與者。艾薩克·牛頓對引力的描述也經常適用於這個領域,但它把空間(和時間)當作一個剛性、不變的背景來衡量事件。

宇宙中充滿了恆星、氣體雲、星系、黑洞等等,是為什麼呢?圖片:NASA Images

愛因斯坦的研究表明,空間本身可以膨脹和收縮,把宇宙從舞台轉移到演員,並把它作為一個動態的研究對象帶入戰鬥。20世紀20年代中期,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在加州威爾遜山天文台(Mount Wilson Observatory)用最近建成的100英寸(254厘米)胡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進行了觀測。他試圖解決關於天文學家能看到的太空中某些星雲位置的爭論。哈勃證明了這些「星雲」並不是小的、局部的雲,而是巨大、遙遠的星團,類似於我們的銀河系——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島嶼宇宙」。

今天,我們稱它們為星系,並且知道它們的數量有數萬億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劇變還沒有到來。哈勃在20世紀20年代末的研究表明,各個方向的星系都在加速遠離我們,這引發了數十年的進一步辯論。20世紀60年代,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最終測量(宇宙早期遺留下來的光線,後來被拉伸成微波)證明了現實與廣義相對論提出的一種可能性相符:宇宙從小而熱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冷。這個概念後來被稱為「大爆炸理論」,它讓宇宙學家感到震驚,因為它暗示著即使是宇宙也可能有一個開始和一個結束。但至少那些天文學家可以在望遠鏡里看到星系的運動

宇宙學最具震撼性的轉變之一是,宇宙中絕大多數物質是由某種完全看不見的東西構成(即暗物質和暗能量)。我們能看到的物質只不過是宇宙四捨五入的誤差——只有宇宙中所有物質的5%。其他95%的宇宙中的第一個居民,也就是所謂的「黑暗區」,在20世紀70年代抬起了頭。當時,天文學家維拉·魯賓(Vera Rubin)意識到,星系旋轉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它們應該把自己分開。除了難以看見的物質,使星系聚集在一起的物質必須是物理學家完全不知道的東西,除了它的引力之外,它完全忽略了普通的物質和光。後來的測繪顯示,我們看到的星系只是巨大「暗物質」暈中心的核。

橫跨宇宙可見物質的細絲懸掛在一個黑暗框架上,其重量是可見粒子的五倍。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能量變化跡象——宇宙學家現在說,這種能量占宇宙剩餘的70%,而暗物質(25%)和可見物質(5%)則是由這種能量構成——「暗能量」,可能是空間本身固有的一種能量,正以比引力把宇宙拉到一起更快的速度把宇宙推開。在萬億年後,任何留在銀河系的天文學家都會發現自己身處一個真正的島嶼宇宙,被黑暗所籠罩。我們正處於宇宙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從物質主宰宇宙到一種新能量主宰宇宙。暗物質決定了我們的過去,暗能量將決定我們的未來。


現代和未來宇宙學

目前宇宙學將這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納入最高成就——Lambda-CDM模型。這個方程組有時被稱為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它描述了宇宙從第一個秒開始的過程。該模型假設了一定數量的暗能量(lambda,在廣義相對論中表示)和冷暗物質(CDM),並對可見物質的數量、宇宙的形狀和其他特徵做出了類似猜測,這些都是由實驗和觀察決定。如果把嬰兒時期的宇宙電影往前推138億年,宇宙學家就會得到一個快照,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測量到一切」。當宇宙學家將對宇宙的描述推入更深的過去和未來時,這個模型代表了要突破的目標。儘管Lambda-CDM已經取得了成功,但它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1964年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和阿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一起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為大爆炸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威爾遜和彭齊亞斯因這一發現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與蘇聯科學家彼得·卡皮察(Pyotr Kapitsa)分享了這個獎項)。圖片:Clive Grainger (CfA)

宇宙學家在試圖研究宇宙目前的膨脹時,得到了相互矛盾的結果,這取決於是直接在附近的星系中測量膨脹還是從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推斷膨脹。這個模型也沒有說明暗物質或能量的構成。然後是存在最初一秒鐘的麻煩,那時宇宙大概從無限小的點變成了相對行為良好的氣泡。「膨脹」是一個試圖處理這一時期的流行理論,它解釋了一個更快速膨脹的短暫瞬間,是如何將極小的原始變化變成今天星系的大規模不均勻性,以及Lambda-CDM輸入值是如何得到它們的值的。然而,沒有人知道膨脹是如何具體發生的,也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會在它可能發生的地方停止。

科學家使用宇宙距離階梯來測量宇宙的膨脹率,梯子在這裡象徵性地顯示,是一系列恆星和星系內的其他已知距離的物體。通過將這些距離測量數據與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相結合,科學家可以計算出膨脹率。圖片:NASA/JPL-Caltech

膨脹應該在空間的許多區域繼續存在,這意味著我們的宇宙只是包含所有可能的物理現實「多元宇宙」的一個部分——許多實驗主義者發現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不可檢驗想法。為了在這類問題上取得進展,宇宙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和即將推出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太空望遠鏡的精確測量,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y - wave Observatory)等新興引力波天文學領域的實驗。

如果存在多個宇宙,它們可能會相互碰撞,並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痕迹。圖片:Stephen Feeney/UCL

宇宙學家也加入了粒子物理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的跨學科競賽,來探測暗物質粒子。就像宇宙學要等到其他物理學分支成熟後才能開始一樣,它也要等到其他領域更加完善後才能揭示宇宙的歷史。為了把事情弄清楚,必須從本質上找出所有的物理定律,在所有的能量尺度和所有的條件下。其中任何一個的改變都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宇宙學的故事。不知道這是否會發生,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已經儘可能多地掌握了宇宙的複雜性,人類的大腦已經進化到這些問題可以得到解答的程度,至少有一些人可以,像小編的大腦就不行了,嗚嗚嗚┭┮﹏┭┮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 Charlie Wood/Live Science

參考資料: ESA/Hubble/NASA/CfA/JPL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卡西尼號」發現土衛六湖泊深度超過300英尺!
細菌也能釋放電子?細菌中的燃料電池將大有可為!

TAG:博科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