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雄的葬禮——追尋楊靖宇將軍三次安葬事實經過

英雄的葬禮——追尋楊靖宇將軍三次安葬事實經過

許多年以來,就有為「楊靖宇慰靈祭」寫篇文章的想法。在我內心深處,有一個難解的心結:楊靖宇將軍犧牲以後,殘暴的敵人已經將他的頭顱帶到通化遊街示眾、炫耀戰功去了,卻為何12天之後重新製作木首,舉行一場頗具規模的慰靈祭?這出慰靈祭到底有怎樣的故事值得人們議論與猜測了79年?我決意回眸那段令人辛酸的往事,解開這個問號。可是,當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那些落滿塵埃的歷史檔案和苦難記憶的時候,卻被一個個意外的發現深深地刺痛了心。

楊靖宇將軍「肚子里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枯草和棉絮」,血濺軒轅的英雄壯舉,令劊子手們普遍感到震驚和恐慌。

1983年。

早春時節的長白山,新綠滴翠,山花爛漫。我們帶著採訪提綱,踏上追蹤殺害楊靖宇兇手的旅程。

當年健在的現場見證人、原抗聯一路軍司令部特衛排長、叛徒張秀峰接過我提供的圖片,反覆端詳:「老楊犧牲的那天晚上,我跟老程(原抗聯一軍一師師長、叛徒)喝了一宿酒,第二天天亮剛要眯縫著的時候,就聽到老岸谷(偽通化省警務廳長、通化省警察大隊本部司令官)已經在窗外集合隊伍了。」「等我趕到現場的時候,老楊的遺體已經擺在鍘刀面前。見我過來,岸谷遠遠地指著鍘刀對我說:『你的,干!』讓我鍘老楊的頭。我對老程說:這可是人家老張的頭功,咱可不敢搶!老程轉過頭對岸谷說:這個活兒三個人的干,一個人不行。隨後叫出他們仨(指圖片上的叛徒張奚若、白萬仁和王佐華)。機槍射手張奚若打死了老楊,不敢面對老楊的臉,他捧著老楊的腳;彈藥手王佐華捧著老楊的頭;副射手白萬仁執鍘刀,一刀鍘下老楊的頭。」

當事人岸谷隆一郎的翻譯劉述廉,對那個寒冷的清晨記憶深刻:「楊將軍的頭被鍘掉以後,岸谷從腰間抽出指揮刀,劃開肚皮。見楊將軍肚子里什麼也沒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順手切下他的胃袋叫人拿去化驗。」

給將軍胃袋化驗的人叫洪寶源,他當年的對外身份是濛江縣公醫診療所醫生。1983年10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找到洪先生時,洪先生一開口就震撼了我:「『現場解剖的中國醫生難過得流下了眼淚』這個事兒不對!正經醫生哪有解剖無頭屍的?」據他回憶:「當時兩個日本兵端來一樣東西要我做化驗,展開一看是人的胃,都抽抽得變形了。更令人吃驚的是,胃袋裡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枯草和棉絮。有的棉花顯然是剛剛吃進去的,一團一團的,還沒變色、沒變樣呢。我問來人:什麼人的胃?答曰:匪首楊靖宇!這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心裡堵得不行。」

劉述廉說:「岸谷聽到楊將軍『肚子里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枯草和棉絮』,當時就愣住了,沉默良久,對著已經沒有頭顱的楊將軍遺體敬了個莊重的軍禮,伸出大拇指讚歎:『楊!大大的英雄!』隨後,在他召開的慶功會上,準備了一宿的講演稿講不出來了,只說了那麼兩句話:『通化省警察討伐大隊完成興亞討伐大業,終於可以回去了!大日本皇軍跟滿洲帝國團結得鐵桶一般,使悍匪楊靖宇落了個沒吃沒喝的下場。警告你們,以後不要再有反心了!』」

楊靖宇將軍以「肚子里一粒糧食也沒有,只有枯草和棉絮」血濺軒轅的英雄壯舉,征服了他的對手,征服了日本侵略軍的文化理念,令劊子手們普遍感到震驚和恐慌,惶惶不可終日。

查閱偽濛江縣警察大隊長桑文海口供,他交待說:「知道老楊死的時候肚子里除了草根、樹皮以外沒別的玩意兒,都是棉花套子,一粒糧食也沒有,大夥心裡頭都不是滋味,胸口像壓塊大石頭似的,連喘氣都難,給弟兄們的刺激太大!我那時就下決心,這差事不能幹了,死也要離開討伐隊。」

執鍘刀鍘掉將軍頭顱的兇手白萬仁說:「打老楊回來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他這回是真死了,但是誰打的不知道。你說當時大夥手裡都拿的傢伙(指三八槍),誰知道誰的傢伙碰上的?結果晚上在濛江街里喝慶功酒,張奚若自己顯擺:『當老楊在那棵大樹底下抬起腿,弓起身要跑的一剎那,我瞅准機會,一個點射都給他點在這兒(比劃胸膛)了。』擱那以後誰都不待見俺們、擠兌俺們,張奚若看事不好,叫我和王佐華嘴上安個把門的,不許說老楊是被打死的,就說他是自刎的。」

22天前,在楊靖宇將軍最危難時刻叛變的原抗聯一路軍司令部特衛排排長張秀峰,聞訊驚駭無比:「得知老楊死的時候肚子里一點糧食都沒有,我這腦袋就空了,咋能讓老楊沒食吃呢?怎麼想也想不到。心裡說不出是個什麼滋味,多少天都堵得慌,不想活了。」「本來老楊死以後,別的警察隊在濛江坐地就散夥了。跟老楊干過的這些抗聯的人不行,不許你不幹,也不興你走!」「先是留在濛江評功,評完到柳河集訓,去日本觀光。我惦記老楊的後事,問老程,聽他說那麼一嘴:『老楊死得也值,別看他腦袋沒了,日本人最後給他安個木頭腦袋,還給起的墳。』」

張秀峰說的評功授獎、觀光日本的情況,我們考證過。岸谷回通化以後,參加討伐的各地警察討伐大隊一律回歸建制、裁撤處理,有家的統一返鄉,沒家的就地安置在濛江。由這些討伐大隊安置人員在濛江立的第一個屯堡取名「義勝」,意喻楊靖宇將軍的死是所謂「興亞大業的正義之舉。」還有復興、歡起、富國、程山等,當地老百姓稱之為「警察屯」。抗聯一路軍叛變投敵被俘人員統一歸併到程大隊,經過集訓,派往寧安、敦化繼續從事討伐抗聯的罪惡活動。

給楊靖宇將軍胃留物化驗的醫生洪寶源,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專為研究長白山地方病,以便日本移民而來。他說:「過去我認為中國社會落後、官場腐敗、老百姓愚昧,沒治了!讓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共融』一下,備不住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楊將軍的死讓我看到,中國人還可以這樣活!不管咋的,咱也是中國人哪,本來已經寫完的畢業論文不交了,也不畢業了。」

劉述廉從濛江返回通化後,負疚辭職,洗手不幹了。

2月23日到三道崴子討伐楊靖宇將軍的第一批快速挺進隊開路先鋒叫邢玉山。他說:「那天趕到河邊一看,那條河水『哇哇』響,是個暖河子,冬天不上凍。河床上一疙瘩一塊的大石頭上覆蓋著積雪,沒法過。益子理雄讓我開路,我腳往大石頭上一踩,『呲溜』一下滑進河裡去了。讓人拽上來以後再沒往跟前湊乎。打老楊的事真沒有我。後來聽說老楊肚裡一粒糧食也沒有,這心裏面抓心撓肝不是個滋味,成宿成宿睡不著覺。」

楊靖宇將軍的壯烈犧牲,深深刺痛了程大隊第一中隊第一小隊隊員劉金山、欒占奎、李學海、張少山。他們4個回到柳河以後,策划了一起刺殺日本指導官、為楊靖宇將軍復仇的行動,準備重新回歸抗聯。結果事敗,被判15年徒刑。

程大隊第一中隊第一分隊隊長那文生,1941年秋在熱河省密雲縣董各庄討伐八路軍時,率部86人,各攜三八槍一支,輕機槍7挺集體嘩變,重返抗日戰場。

第一批快速挺進隊共計22人,除西谷喜代人、小越森幸、大阪、堅石、益子理雄5個日本人及翻譯劉述廉外,其餘16人全部立功受獎,去日本觀光,其中機槍射手張奚若勛四位(日本授勛制度,分八個檔次),與程斌一個檔。但他不承認楊靖宇是他殺的,在他的回憶里,楊靖宇「肚子里一粒糧食也沒有」除了令他非常恐懼,非常愧疚,更多的是讓他抬不起頭來,於是選擇了逃避。逃離家鄉,逃避現實,更逃避記憶,逃避不了就乾脆放賴不認賬。慰靈祭不在他們的記憶里。

楊靖宇將軍在東北最黑暗、最艱難、最無助,大多數人都萬念俱灰的時刻,用靈魂、用血性,發出了「團結一致、抗戰到底」的號召;用枯草和棉絮挑戰生命的極限,用鮮血和生命征服了他的對手——日本侵略者。從此,楊靖宇犧牲前的戰鬥場景就帶著濃烈的意象特徵,結結實實地印在中國人民的心坎上。

第一次安葬:日偽當局隆重舉行慰靈祭,將楊靖宇將軍安葬在濛江縣保安村西山上

起初,得知日本人舉行慰靈祭,安葬楊靖宇將軍這件事時,我以為是個傳說,不見得真有其事。然而,在大連大廟圖書館查到的敵偽檔案,證明慰靈祭的事確實存在。具體證據是一張楊靖宇慰靈祭上的日本僧人的圖片。

這張圖片顯示5個日本僧人圍著一個日式墓碑,為將軍超度往生的情形。墓碑尖頂、菱形、八尺高,墓碑左側是岸谷隆一郎親筆手書「楊靖宇之墓」。右側上書:「康德七年二月二十三日歿亡於濛江縣三道崴子」,背面署名「通化省次長岸谷隆一郎」,邊款小字「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

劉述廉說,離奇的慰靈祭起因於2月26日,偽通化省公署為討伐楊靖宇戰死者舉行的「日滿軍警民合同慰靈祭」招待晚會。在那個晚會上,上演了一出《麥城升天》的大戲。那齣戲明著演的是關公走麥城被斬首的故事,實際上表達的是老百姓要求全屍安葬楊將軍的意願。演出後全城反響強烈,連小孩子做遊戲都一前一後地喊著「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給東南滿地區討伐司令官野副昌德的刺激不小,回京城(長春)以後晚上睡覺老做噩夢,一閉上眼睛,就有一隻毛茸茸的大手在他臉上劃拉過來劃拉過去,一邊劃拉一邊喊:「還我頭來,還我頭來!」一番斟酌之後,電令岸谷全屍安葬楊將軍。

《為濛江縣易名靖宇縣告各地同胞書》執筆人、「文革」前任靖宇縣委宣傳部部長、時任通化地區文聯副主席的董澤回憶:楊靖宇將軍被斷頭剖腹以後,遺體依規由保安村的「明白人」(民間陰陽師)劉成祥處理。富有民族正義感的劉成祥當時沒按縣警務科的要求隨便往亂墳崗一扔就拉倒,他怕扔那去被狼掏狗啃了以後不好找,趁岸谷召開慶功會沒人理會之機,將將軍的屍身就地掩埋在關東軍古見聯隊院內的松樹下,待機厚葬。

董澤說:「日本人講迷信,楊司令犧牲後,日本司令官晚上睡不著覺,總做噩夢,特意上玉皇山燒香占卦,祈求神明破災解難。玉皇山的高僧直言:宿主是天罡星下凡,割了天上星宿的腦袋,必有血光之災。要想破,就得全屍安葬宿主。」「咱們濛江的老百姓當楊司令犧牲後,在西山關帝廟的關老爺牌位背面刻上『楊司令靖宇之靈位』八個字。白天是財神爺的牌位,到了晚上就是楊司令的牌位。這個牌位什麼時候撤的呢?就是慰靈祭以後,楊司令有自己的墳塋地了,才不用偷偷摸摸上廟祭奠他。」

1940年3月3日下午,日本人將要全屍安葬楊司令的爆炸性消息傳到濛江。縣公署警務科長王世洪找來劉成祥,責令務必找到楊靖宇的遺體,準備安葬事宜。多日以來提心弔膽的劉成祥正為此事犯愁,他怕開春雪一化就露餡惹麻煩。得知日本人搞慰靈祭,一時不知怎麼辦好,去找「智多星」馮家店老闆馮少由商議萬全之策。

濛江富商馮少由,九一八後毀家紓難,購買彈藥,支持義勇軍抗日,曾任遼寧民眾義勇軍第八路軍軍需處長。1932年10月,轟轟烈烈的義勇軍抗日運動失敗後,他上山找抗聯,被楊靖宇將軍安排在濛江縣城做地下交通工作。楊靖宇將軍的犧牲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馮少由的長子馮秀輝說:那天風大,窗外風雪交加,打在窗戶紙上的風聲,就好像敲打在我爸心坎上似的,覺得是老天爺在提醒他,已經殉國十多天仍無法安息的將軍英靈應該有個著落了!思索再三,他倆認為,安葬楊司令是件天大的事,與其由著日本人搞慰靈祭,不如順水推舟,藉此機會讓楊司令入土為安。馮少由悲憤難抑,除交待劉成祥盡一切可能把握好呈辦將軍後事的細節外,還把自己家一口油漆過多年的大壽材貢獻出來,向承辦慰靈祭的濛江街公署署長蓋澤民顫聲交待:「要厚葬,不能虧待楊司令!」於是,第二天他們起大早,到古見聯隊院內那棵大樹下「請」出將軍遺體。

偽濛江縣公署找來縣城最有名望的木匠賈連仲和曲XX,為楊靖宇將軍製作木首。還用榆木做了一個日式棱形墓碑。由6個日本僧人按照日本習俗為楊靖宇將軍用三層白紗裹屍,身首複位後,為他穿上一身日軍軍服,裝殮入棺。

蓋澤民見日本人給將軍穿的那套日本軍服明顯偏小,套在身材高大的將軍身上很彆扭,揪揪巴巴,提出給老楊著民裝漢服。遭到蠻橫拒絕,還驅趕他帶來準備給楊司令摔孝子盆的男孩,這讓他和劉成祥十分惱怒。幾番爭執交涉,男孩雖然留在了現場,但標誌後繼有人的摔盆習俗未准。令他們心生恨意,悲傷的淚水化成仇恨的怒火。暗下決心:血債要用血來償!將來有出頭之日那天,一定要按中國人的規矩重新安葬楊司令!

1940年3月5日,這是濛江縣城最灰暗的一天,楊靖宇將軍的棺木在數百名哀悼者的圍擁下由公醫診療所恭送至祭靈墓地。

日本人為楊靖宇將軍舉行的慰靈祭,是在保安村西郊北崗上進行的。現場莊嚴肅穆,規模隆重。楊靖宇將軍靈柩前焚香供酒,橫拉著一根扎著草繩和白紙條的幣帛,將祭靈者遠遠隔離在靈柩外。因討伐有功,新晉通化省次長的岸谷隆一郎擔任主祭,由他從通化帶來的6個日本僧人禮拜念經,為將軍超度往生。當日本和尚念經時,來自濛江縣公署官吏、各街村的保甲長及商民代表和日偽警察等數百人按照各自身份依次鞠躬行禮,如儀。

董澤在回憶中款款深情地說:「當時不論在場或不在場的濛江百姓均以此為祭台,默默悼念他們心中的楊司令。人們的心情不僅沉重、悲哀,還有遺憾和茫然:深憾楊司令死得真不是時候。他死在一觸即發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死在東北抗聯瀕臨失敗的危難之際。國難當頭,烏雲籠罩蒼穹,多難的東北抗聯多麼需要他這樣的統帥來指揮沙場作戰;多災的東北老百姓多麼需要楊司令這樣的英雄來挽救國難,自強復興啊!」

恨蒼天!

街道兩旁跪滿了抽泣的人們。

白綾在風中悲號……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需要歲月之河的沖刷,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楊靖宇將軍犧牲79年後的今天,重新走近這段沉重得令人心悸的歷史,我發現慰靈祭的格外引人深思之處:在於那是陰險狡詐的日本人精心設計的一付心靈毒藥!

「文武兩道」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奉行的圭臬。在軍事侵略之外,他們向來十分重視思想宣傳戰、輿論戰,尤其不遺餘力地標榜日本的國家形象,精心粉飾,巧妙公關。他們曾成功策划了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上海事變等一系列宣傳戰,在打死人們心中的戰神楊靖宇將軍後,他們又故伎重演,將這場罪惡之戰美化為治安肅正、興亞大業的「道義之戰」,為討伐楊靖宇將軍的卑劣行徑披上一層「神聖」的外衣,試圖搶佔思想宣傳戰的制高點,達到瓦解民心的險惡目的。岸谷隆一郎聲稱「為了使省內一般民眾和匪團對於此次楊靖宇的被擊斃,做到人人皆知」,令偽通化省弘報委員會印刷附有將軍遺首的銅板照片傳單20萬份,用飛機在各地散發。特令「對於有共匪出沒的治安不良地區,在要塞地點,張貼附有照片的大張傳單,以便眾所周知。」

顯然,日本強盜明白,依靠武力取得的勝利只是暫時的,武裝侵略成功之後,要保持對東北的長期佔領和經濟統治,必須依靠文化滲透來收攬人心。那場慰靈祭實際上是一場看不見的經濟掠奪戰和文化爭奪戰。經濟文化上的爭奪戰比拼智慧,較量意志,更貫穿爭奪人心、瓦解對手意志的激烈的思想滲透。馮少由、劉成祥、蓋澤民,以及濛江老百姓對慰靈祭的心理抵制,肇由於此,也延展於此。

第二次安葬:遼東省暨靖宇縣公祭安葬楊靖宇 濛江縣易名靖宇縣

轉眼到了1945年。

長白山的初秋,高天寥廓,秋色斑斕。楊靖宇將軍殉國5年後的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戰敗投降。經過14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楊靖宇將軍為之奮鬥獻身的夙願實現了。

然而,時至10月下旬,在日本投降兩個多月後的濛江偽政權仍在發號施令。在國民黨剛剛掛上縣黨部牌子登場亮相,準備接收的時刻,共產黨派來接收偽政權的劉瑞華也到了。

劉瑞華,曾用名劉恩錫,1914年出生在遼寧省海城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東北軍,歷任騎兵一旅軍需上士,張學良鄂豫皖總部機要處中尉譯電員、上尉譯電員、總部少校秘書,代理中校機要股長。1936年西安事變期間,專司張學良與中共往來譯電之職。1937年張學良總部被解散後,轉任東北軍于學忠總部少校秘書。194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下旬,中共遼吉工委用一台載重汽車、一個警衛班把他護送到濛江。

劉瑞華隻身一人,在日偽政權、國民黨、地方黑惡勢力三足鼎立、複雜險惡的政治旋渦中,沉著機智,巧妙周旋。他舉辦知識青年培訓班,胸懷坦蕩地向不認共產黨,只認楊靖宇、認東北抗聯的濛江老百姓現身說法,以自己原張學良總部機要譯電員身份,揭露九一八國民黨不抗日丟東北、丟華北的賣國行徑,宣傳共產黨堅持抗戰十四年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東北抗聯就是我們共產黨領導的隊伍!楊靖宇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得到馮少由們的贊同和支持。一直對日本人的慰靈祭耿耿於懷的劉成祥聽出了名堂,直通通地問:「楊司令是你們的人?那楊司令還是日本人葬的,這事你們管不管?」劉瑞華擲地有聲:「管,當然管!共產黨將和老百姓一道按咱中國規矩重新安葬楊司令!」

1946年2月14日,濛江縣民主政府發布了《為濛江縣易名靖宇縣告各地同胞書》。縣政府的這一決定,立即得到全縣人民的熱烈響應。慶聚源燒鍋、慶積號油坊、李興武油坊等大小商戶50餘家自發組織捐款,為楊靖宇將軍修陵墓建陵園,重新安葬。

1946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殉國6周年祭日,遼東省政府暨靖宇縣政府在保安村北崗隆重舉行「楊靖宇將軍公祭安葬大會」,重新安葬楊靖宇將軍。

共產黨重新安葬楊司令的消息沸沸揚揚地傳播出去後,濛江街里的老百姓長吁一口粗氣,他們終於等到了這一天!男人們連夜殺豬宰羊,女人忙碌著製作饅頭供品,全縣人民上下一致,深深地沉浸在悲哀的追懷氛圍之中。

公祭安葬楊靖宇將軍大會會場仍然在縣城西郊保安村北崗舉行。保安村的村民自發奉獻一副上好棺木,敬立石碑。會場兩側懸掛著楊靖宇支隊政委劉培植敬獻的挽幛和各級黨政機關單位敬獻的花圈。將軍靈前擺放著當地群眾自發恭獻的整豬、整羊、整牛,香案、饅頭、供果等豐富祭品。

遼東省政府主席張學思、副主席杜者衡、東北民主聯軍楊靖宇支隊政委劉培植、濛江縣委書記田稼豐(又名馮若泉)、縣長周嘉達、副縣長張匯東等省和縣黨政領導幹部、東北抗聯老戰士及靖宇縣各界民眾數千人參加了公祭安葬大會。

省政府主席張學思在會上致悼詞,副主席杜者衡宣布:批准濛江縣正式易名為靖宇縣。靖宇縣政府、楊靖宇支隊、東北抗聯老戰士及各界群眾代表分別在會上傾訴對英雄的懷念、崇敬之情和對美好生活的信心與嚮往。許多當年跟隨楊靖宇將軍爬冰卧雪、抗日殺敵的抗聯戰士,闞子祥、馮少由等趴在將軍墓前放聲大哭:「楊司令啊楊司令,現在共產黨得天下了,我們都回來了,什麼都不缺,就缺了司令您啊!」

靖宇縣城至保安村西郊北崗街邊站滿了祭奠將軍的人們,大家用這種方式緬懷他們心中崇敬的楊司令。

公祭安葬大會結束後,省政府主席張學思親臨保安村,登門拜訪病榻上的劉成祥。張主席滿含感激的淚水,緊緊握住劉成祥那雙長滿老繭的大手,深情地說:「感謝你在小鬼子手裡完好地保護了楊靖宇將軍的遺體,你這是為人民立了一大功勞啊!我代表省政府感謝你來啦!」劉成祥激動得淚流滿面,:「小鬼子那口氣我憋悶了5年多,今天盼來了共產黨,盼來了民主政府安葬楊司令,終於替俺們出了這口悶氣!我還得感謝民主政府、感謝共產黨哪!」

同年秋季,當年告密楊靖宇將軍的保安村偽牌長(相當於今天的居民小組長)趙廷喜由柳河返鄉撿蘑菇時,被幾位婦女扭送到縣公大隊逮捕歸案。由此,靖宇縣公安大隊先後從柳河、金川等地將告密楊靖宇將軍的涉事人特務腿子李正新,砍柴人辛順禮、孫長春、遲德順相繼逮捕歸案。經審訊甄別,除去期間去世的孫長春,將辛順禮、遲德順無罪釋放,李正新、趙廷喜則於1947年2月23日在楊靖宇將軍殉國7周年祭日,處決在將軍墓前,實現了靖宇人民為楊靖宇將軍復仇的宿願。

第三次安葬:楊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會在通化靖宇陵園舉行 將楊靖宇將軍遺首與骸骨合葬於通化靖宇陵園

山河破碎、烽煙遍地的歲月已經走遠,戰馬嘶鳴、浴血奮戰的場景猶在眼前。

1952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歸國功臣代表團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瞻仰楊靖宇將軍遺首時,得知將軍尚處身首分離狀態,向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於東北抗日聯軍主要活動地區修建楊靖宇將軍墓」的建議,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決定在通化市修建楊靖宇將軍墓」。

從那時起,隨著志願軍英雄團的召喚,楊靖宇將軍在充滿英風浩氣的通化聖土上找到了最後的歸宿。

通化靖宇陵園工程於1954年8月開工,歷經3年完成建築。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決定:於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將軍殉國18周年祭日,在吉林省通化市舉行楊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會。大會籌委會要求靖宇縣在1957年8月間將將軍遺骸遷移通化;同時要求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於9月初將楊將軍遺首恭送至通化。自此,身首分離18年的將軍遺骸終於實現馮少由、劉成祥與靖宇百姓們的願望——身首合葬。

當年的靖宇縣委宣傳部部長、時任吉林省委黨校教育長張雲秋,二十四年後回憶當年為將軍遷移遺骸的情景,仍清晰如昨,歷歷在目:靖宇縣政府根據國務院的要求,於1957年8月20日舉行遺骸遷葬儀式。

8月20日清晨。靖宇縣化工廠一隊精幹的送靈民兵,身著整齊的藍色工裝,抬著將軍棺柩從保安村北崗起靈,向朝撫公路進發。沿途民眾擺滿了香案、供果、三牲祭品,焚香跪拜,哭聲震天。從靖宇大街到保安村西郊北崗山坡,各級幹部、工人、農民、學生、僧侶上萬人湧向公路兩側,肅穆靜候,恭送楊靖宇將軍靈柩遠行。

8點48分,將軍靈柩抬上一輛嘎斯汽車。縣委書記高福貴、各界群眾代表在凄愴的哀樂聲中起靈,縣公安隊鳴槍致敬。公路兩側萬人揮淚,大地嗚咽。「楊靖宇精神不死!」「楊靖宇將軍永遠活在靖宇人民心中!」的呼聲此起彼伏,悲愴不絕。

楊靖宇將軍骸骨移送至通化市後,用石膏塑形,於9月25日,從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迎歸遺首。

1958年2月23日,「楊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會」在通化市靖宇陵園隆重舉行。設在通化西山的追悼大會會場,白幡素縞,莊嚴肅穆。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金日成、崔庸健敬獻了花圈。中共中央代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康生弔唁楊靖宇並與周保中、鄧華、馮仲雲、於天放、甘重豐、邢肇棠、栗又文、張雪軒、伊俊山、劉督權、尹作序和原東北各抗日根據地代表及東北各民主黨派、群眾團體代表輪流守靈。10時,公祭大會開始,康生主祭並致悼詞,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政委馮仲雲、國防部代表鄧華上將介紹楊靖宇將軍生平事迹和東北抗日聯軍14年苦鬥史。公祭結束後,在莊重肅穆的哀樂聲中,將軍遺首與骸骨合葬在青松翠柏的陵墓中。

楊靖宇將軍的生前戰友、抗聯老戰士周保中、馮仲雲、於天放、伊俊山代表萬千東北抗日聯軍戰士為將軍棺槨添土封墓。

一代英魂從此長駐在自己的陵園裡,長駐在中國人民的心裡。

作者:劉賢(楊靖宇幹部學院客座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解密:陳獨秀長子陳延年的「六個不」
「九·一八」之夜張學良在幹什麼?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