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唐時期一甲二、三名都稱榜眼,探花專指第三名始於哪個時期?

隋唐時期一甲二、三名都稱榜眼,探花專指第三名始於哪個時期?

古代科舉考試一甲前三名為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個名字的來源都是有講究的。其中狀元、榜眼都或多或少能和科舉聯繫在一起,比如狀元一詞源自唐代,因為參加考試的考生按例都要向禮部投狀(類似簡歷),所以稱第一名為狀元;榜眼則因為在發布金榜後,狀元在第一位,第二名、三名排在榜單左右,像人的兩隻眼睛,所以稱為榜眼。

一甲三名中只有探花和科舉考試本身無關,它的名字得來另有緣由。自隋唐開始全面實行科舉後,進士及第就意味著獲得了進入上層社會的通行證,命運也由此發生改變。因此,進士及第又稱「登龍門」,從此可以平步青雲了。

科舉及第對於士人來說,可謂「一舉成名天下知」,身價百倍,他們從一個默默無聞地普通讀書人轉眼間就成為眾人巴結的對象。唐代詩人朱慶餘在《送李餘及第歸蜀》中描寫了這種狀況:

從得高科名轉盛,亦言歸去滿城知。

發時誰不開筵送,到處人爭與馬騎。

劍路紅蕉明棧閣,巴村綠樹蔭神祠。

鄉中後輩游門館,半是來求近日詩。

詩歌前兩聯用誇張的手法來描寫進士及第的影響,後兩聯則用鄉中後輩來求詩這一細節來描寫新科進士受到追捧的程度。從京城老百姓和鄉親後輩相巴結這些新科進士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科舉及第的巨大影響力。

唐代的新科進士們完成了向主考官謝恩等儀式之後,就要參加他們最為嚮往的曲江宴會。曲江在長安城的東南角,曲江宴會原來是用來安慰那些落地舉子的,後來慢慢演變成新科進士歡慶及第的宴會。曲江宴不僅是新科進士的狂歡日,也是長安城的一大盛事,無論公卿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會來觀看這一盛大場面,甚至皇帝也會在曲江邊的紫雲樓上垂簾觀看。

經過曲江宴的狂歡之後,新科進士還要參加杏園宴,杏園宴的最主要活動就是新科進士探花。探花開始之前,要在新科進士中選擇年紀較輕的二人為兩街探花使或探花郎,他們要騎著高頭大馬遍游曲江附近或長安各處名園,採摘牡丹、芍藥等名花,後來殿試第三名為「探花」,就是起源於此。如果有別人先於他們採到名花,他們就要受到處罰。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考中進士後,欣喜若狂,被選為探花郎,他的《登科後》寫的就是這件事,詩云: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這首詩開始就直抒胸臆,將兩次落地的失落、悲傷的心情拋到九霄雲外,今天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金榜題名,彷彿在茫茫的無邊苦海漂流的輕舟,突然找到了光明的海岸,心中的暢快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這首詩的後兩句成為科舉及第的名句,詩中的「春風得意」和「走光觀花」更是成為流傳至今的成語。

儘管「探花」一詞最早源於唐代,但那時的一甲三名並非叫探花,還是稱為榜眼,探花只不過是一種戲稱而已。到了宋代時,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很多人覺得將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統稱為「榜眼」並不合適,於是在北宋晚年才正式將「探花」用以殿試第三名的專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北宋著名的才子狀元,原本前途無量卻因貪杯把自己給喝死了
古代官員晉陞最難的兩道門檻:一為地方官升五品,二為京官升三品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