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之前還沒有貼春聯的習俗,朱元璋是如何在民間廣為推廣的?

明代之前還沒有貼春聯的習俗,朱元璋是如何在民間廣為推廣的?

在明代以前,過年的時候還沒有貼春聯的習俗,要追溯起貼春聯的來歷,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項發明。朱元璋喜歡對聯,這和他愛好寫詩有很大關係。雖然他小時候只上過幾個月的私塾,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參加農民起義後,發奮學習、讀書,幾年之後不僅文化水平迅速提高,還能動筆作文賦詩了。

為了寫好詩,他隨身備有一部叫《韻府》的書,以便自己經常翻閱。朱元璋的詩不能說有多高明,但基本還能做到以詩言志,從中反映出他欲統一全國和勤政愛民的氣派及願望。如他在征服陳友諒後,寫了一首詩:

馬渡沙頭苜蓿香,

片雲片雨渡瀟湘。

東風吹醒英雄夢,

不是咸陽是洛陽。

朱元璋彼時尚在轉戰征伐之中,但已有了如此的凌雲壯志。做了皇帝後,朱元璋曾撰《御制詠雪詩》:

臘前三白曠無涯,

知是天宮降六花。

九曲河深凝底凍,

張騫無處再乘槎。

朱元璋還曾做《新雨詩》云:

片雲風駕雨飛來,

頃刻憑看遍九垓。

楹外近聆新水聲,

遙空一碧見天開。

雖然說朱元璋所寫的詩並不高深,也談不上有很高的造詣,但還是能從他的詩中領略到他的雄心壯志,以及治國平天下的美好願景。對聯本是由詩歌演變而來的,正是由於朱元璋喜歡寫詩,於是對由詩歌形式演變而來的對聯也十分喜愛。

洪武初年,陶安擢升為翰林學士,朱元璋與他談論學術,親賜對聯給陶安:「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朱元璋還送給徐達兩副對聯,一副寫的是:「從予起兵於濠上,先存捧日之心;來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幅對聯寫道:「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民間真正興起貼對聯,還是在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後的事。因為他自從登基後就勤政愛民,心裡時刻想著天下百姓的疾苦。有一年歲末,朱元璋決定微服私訪親自去看一看民間的真實情況。臘月二十八這一天,朱元璋在幾個隨從的陪同下,出宮體察民情。

可是朱元璋走到午門時,他忽然想到,朝廷無主,如果群臣來上朝可怎麼辦呢?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就在午門寫了一副告諭群臣的對聯:「過年不朝回鄉去,開春奏來民里情」,橫批是:「與民同樂」。

這天五更,群臣照樣上朝奏事,到了午門後,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等了好一會兒,還是不見午門打開。等到天明後,文臣武將才看清午門書寫的御筆對聯,一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個個趕緊打道回府,帶著家眷離開京城回家過年去了。在故鄉,官員們走門串戶,體察民情,詢問疾苦。這種做法,樹立了官員勤政為民的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一年過年時,一些王侯顯貴的大門也效仿午門,貼上了吉慶的春聯。

後來,平民百姓對做官之家的春聯非常羨慕,只是覺得自己不是朱門人家,不敢效仿。朱元璋知道後,傳諭全國,過年時,舉國上下不分貴賤,家家戶戶都可貼春聯。從此以後,過年貼春聯的風俗在民間普通推廣,而今,我們還在繼承這個傳統,用貼春聯的形式來歡度新春佳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南洋海軍起步更早也更具規模,為何後來被北洋海軍取代了?
皇太子的「東宮」配備了哪些官職,為何說它是一個微縮的朝廷?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