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茯苓的功效和作用是什麼?

茯苓在中醫中藥上的運用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藥物基材來源於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肝、腎三經,具有補腦健身、健脾利水、消飲定悸、寧心安神等功效,主治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癥狀。

茯苓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歷來為脾虛濕盛者所倚重,僅《傷寒論》中用茯苓就有15方,24次,但在中藥運用中,我們要將赤茯苓、白茯苓和土茯苓給區分出來。

赤茯苓與白茯苓為同一來源,都是茯苓,只是部位不同,而土茯苓則是屬於另一植物來源,百合科植物的根莖。

赤茯苓的藥用始錄於《本草經集注》,雖與白茯苓同一來源,但赤茯苓甘淡性平,能入膀胱經,具行水利濕熱之邪的作用,《本草綱目》:「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此一功效為白茯苓所不具備,臨床上常常用赤茯苓治膀胱濕熱,陽氣蒸騰但濕性之邪粘滯不通。

茯苓在傳統中醫上的運用:

1)、健脾利水:配白朮及豬苓、阿膠等,方用:五苓散、附子湯、真武湯、豬苓湯、麻黃升麻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四逆散加減及小青龍湯加減。

2)、消飲定悸:配白朮,方用:茯苓甘草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理中丸加減及小柴胡湯的加減。真武湯中,茯苓不僅健脾利水,也有消飲定悸的作用。

3)、寧心安神:配白朮,方用:茯苓四逆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茯苓的化學成分:含茯苓多糖、葡萄糖、氨基酸、有機酸、脂肪、卵磷脂、腺嘌呤、膽鹼、麥角甾醇、多種酶和鉀鹽等。

茯苓的現代藥理學分析:

1)、增強免疫功能:茯苓多醣體在體內可增強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性,對血液系統有一定影響,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2)、預防癌症:茯苓聚糖及茯苓酸可以抑制體內亞硝酸銨的生成,起到預防細胞癌變的作用。

3)、利尿作用:研究發現,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可與大鼠腎小管細胞漿膜的醛固酮受體結合,在體內可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 /K 比值。

4)、降血糖:茯苓可使平滑肌收縮振幅減少,張力下降,影響體內代謝,對電解質的平衡有調解作用,並能降低血糖,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

茯苓的藥用禁忌:

1)、陰虛火旺者忌服。

2)、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3)、茯苓忌醋。

茯苓的歷代相關文獻資料記載: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豬苓)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

《長沙葯解》:「豬苓,滲利瀉水,較之茯苓更捷。」

《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張氏醫通》:「茯苓得松之餘氣而成,甘淡而平,能守五臟真氣。其性先升後降。」

《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

《本草經集注》:「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又復時燥則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兩三沸,乃切,曝干。白色者補,赤色者利,世用甚多。《仙經》服食,亦為至要。雲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練魄,明竅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肌。為葯無朽蛀。吾嘗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塊,計應卅許年,而色理無異,明其貞全不朽矣。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仙方唯雲茯苓,而無茯神,為治既同,用之亦應無嫌。」「味甘,平,無毒。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唾,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飢,延年。」

《直指方》:「漏精白濁:雪白鹽一兩(並築緊固濟, 一日,出火毒),白茯苓、山藥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蓋甘以濟咸,脾腎兩得也。」

《本草經解》:「氣平,味甘,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聖濟總錄》:「癇後虛腫:小兒癇病瘥後,血氣上虛,熱在皮膚,身面俱腫。葳蕤、葵子、龍膽、茯苓、前胡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棗湯下三十丸。」

《得配本草》:「得人蔘,通胃陽;得白朮,逐脾水;得艾葉,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飲;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黃蠟,治濁遺帶下;君川連、花粉,治上盛下虛之消渴;加硃砂,鎮心驚。」

《本草經疏》:「補心益脾,白優於赤,通利小腸,專除濕熱,赤亦勝白」。

《本草圖經》:「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搗篩,以熟絹囊盛,於二斗米下蒸之,米熟即止,曝干又蒸,如此三過,乃取牛乳二斗和合,著銅器中,微火煮如膏,收之。每食以竹刀割取,隨性任飽服之,則不飢。如欲食,先煮葵菜汁飲之,任食無礙」。

《雷公炮炙論》:「凡採得後,去皮、心、神,了,搗令細,於水盆中攪令濁,浮者去之,是茯苓筋,若誤服之,令人眼中童子並黑睛點小,兼盲目,甚記之。」

《東坡雜記》:「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中藥大辭典》:「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茯苓:用水浸泡,洗凈,撈出,悶透後,切片,晒乾。」「朱茯苓:取茯苓塊以清水噴淋,稍悶潤,加硃砂細粉撒布均勻,反覆翻動,使其外表粘滿硃砂粉末,然後晾乾。(每茯苓塊100斤,用硃砂粉30兩)」

《世補齋醫書》:「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葯,痰之本,水也,夜苓可以行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溫。」

《醫學衷中參西錄》:「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魔童兄弟的小窩 的精彩文章:

《聖鬥士星矢》,五小強打群架誰會勝出?
《復聯4》,改變過去卻改變不了現在那美隊呢?

TAG:魔童兄弟的小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