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儲秀宮檐角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長春宮內寶座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翊坤宮後殿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太極殿內景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永壽宮外景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鍾粹宮內的垂花門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承乾宮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翠玉白菜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永和宮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瑾妃在水晶宮觀魚

揭秘清末皇家的奢侈生活:慈禧一人坐擁四宮

珍妃和光緒

-慈禧的四宮是翊坤宮、儲秀宮、太極殿、長春宮-「甄嬛」原型雍正帝熹貴妃住過景仁宮、永壽宮-瑾妃在永和宮留下傳世之寶「翠玉白菜」

注本文排版順序即按照東西六宮的排布,遵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

西六宮

西六宮主要由太極殿、長春宮、咸福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六宮組成,原來與東六宮格局相同,但到了晚清的時候,紫禁城的主人們開始改造某些宮殿。最大動干戈的便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她曾在儲秀宮和長春宮中居住,因為她大權獨攬的地位,在住儲秀宮時,她曾把電視劇《甄嬛傳》中華妃娘娘居住的翊坤宮打通,與後面的儲秀宮連成一片,佔據了兩宮。而咸豐在世時,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後,慈禧也曾在這裡居住,一人獨享兩宮。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如今,西六宮多是宮廷生活原狀陳列,再現了許多清末皇家生活的情景。

咸福宮

規格沒有其他宮殿高

在西六宮中,從北往南,從西到東的第一個宮殿是咸福宮,《甄嬛傳》中沈眉庄和敬妃都在咸福宮居住過。

咸福宮初名壽安宮。同其他十一宮一樣,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與西六宮其他宮有5間前殿不同,咸福宮的前殿只有3間,其原因史料沒有記載,有人說是風水原因,有人說是地位較低的妃嬪住的,因為這個宮殿位於最邊角的地方。

咸福宮的殿內東壁懸掛的是《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掛《婕妤當熊圖》,講的是馮婕妤為西漢元帝擋熊的故事。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名「同道堂」,面闊5間,東西各有耳房3間。咸福宮一度也成為乾隆皇帝的起居室。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庄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長春宮

有18幅慈禧喜歡的《紅樓夢》壁畫

長春宮位於咸福宮以南,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甄嬛傳》中,長春宮是齊妃的居所。

長春宮前殿,懸掛乾隆御筆匾額「敬修內則」,東壁懸掛梁詩正書寫的《聖制太姒誨子贊》,西壁懸掛《太姒誨子圖》。大殿左右有簾帳與次間相隔,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一對。東西各有一個配殿,綏壽殿和承禧殿,各3間。

咸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慈禧太后的四十大壽就是在這裡過的。在過壽時,長春宮的佛堂、正殿、後殿及體元殿佛堂等地到處鋪設地毯、床毯、簾幔、坐褥、靠背、桌套等300多件,供耗費白銀17萬多兩。

在長春宮正殿廊廡的四面迴廊內壁上,還繪有18幅以《紅樓夢》為題材的巨幅壁畫,據傳是光緒帝珍妃和瑾妃提議繪製的,自然也得到了慈禧的應允,因為慈禧也喜歡看《紅樓夢》這樣的「才子書」。

太極殿

咸豐去養心殿上班只用走7米

太極殿,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所以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咸豐九年(1859年),咸豐皇帝因為有腿疾,有一年騎馬摔傷,成為瘸腿,又因長期體弱,走動不便,為了到養心殿上班方便,於是將長春宮和太極殿打通,這樣從長春宮到養心殿上班最近的距離只有7米。但工程完工不久,咸豐帝就逃亡承德山莊,第二年病死,新的宮殿也就成了皇太后慈禧和慈安的宮殿。

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太極殿面闊5間,外檐繪蘇式彩畫,門窗飾有萬字錦底團壽紋,正中設地屏寶座。殿前有高大的祥鳳萬壽紋琉璃屏門,與東西配殿組成一個寬敞的庭院。太極殿前殿,還懸掛有乾隆御筆匾額「勤襄內政」,東壁懸掛張照書寫的《聖制姜後脫簪贊》,西壁懸掛《姜後脫簪圖》。

太極殿後殿為體元殿,還有長春宮戲台。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

儲秀宮

慈禧從這裡走來,又回這裡養老

儲秀宮,是西六宮東排最北邊的一座宮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築是光緒十年重修後的形制。

儲秀宮面闊5間,三明兩暗,三個明間,中設正座,是接受朝拜用的。最東頭一間為東暗室(靜室),是慈禧禮佛、思考的地方。東一間臨南窗有炕,喝茶、吸煙、早餐、接見皇帝和皇后等多在此處。西一間跟卧室相連,是卧室的外間。屋裡桌上的匣子里,盛著慈禧心愛的首飾。最西頭的一間為西暗室,是慈禧的卧室兼化妝室,床頭有一面大玻璃,慈禧睡覺頭朝西,在炕上一歪身,把帳子一掀開,就能看到外面院子的一切。臨窗東南角有一架慈禧最心愛的梳妝台,她親自研製的化妝品就放在這裡。

儲秀宮是慈禧最初進宮時居住的宮殿,並在此生下了同治皇帝,也是她晚年養老的地方,光緒十年,她由長春宮移居到這裡,表明她歸政養老的姿態。但實際上,她在此居住的歲月,朝政依然受她掌控,國家也一步步走向衰落。

翊坤宮

後殿是慈禧吃飯和休息的地方

儲秀宮南面就是翊坤宮,《甄嬛傳》中,華妃自詡「翊坤宮」裝飾豪華超過皇后。它的樣貌是怎樣的呢?

明代時期,翊坤宮主要是貴妃級別的妃子居住。原來是獨立的二進院,但慈禧住進來後就不一樣了,她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名為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翊坤宮正殿也是面闊5間,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翊坤宮的後殿體和殿,後來被慈禧作為用膳和休息的殿堂。體和殿的5間,當中一間是穿堂門,東兩間連在一起,是慈禧用膳的地方;西兩間當中用槅扇分開,是慈禧飯前、飯後,休息、喝茶、吸煙的地方。最西頭是一間衛生間,慈禧飯後小解就在這裡。慈禧午飯和晚飯多在體和殿吃,早膳則在儲秀宮吃。看來,華妃把翊坤宮裝飾得再豪華,最後也只不過成了慈禧吃飯和方便的地方而已。

永壽宮

雍正去世後,「甄嬛」住在這裡

《甄嬛傳》中,永壽宮是甄嬛被封為熹妃後的居所,雍正帝下令用心布置,這個宮殿真實中究竟是什麼樣子呢?資料記載,永壽宮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面闊5間,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德淑儀」,清代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都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聖憲皇太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服喪,並去永壽宮問安。

孝聖憲皇太后就是電視劇中的甄嬛,看來,「甄嬛」的確在那裡住過。但歷史上的孝聖憲皇太后並不是乾隆的養母,而是生母,也不姓甄,鈕鈷祿家族中人,她13歲時就嫁給雍正,此時雍正還只是貝勒,後來生了乾隆,乾隆深得康熙喜愛,康熙見乾隆聰明,就認為她也是有福之人,因此她更得雍正寵信,雍正登基後,就封她為熹妃,後晉為熹貴妃。乾隆當皇帝後,就封她為皇太后。

光緒以後,永壽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東六宮

東六宮包括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等6座宮院,據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介紹,和西六宮目前是原狀陳列不同,東六宮的大部分原狀陳列早已無存,大都闢為文物展館,做專題展覽。如景陽宮常舉行故宮博物院捐獻文物特展,承乾宮為青銅器館,鍾粹宮為玉器館等。后妃在那裡生活時宮殿的模樣我們只能通過歷史資料來還原了。

鍾粹宮

慈安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居所

鍾粹宮是東六宮西排最北邊的一座宮殿。這座宮殿離坤寧宮較近,清帝大婚,皇后進了宮,先到鍾粹宮稍憩、理妝,然後到坤寧宮舉行合巹禮,入洞房。鍾粹宮初名咸陽宮。明嘉靖年間更名為鍾粹宮。一度曾是皇太子朱翊鈞(萬曆帝)的居所。後來崇禎帝太子朱慈烺也住在鍾粹宮。清代時,是后妃的寢宮,懸乾隆御題「淑慎溫和」匾。鍾粹宮在清朝晚期,因慈安太后在此居住,建築格局有了變化,增建了垂花門、拓建游廊等。

清朝時有名的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咸豐二年(1852年)冊封為皇后。慈安太后雖然曾短暫居住在西六宮區的長春宮,但從同治親政到光緒七年(1881年)暴崩,鍾粹宮是慈安太后一生中最重要的居住宮院。慈安皇后在咸豐十年(1860年),隨帝逃往避暑山莊。第二年七月咸豐帝死時,她年僅二十五歲。同治帝登基,尊慈安為「母后皇太后」、慈禧為「聖母皇太后」,因為慈安太后住在東六宮的鐘粹宮,俗稱慈安太后為「東太后」;慈禧太后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俗稱慈禧太后為「西太后」。慈安死得突然,是否是被慈禧所害死,也成為學者難以解開的歷史懸案。

承乾宮

董鄂妃「升職記」創宮廷史紀錄

承乾宮初名永寧宮,崇禎年間更名承乾宮。清代沿用,順治年間曾經重修過。這座宮院一直保持著明初始建時的格局。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前殿懸掛乾隆帝御書匾額:德成柔順。

承乾宮的歷代主人中,順治帝寵妃董鄂氏是不得不提的一位。據學者考證,她也曾居住在承乾宮。史載:「年十八入宮,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冊為賢妃,十二月晉皇貴妃,明年十月生皇四子榮親王。」不過關於董鄂妃的身份,一直以來有各種猜測,甚至有人將晚明秦淮名妓、冒辟疆之妾董小宛和她說成是一人。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查過許多資料,認為二董年齡不符。據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歲病死時,順治帝14歲。董小宛比順治帝大14歲。所以董小宛是董鄂氏之說當屬捕風捉影。還有學者認為,董鄂妃可能原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她現在的身份依然是謎。董鄂氏入宮一年之間,連升妃、貴妃、皇貴妃。這在明清宮廷史上是僅見的。可惜,備受順治寵愛的董鄂妃,紅顏命薄,因病而死,讓順治悲痛欲絕。

景仁宮

雍正帝熹貴妃也住過這裡

《甄嬛傳》當中,景仁宮是雍正帝皇后的居所,但真實的歷史中,是誰住在這裡呢?

景仁宮距離乾清宮最近。初名長安宮,嘉靖年間改為景仁宮。皇帝希望居住在景仁宮裡的后妃,能仰慕和修養大仁、大愛、大慈、大善的精神和品格。景仁宮的名稱,清朝沒再改動。

宮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與其他宮院不同的是,在景仁門內,有一座石屏,基座和邊框均為漢白玉石雕,屏心為天然大理石,只有兩厘米的厚度,兩面圖案卻不同,一面雨霧繚繞,一面山川溝壑。這座石屏風格古樸,相傳為元代大內的遺物,極為難得。

這裡曾經住過倒霉的后妃,如明宣德帝的胡皇后,還有光緒帝的珍妃等。光緒皇帝的珍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入宮到死之前十二年間,除被打入冷宮之外,一直居住在景仁宮。珍妃被慈禧太后下令沉入井中溺斃之後,宮中盛傳此宮為一座不祥的宮院。當然,景仁宮也住過幾位有福分的皇妃,如雍正帝熹貴妃(乾隆帝生母)。順治帝佟妃入宮後也一直居住在景仁宮。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她15歲時在景仁宮裡生下玄燁,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景陽宮

萬曆帝王恭妃的「冷宮」

坐落在故宮東六宮東北角的景陽宮和西六宮西北角的咸福宮,相互對稱著。和咸福宮一樣,景陽宮的前殿也不是五間,而是三間。

景陽宮前殿,懸掛著乾隆御筆匾額「柔嘉肅敬」。東壁懸掛著張照書寫的《聖制馬後練衣贊》,西壁懸掛著《馬後練衣圖》。這裡的馬後指的是東漢明帝馬皇后,這幅宮訓圖表現的是她自奉儉樸的故事。景陽宮初建成時名叫長陽宮,嘉靖年間改名為景陽宮。

明萬曆帝的王恭妃,曾經住在景陽宮。雖然她為萬曆皇帝生下了長子朱常洛,得到了「恭妃」徽號,住進了景陽宮,但卻因為當時鄭貴妃受寵,她實際上是被「打入冷宮」,即使皇長子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被冊立為皇太子,但她仍然沒有被晉封,直到幾年後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後為天啟帝)出生,她才被晉封為皇貴妃。不過,這位王恭妃的命運沒有因此扭轉,她被萬曆帝隔絕了母子關係,獨居宮中,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直到她病危時,已經被立為太子的朱常洛才被獲准帶著朱由校趕到景陽宮看望她。

到了清朝,景陽宮不再用作妃嬪寢宮,而作為儲書藏畫的地方。景陽宮的後殿,清代是御書房。

永和宮

瑾妃在此留下傳世之寶

永和宮,是東六宮中東排居中的宮院,原名永安宮,嘉靖年間更名為永和宮。住在永和宮的歷屆妃嬪中,光緒帝的瑾妃不得不提,因為她在宮內留下了「傳世之寶」。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端康皇貴妃,他他拉氏,光緒十四年(1888年),選為瑾嬪。二十年(1894年),瑾嬪與妹珍嬪,同晉為妃,因為珍妃忤慈禧,降為貴人。後來慈禧太后六十大壽,瑾嬪和珍嬪又同升為瑾妃和珍妃。宣統退位後,尊封為端康皇貴妃。瑾妃在永和宮二十餘年,講求飲食,以書法自娛,揮毫丹青,觀賞盆景。瑾妃五十壽辰,特邀梅蘭芳等著名京劇演員入宮演戲。瑾妃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病死於永和宮,享年51歲。瑾妃住在永和宮時,宮中有一件特別的陳設器物,那就是世人皆知的「翠玉白菜」。「翠玉白菜」被列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院寶物之一,利用一塊半綠、半白的翠玉為原材,以綠色琢為菜葉,白色琢為菜幫,色彩自然,酷似白菜;葉上又雕琢兩隻螽(zhōnɡ)斯,就是蝗蟲類的昆蟲,寓意多產,據說翠玉白菜是瑾嬪嫁給光緒帝時,娘家的一件陪嫁品。

延禧宮

火災多發,水晶宮成了「爛尾宮」

延禧宮,《甄嬛傳》中安陵容的居所。延禧宮初名長壽宮,嘉靖年間改稱延祺宮。清朝改稱延禧宮。

延禧宮前殿,懸掛乾隆帝御筆匾額「慎贊徽音」,東壁懸掛梁詩正書寫的《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掛《曹後重農圖》。《曹後重農圖》典故,出自北宋仁宗皇后曹氏,她親自耕耘,且養蠶織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后。

在東西六宮中,延禧宮的火災最多,有人說一共發生過四次。道光二十五年的一次火災讓整個延禧宮殿,化為一片瓦礫。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

宣統元年(1909年),隆裕皇太后決定,再度重建延禧宮,修築一座水晶宮,以銅鐵為樑柱,玻璃磚為牆壁和地板,整體建在一個直徑長達數丈的水池上,以鎮祝融之災,並由隆裕太后題匾曰「靈沼軒」。從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水晶宮做做停停,沒有完工。這期間,紫禁城外爆發了辛亥革命。宣統退位後,只得罷建,留下一座「爛尾宮」。院內放置木盆,儲水防火,養殖金魚,瑾妃曾經在此留下觀看游魚的影像。

1917年張勳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毀。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其改建為文物庫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以400萬年薪阻止溥儀到東北 被一口回絕
陶希聖外孫:杜月笙援救陶家三人離開日汪上海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