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原創流量不高,洗稿速成爆款!酷玩實驗室,你們是良幣還是劣幣?

原創流量不高,洗稿速成爆款!酷玩實驗室,你們是良幣還是劣幣?

近日,自媒體洗稿風波又起。4月29日,自媒體「刺蝟公社」刺蝟君在社交媒體上髮長文怒斥「酷玩實驗室」洗了自己的稿子,從標題、正文、材料拼接、圖片侵權等幾個方面,一一列舉其「洗稿」雷區。

4月27日,酷玩實驗室推送的《3小時「洗」首歌,月入10萬?神一樣的「洗歌流水線」》,很快成為「10w 文章」。而這篇文章距離刺蝟公社發表《「洗腦神曲」流水線:一首歌幾小時製作上線,年收入上千萬》已經有一個月之久。刺蝟公社指出,「前者從標題、內容到圖片,都大批量照搬了我們的那篇原創稿件,只不過敘述者變成了一個自稱為『18歲科技美少女』的蛋蛋姐。」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篇洗稿文,正是批判以宋孟君為代表的樂壇「洗歌」現象。刺蝟公社於是犀利發問:「你說他們3小時洗一首歌,那麼你們幾小時洗一篇稿呢?」

鐵證面前,對此惡劣洗稿行為,網友紛紛斥責——

10萬 的影響力確實不可小覷,稿件中提及的洗歌者宋孟君也陷入輿論風口浪尖,很多網友甚至建議封殺。

宋孟君29日也在個人社交媒體發聲稱:「當時接受刺蝟公社採訪、本意是希望和音樂圈朋友多分享新時代的音樂發展的心得,號召大家一起努力,結果意想不到另外一些媒體為了博眼球各種扭曲事實,誤導大眾對我進行輿論攻擊。」

刺眼的10萬 :嚴肅報道傳播力不如爆款文?

隨著自媒體興起,洗稿一詞近兩年頻頻進入公眾視野。據百度百科,「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知名自媒體人魏武揮曾用「吃了蒼蠅」來形容被洗稿的感覺。去年5月份的「差評」風波就是一例,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投資涉嫌靠洗稿起家的自媒體平台「差評」,引發眾怒,也引起業界對洗稿這一偽原創行為的警惕。

此次聲討書中,原作者刺蝟君稱,被這篇原創稿件折磨的那段時間,為了磨出這篇8000多字的稿子,和編輯一起開了不少於5次選題會,光是音樂界的相關人士就訪談了10多位。這樣辛苦出爐的原創報道上線後一個月的閱讀數3.1萬,而酷玩這篇洗稿爆款兩天內很快就直衝10萬 。

仔細分析對比兩篇文章,可以看出,刺蝟公社這篇文章是一篇調查性報道,篇幅達8000多字,有著傳統媒體客觀冷靜的敘事風格。而酷玩這篇爆款文只有3000字不到,頻頻使用斷句分行,第一人稱視角敘事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與傾向性。刺蝟公社嘆道:「可以說,如果刪除掉『洗』我們這篇原創稿件的內容,這篇文章就只剩下一個個帶節奏的口號和結論了。」

原創者費盡心力,洗稿文卻往往成爆款,有網友直感嘆「原創不易」。

人民日報評論微信號就曾指出洗稿危害不可小視,「任由洗稿的不良風氣蔓延,不僅將造成大量的文字侵權,還可能導致原創力的枯竭。知識共享時代,如果人們喪失了原創力,那麼看似繁榮的文化市場下,流動的將是大同小異的『偽劣產品』。」

為了避免「洗稿」嫌疑,「酷玩實驗室」這篇稿子沒有開原創,而是在文章最後註明了「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還把那篇原創稿件列為了參考資料。但這種「耍小聰明」的伎倆很快就被原創者毫不留情地揭露。

據刺蝟公社披露,酷玩實驗室曾申請轉載這篇文章,被婉拒後又來求「引用文章中的部分內容」,但並沒有按照要求「詳細註明出處和作者名稱」,只在文末將刺蝟公社的原創文章列為參考資料,他們也向參考資料中的另一篇稿件出處「音樂先聲」求證,「音樂先聲」表示,酷玩實驗室沒有申請過引用他們那篇稿件中的內容。

多方出招人人喊打,為何還有大V頂風作案?

自媒體「洗稿」現象猖獗,針對其打擊治理行動也似乎沒有停步。旨在打擊網路侵權盜版,4月26日,國家版權局、互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門聯合開展的「劍網」專項行動,今年是連續第二年提及打擊新媒體的「洗稿」問題。但為何重拳整治下,還有大V頂風作案?檢察日報刊文指出「接受打賞,吸引粉絲,「洗稿」有巨大利益,一些人才會樂此不疲。」

筆者試著百度搜索「洗稿」一詞,居然還在首頁看到提供「最新版下載的洗稿神器」。點擊進網頁竟堂而皇之描述著「自媒體洗稿軟體可以幫助用戶全網抓取文章內容,進行同義詞替換,改變文章原意的段落隨機混亂、名詞替換等多種操作達到偽原創的目的。」可見在某些人眼中,洗稿並不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

原創者痛斥之下,也有網友留言建議「可以走法律途徑」「支持維權」,但維權的成本有多高?「有問」APP曾經有一期關於「洗稿之爭」的論壇,其中「新聞實驗室」公眾號創始人方可成就表示:「法律維權成本非常高,因此很多情況下只能訴諸輿論,希望能有法律工作者為媒體人提供協助。」

知名互聯網評論家丁道師認為:「如果是明確的抄襲,那就按照《著作權法》來進行維權,這方面已經有很詳細的規定。但如果是「洗稿」的話,因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司法認定,來支持對權益人的維權,所以這個真的很難,大部分時候會不了了之。而且真的有打官司告贏的,也是以抄襲的名義,而非「洗稿」。」確實現實中關於自媒體洗稿的司法判例極少,筆者試著搜索裁判文書網,沒有找到自媒體洗稿的相關判例。

檢察日報也指出對於如何認定「洗稿」,目前仍然缺乏清晰的界定。「法律不能壟斷思想」,著作權只保護表達,不保護思想,有其道理。「雖然利用了其他媒體的信息,但『獨家敘事』保證了文章原創性」,「洗稿」者多以此作為抗辯理由。從現實看,原文作者要打贏官司,難度不小。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張璇法官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對於「洗稿」行為的規制,除了依靠權利人主動維權,司法加大懲戒力度之外,平台也應發揮其作用。去年年底,微信公眾平台推出洗稿投訴合議機制,邀請部分公號原創作者加入「洗稿投訴合議小組」,對有爭議的「洗稿」內容進行合議,引發不少新媒體從業者的關注。但由於批判標準不明確導致有主觀化傾向,也有人質疑其恐收效甚微。

作為第一批洗稿合議人,魏武揮在接受「創事記」微信號採訪時說:這沒有什麼量化標準,是否屬於洗稿純粹是個人感覺。在他看來是一件很值得支持的事,也許未必能根除洗稿這種侵權行為,但總而言之:「有比沒有好。」

口誅筆伐之下,截至發稿前,酷玩實驗室公眾號不僅沒有針對此事的任何公開回應,也沒有刪除這篇文章,在文末還有一句「別讓劣幣驅除良幣」的口號頗為刺眼。這或許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原創不易,洗稿可恨,如何能真正觸碰到痛點?或許在打擊規範和力度上,我們還需多下幾劑猛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台上專家路演,台下市民吃雞……本市已推動60餘項農科成果通過公開平台實現轉讓交易
上音《湯顯祖》澳洲熱演!沒想到,《聲入人心》圈粉圈到了南半球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