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最膚淺的武士片,並不比《長城》高明

最膚淺的武士片,並不比《長城》高明

在過去不久的北京國際電影節,毒藥君趕了個末班車,

於展映最後一天晚上去看了部黑澤明經典《亂》。

據說,這個鏡頭裡的建築是真燒(那個年代也沒這麼逼真的特效),

而且還用了加拿大木頭,黑澤明說,火勢要好看!

日本的工匠精神和武士道精神都是一脈相承的。

簡要來說,兩個字:認真。

老羅重新定義了認真

同理,黑澤明拍片不計成本不是因為壕,他就是認真。

日本電影有其強烈形式感和獨特風格,自是其民族性格使然。

那麼在外國人眼裡,日本的傳統文化又是怎樣一副面貌呢?

毒藥君想到一部電影,講的就是這個。

今天推薦給大家——

最後的武士

The Last Samurai

海報上這個人是不是很眼熟?

對,他就是湯姆·克魯斯

當長發飄逸鬍子拉碴的阿湯哥腰挎武士刀、穿上東方人的戰甲,

帥氣程度能否和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來幫中國人民打怪獸的馬達同志媲美?

毒藥君覺得,恐怕不相上下。

馬特·達蒙遊覽長城

說起《最後的武士》緣起,最早可追溯到導演愛德華·茲威克的少年時代。

17歲時,他第一次看了黑澤明導演的《七武士》。

從此,他便沉迷於「電影天皇」的片子中不可自拔,開始研究他每一部作品。

愛德華·茲威克

茲威克是誰?那部讓布拉德·皮特在好萊塢一炮打響、

帥出眾迷妹一臉鼻血的《燃情歲月》,正是由他執導。

包括後來老謀子導演、中美合拍的《長城》,在立項之初也本是定他執導筒。

後來雖因種種因素行而未成,但他還是以編劇的身份參與了這部影片的創作。

由此也可看出,他對歷史、西部、東方文化,都擁有濃厚的興趣。

《燃情歲月》里的皮特

上世紀90年代,雷達製片公司有一個「美國人來到明治時期日本」的創意。

製片人找到了他的鄰居茲威克,兩人一拍即合。

茲威克又找來好友、大編劇約翰·洛根(《角鬥士》《飛行家》《雨果》),便開始攜手打造劇本。

約翰·洛根

明治維新前後的日本,蘊含著很多戲劇性因素。

不僅有傳統與現代之爭,還有開放與封閉之爭。

上到文化風俗、下到行為習慣,都經歷著劇變,故事便由此開始。

納森是一名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美國南北戰爭英雄。

然而,戰爭過後的他卻迷失了,曾經堅守的信念不復存在。

平日里,納森用酒精麻痹自己,靠偶爾給軍火商站台賣槍維生。

被胡亂堆放在角落的星條旗象徵著信念的失落

一次,幾個來自日本的政府特派員找到了他。

他們看重納森豐富的戰鬥經驗,希望他能前往日本,

為天皇訓練一支現代化的熱兵器部隊,並為他開出了一份可觀的工資。

醉生夢死的納森沒有更好的選擇,於是他遠渡重洋,踏上了這個島國。

日本這場「洋務運動」帶來的改變是翻天覆地的。

在皇宮,納森見到了勵精圖治、力求改革的明治天皇。

他年輕、瘦弱,略顯稚嫩的目光中透露出無法忽視的堅定。

影片在選角和化妝上的還原度,可謂比較高了。

納森很快就上崗工作。他發現,軍隊里絕大多數人,

都完全沒有現代武器使用經驗,訓練他們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然而,他的上級和日本政府官員,

卻要求他帶領士兵儘快上戰場,以震懾那些破壞鐵路的武士階層。

結果,在霧氣籠罩的密林中,手拿現代火槍的正規軍被武士們殺了個措手不及,

不少將士當場送命,剩餘的也只能狼狽逃躥。

不幸的是,納森在這場戰役中遭俘,被擒之前,

他還殺了一位準備取他性命的戴面具的武士。

這波武士的首領勝元(渡邊謙 飾)將納森帶回了他們的村莊。

他想了解對手,了解他們一直效忠的天皇,究竟請了什麼人來對付他。

一位美麗的女性照顧了納森,為他縫合傷口、還喂他清酒。

她是勝元的妹妹,納森捅死的那個人,正是她的丈夫。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被囚禁在這兒,勝元給他的回答倒是簡單粗暴:

「我想學英語。」

冬季即將到來,大雪封山,出不去的納森只好留下來,跟著村子裡的武士生活。

他吃日料、喝清酒、講日語、耍武士刀,竟一點點融入了傳統日本武士的生活。

「鮮花盔甲的主人」真田廣之是勝元手下一號大將

我想起在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他開始慢慢理解這些人的所思所想,甚至與勝元的妹妹漸生情愫。

她和納森本有殺夫之仇,卻陷入內心掙扎之中。

直到納森發自內心道歉,她才真正放下心結。

加藤小雪顏值炸裂

武士有鐵一般的紀律,武士的日文「侍」代表服侍。

他們篤信忠誠,勝元就深信自己恰是因效忠天皇才叛變。

他認為變化來得太快,傳統不可丟棄。

在與納森的對話中,勝元明白無誤地表達了願為天皇而死的信念。

櫻花樹下,勝元也借櫻花抒發了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

生命既然如櫻花般短暫,就要活得像櫻花一樣絢麗多彩,

面對死亡也要像櫻花凋落,轟轟烈烈毫無眷戀。

他們視名節為生命,榮譽高於一切,所以也就無法接受失敗的恥辱。

短刀剖腹、長刀介錯、人頭落地、方為「善始善終」。

這對充分感受過戰爭殘酷、已不再信上帝的納森來說,無疑找到了心靈的平靜和歸宿。

本是納森應該對付的武士階層,無意中卻成為他靈魂的拯救者,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被「洗腦」後的納森,選擇和武士並肩戰鬥,

一同與配備現代槍炮的政府正規軍正面硬剛。

這種以血肉之軀堵槍眼的「送死」行為,只是為了捍衛榮譽、將他們心中的信念堅持到底。

當勝元犧牲的時候,所有士兵都為他下跪,感服於他的精神。

此時,沒有敵我,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在這一刻和解,雖然註定短暫。

納森繼承了勝元的遺志,他甚至願意無條件服從天皇、為天皇去死。

天皇頗受感動,拒絕了和美國政府簽訂進一步的武器購買合約,

還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總結陳詞:

是的,天皇的話應驗了。

日本沒有拋棄他們的傳統,更沒有拋棄武士道,

而是在不斷的吸收進化過程中,於二戰前完成了武士道的法西斯化

正式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統治工具。

影片前面提到日本武士破壞鐵路,不由讓我們想到清末洋務運動時期建造第一條唐胥鐵路

遭到了士大夫守舊派「破壞風水」、「驚動祖墳」等說辭的強烈反對。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我們一直以為,這是那個時代的人們既迷信又愚昧的表現。

清光緒八年(1882)直隸總督李鴻章乘「龍號」機車視察唐胥鐵路

事實是這樣的嗎?具體分析一下這條首創鐵路的地理方位,我們了解到:

唐胥鐵路距遵化馬蘭峪「清東陵」僅一百公里,

「輪車所過之處,聲聞數十里,雷轟電駭,震厲殊常,於地脈不無損傷」。

更何況,「中間有很多『旗地』——八旗大爺們擁有的土地

旗地就是禁臠(禁止染指的肉),即使如李鴻章這般的牛人,

也不敢擅自逾越這條紅線」。(引自雪珥《天子腳下》)

也就是說,皇族親貴借驚動「皇陵」這種風水迷信之說只是表象,

而損害了他們「禁臠」利益,才是這種說辭背後不便明說的真正話語。

《讓子彈飛》里的馬拉火車

同樣的,在那個武士階層衰落的時代,並非是他們一味守舊不懂變通,

而是因為他們切身利益受到了損害。

影片故事發生的年代是1876至1877年之間,武士曾是日本封建歷史上的特權階級,

到了江戶末期(德川幕府時期),武士階層開始產生分化,

下層武士的生活急劇惡化,許多不得以而私底下從事農業和小商業。

2002年山田洋次的《黃昏的清兵衛》就是那個時期下級武士很好的寫照。

《黃昏的清兵衛》同樣有真田廣之出演

其後,不堪重負的武士發起了倒幕運動

然而,倒幕成功後的明治維新,並未給予維新主力的下層武士們多少好處。

相反,廢除封建世襲身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四民平等的同時,

也取消了武士階層曾經享有的特權。

此後幾年,「徵兵令」、「禁止復仇令」、以及禁止民眾帶刀出戶的「廢刀令」的頒布,

等於是徹底禁止了武士的權利、終結了武士的身份、剝奪了武士存在的必要。

本來就沒有什麼生活來源同時也不太會自力更生的武士們,終於再次暴亂。

當然,這些內亂最後都被成功鎮壓。

黑澤明《七武士》反映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階層

武士道初期發軔的理論背景是長期受中國知識分子批判的朱子(朱熹)理學,

他們遵守「忠誠、廉恥、信義、儉樸」等美德。

對於儒學,日本更強調的核心是「忠」,而中國則為「仁」。

所以,日本武士為了「忠」,可以做出違反人道的舉動。

武士道中雖有禪宗的頓悟生死,但禪學空洞虛無的人生觀被放大,成為漠視他人生命的借口。

而後民粹主義思想的泛濫、天皇被神化、鼓吹日本民族優越論的神道教被定為國教,

更是與武士道相輔相生,再加上德國國家主義哲學,共同造就了日本後來的軍事化帝國形態。

所以,《最後的武士》里那句「武士的時代結束了」並不準確。

武士道這個幽靈披上了其它外衣,繼續在日本社會的上空遊盪。

而影片只是將武士道概括成「勇、仁、忠」等一系列抽象的良好道德規範,

無疑也是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淺薄想像

並沒比《長城》高明多少(畢竟愛德華·茲威克都是主創)。

但日本電影學院獎還是毫不吝嗇地給它頒了個「最佳外語片」。

可能是看到阿湯哥都給天皇跪了,覺得日本人總算在美國人面前揚眉吐氣了一回吧!

從另一方面來說,《最後的武士》完成較好的地方在於,

對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碰撞的描寫,足夠震撼人心。

尤其是那段勝元的兒子被士兵當街剪髮,

不由讓我們想到明末清初剃髮易服、和辛亥革命剪辮子的中華歷史。

這一幕,似乎也揭起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傷疤,讓我們如此感同身受。

或許是我們的歷史太過沉重,讓我們難以輕裝前行。

所以在提起傳統文化的時候,有些人似乎總是底氣不足,

不願回頭鑽研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甚至統稱其為糟粕。

因而這些年來,我們鮮有文學藝術來表現曾經的那種撕裂。

《走向共和》稱得上展現中國近代變革影視作品裡的佼佼者

如今,中華民族重新昂起了頭顱。

我們完全可以挺起胸膛,自信滿滿地回望歷史,並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牢記心間。

正如片中明治天皇的發言:

「我們不能忘記自己是誰,更不能忘記自己從何處而來。」

近 期 熱 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App 的精彩文章:

豆瓣9.5,這片戳中了2億中國人的痛點
史上最牛經紀人!宋喆在牢里,她在懷裡

TAG:毒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