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四」斷想:百年風雨科學人

「五四」斷想:百年風雨科學人


  文章來源:科學大院


  編者按


  100年前的今天,五四運動爆發,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給青年人指引了方向。

  100年來,現代科學對我國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日益加強,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以科學作為終身事業。


  五四百年之際,也正是「科學大院」公眾號上線三周年之日,今天大院er帶你回顧百年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一百年前,「五四」運動爆發之時,中國現代科學事業剛剛起步不久。雖然中國人接觸西方近代科學幾乎可以追溯到明清之際,然而從明末到清末,國人糾結於中學西學關係等問題,蹉跎三百年而未能走出中世紀。20世紀初,清政府終於廢除科舉制度,推行新教育制度。這場教育革命是五四運動的直接源頭,也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的真正發端。


  民國初年,一批留學生在歐美科學發達國家學習深造後歸國,將現代大學制度和現代科研體制移植到中國,從而開創了中國現代的科學技術事業;與此同時,教育革命培育的一代新人陸續登上歷史舞台,掀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百年之際,也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事業的一個世紀之期。在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上,回顧中國科學走過的百年進程,或將有助於我們把握未來前行的方向。


  百年坎坷,風雨兼程


  20世紀初的教育變革開啟了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新紀元。以北京大學1910年開辦分科大學後逐步開展專業教育、1916年地質調查所開展地質工作為起點,中國現代科技事業逐步建立。

  百年中國科技,由於內憂外患,發展很不平坦,可以劃分為下面幾個時段:


  1910-1920年代,是現代科技和教育的奠基期。


  1927-1937年,是國民政府成立後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十年。


  1937-1949年,從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到解放戰爭,是艱難維持的十餘年。


  1949-1966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制訂和實施國家科技規劃,建立了中國當代科技事業的基礎。


  1966-1976年,十年浩劫期間,科技事業遭受嚴重的破壞。


  1977-1997年,是科技事業的恢複發展和面向經濟的科技體制改革時期。


  1998-2011年,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時期。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後,進入了建設科技強國的新時代。


  百年中國科學,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分水嶺。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民國時期,我國在科研體制建設方面學習歐美的經驗,建立了多種類型的現代大學和規模不大數量不多的公私立科研機構,成立了包括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等全國性的科技團體和各種專業學術團體。通過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科學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科技界作為一個獨立的力量,逐步在中國社會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然科學社出版的第七卷第一期內容(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中國自然科學社出版的第七卷第一期內容(圖片來源:互動百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短短的十年左右,我國就建立起以中國科學院系統、國防科技系統、高等院校系統,與各部門、各行業科研機構,以及地方科研機構等在內的全國科研體系,奠定了中國當代科學技術事業的基礎。其發展之速、規模之大,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科學技術的空前重視。


  中國科學家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先後做出一系列彪炳史冊的成就:發現了大慶油田,研製成功「兩彈一星」,合成牛胰島素結晶,雜交水稻的育成和大面積推廣、青蒿素研究等等,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科學一度引起國際矚目。


  然而,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的道路也是坎坷而曲折的。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科學技術正常發展的時間大約僅有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大約十年左右。解放以後,由於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和十年浩劫,中國科學只有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特別1995年確立科教興國戰略以來的20餘年,才得到迅速的發展。


  這些年來,國家連續加大科技投入,我國的科研條件今非昔比,大幅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科技論文出產大國。到2017年,我國發表的SCI論文數量達到36.12萬篇,佔全世界總量的18.6%,EI論文數為22.80萬篇,佔全世界總量的34.5%,穩居世界第一位。但毋庸諱言,我國原創性的科技成果還不夠突出,在國際科技界有重要地位的知名科學家還不多,科技界深層次的問題積累了不少,也是有目共睹的。凡此種種,都亟待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科技強國的進程中逐步解決和克服。

  幾代學人,百年奮進


  百年中國科學,從發端到壯大,經歷了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不懈奮鬥。


  出生於1890-1900年代的第一代科學家(包括少量1880年代出生者),他們大多在辛亥革命前後出國留學,五四運動前後歸國。在20世紀上半葉,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成功地將現代科學移植到中國,建立了我國現代科學和技術事業的初步基礎。


  第一代科學家相當多是科學教育家和事業家,他們自己的研究成就也許並不夠突出,但他們培育出來的第二代科學家再經留學深造後,相當一批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中不乏達到國際一流水準的科學家。



華羅庚(上)和錢學森(下)(圖片來源:互動百科和南海網新聞中心)

華羅庚(上)和錢學森(下)(圖片來源:互動百科和南海網新聞中心)


  出生於1910-1925年的第二代科學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的學術中堅,包括華羅庚、錢學森等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大多數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和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等。他們為20世紀後半葉中國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奠定了我國當代科學技術許多學科和領域的基礎。然而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他們培養的高級人才並不多,在很多場合都難以形成優秀的研究傳統傳承下去。


  出生於1926-1945年的近兩代科學家,活躍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他們深受冷戰時代背景的影響,雖然其中的佼佼者曾留學於蘇聯東歐等國,或者在改革開放初期到歐美深造。由於在他們成長的關鍵年代,中國科學界與世界科學家基本隔絕,從總體上說,他們與同時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當然,這並不排除其中的一些卓越之士,能夠進入世界一流之列。


  出生於1946-1955年的第五代,由於「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等問題,他們總體上數量不多,從而使得出生於1956-1960年代的第六代科學人在世紀之交快速成為我國科教單位的中堅力量。

  而由於八九十年代面向經濟建設的科技體制改革造成的人才流失,第五代、第六代甚至包括以出生於1970年代為主的第七代中國科學家中的相當部分優秀人才都滯留在海外。儘管通過千人計劃、百人計劃等人才引進計劃引進了一部分優秀海歸,但不可否認的是,更多的第六代、第七代傑出科技人才還是留在海外了。當然,伴隨著科技全球化和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各種人才計劃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外優秀華人科技人才歸國,來華長期工作的外籍優秀科學家也日漸增多。


  科技人才成長的歷史環境,決定著中國現代科學家的代際特徵。他們的成長和成就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20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本土人才與科技先進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總體而言,百年以來,中國的世界級科學大家非常缺乏;直至21世紀初,中國本土的多數學科仍難以培養世界一流水準的專業人才,海歸仍然是高級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


  深入認識中國現代科學人才的歷史與現狀,對於我們理解和認識中國現代科學發展進程,確定合適的人才戰略和發展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


  新的百年 新的起點


  世紀之交以來的20年,我國科技投入大幅提升,科技體制不斷深化改革,科技條件大幅改善,科技人才比較順利地完成了代際轉移,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不斷湧現。這20年可以說是中國自有現代科技事業以來連續發展形勢最好的20年。


  20年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說來時間並不長,還不足以扭轉我們科技長期以來原創性不足等深層問題,但我國科技界正面臨著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轉變的重任,也是顯而易見的。


民國初期的任鴻雋

民國初期的任鴻雋


  一百多年前,中國科學社的主要創始人任鴻雋等留美歸國時,他們雖各自獲得了碩士、博士等不同的學位,但都不敢以科學家自居。當時中國勉強可稱得是科學家的人無疑是屈指可數的。百年之後,根據2017年的統計數字,我國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的人員已達620餘萬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者41萬餘人,碩士畢業者近92萬人。我國兩院院士分別達到了800人和869人(2017年底)。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圖片來源:Veer圖庫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近年來,一大批80後甚至有一部分90年後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崛起,他們正在迅速成長為中國科技界的中堅力量,並將中國科學技術帶入一個發展的新時代。與一百年前的中國現代第一代科學家相比,他們的人數大概是前者的千百倍之多,他們深度融入世界科技的前沿遠非前輩可比,他們擁有的物質條件,更是任鴻雋等前輩科學家所難以想像的。


  一百年前,中國科學社的重要成員胡明復曾經說:「我們不幸生在現在的中國,只可做點提倡和鼓吹科學研究的勞動。現在科學社的職員社員不過是開路的小工,哪裡配稱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將來果能與西方並駕齊驅,造福人類,便是今日努力科學社的一班無名小工的報酬。」開路不易,築路也難。一百年來,幾代科學家接力奮鬥,終於迎來了新百年中國科技大發展的曙光。


  如果說中國現代科學的第一個百年只是創業的百年的話,那麼從新一代青年科學家開始的第二個百年,毫無疑問已進入創造的百年。他們之中,會湧現出越來越多世界級的科技大家和國際一流的專家學者,為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超邁前代的偉大貢獻。


  百年「五四」,百年「賽先生」,在新一代科學人的青春照耀下,必將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輝。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無暗物質星系再現身,天文理論該修改了?
假期開始手機不離手 手機輻射會導致長腦瘤得癌症嗎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