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西藝東揚:故宮館藏鏨胎琺琅賞析

西藝東揚:故宮館藏鏨胎琺琅賞析

專家為您掌眼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提到過「大食窯」「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朗嵌相似。」

現在一般認為,「大食窯」以銅作身的器物,應該就是掐絲琺琅,而與之類似的所謂「佛朗嵌」則為鏨胎琺琅。

由於掐絲琺琅與鏨胎琺琅工藝技法基本相同,僅僅是起線的方式,即掐絲起線與鏨胎起線的區別,因此如不仔細觀察,兩種作品很難分辨。

鏨胎琺琅起源於歐洲,在英國可以見到12至14世紀的歐洲鏨胎琺琅器。目前我國所見最早的鏨胎琺琅器實物,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鏨工粗獷,與掐絲琺琅器大不相同。

故宮博物院藏鏨胎琺琅纏枝蓮紋盒

明宣德 高5.5cm,直徑11.3cm

盒圓形,直壁,平蓋。通體以藍色琺琅為地,蓋面中心飾盛開的蓮花一朵,周圍環以枝蔓;直壁飾以彩色纏枝蓮紋數朵,蓋與盒體的花紋和顏色相對應。底鍍金,中心署「宣德年造」陽文楷書款。此盒紋樣的製作方法與掐絲琺琅不同,線條簡練粗獷,它是以金屬鏨花技法,在銅胎表面鏨刻花紋,然後在其紋樣的下凹處填施各種顏色的琺琅,經過焙燒、鍍金和磨光後完成的作品。此盒是目前所見唯一宣德時期有紀年款的鏨胎琺琅作品,故彌足珍貴。

鏨胎琺琅,作為金屬胎琺琅工藝的一個品種,是將金屬雕鏨技法運用於琺琅器的製造中,其工藝過程為:

先在已製成的金屬胎上按照圖案設計要求描繪紋樣輪廓線。

然後運用金屬雕鏨技法在紋樣輪廓線以外的空白處進行雕鏨減地,使紋樣輪廓線凸出。

再於凹處點施琺琅釉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鏨胎琺琅仿古犧尊

通高19cm,寬9.1cm,身長21.2cm

犧尊牛形,側首而立,背上置3管,一方二圓,均與腹內相通,類同香插。通身鏨刻火焰勾雲紋,火焰卷鬚等細紋則用掐絲的方法。通體深綠色琺琅地,上壓大紅色琺琅釉。頸部、腹下及腿內側飾細毛紋。犧尊背上長方形管正面藍釉單方框內金字楷書「乾隆仿古」雙行四字款。此犧尊為鏨胎兼掐絲的複合琺琅工藝製品,系仿戰國青銅犧尊而制。其造型生動,形象威嚴,紋飾線條簡潔流暢,釉色純正明快,鍍金厚實凝重,是乾隆時期鏨胎琺琅的代表作品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鏨胎琺琅太平有象

通高170cm,長100cm,寬55cm

象卷鼻垂尾,四足直立,背托寶瓶,寓意「太平有象」,下置束腰長方形座。象通體為月白色琺琅地,其上捶揲起線勾雲紋,而寶瓶、鞍韉、鞍墊及長方形座的花紋則用掐絲填琺琅技法完成,故此件太平有象為「複合琺琅器」。器為一對,據記載是由兩廣總督李侍堯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進貢的。

故宮博物院藏鏨胎琺琅夔龍紋奶子壺

高51.5cm,口徑7.9cm,底徑12.9cm

壺作圓筒形,龍首流,二獸首銜活環鏈。通體在天藍色地上飾填彩釉花紋,以錦紋條帶界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飾相同的夔龍紋飾。

故宮博物院 藏清鏨胎琺琅西蕃蓮熏爐

通高72cm,口徑42.7cm

爐為銅胎。豐口,束頸,雙直耳,帶鏤空蓋。爐身作十八瓣瓜棱形,肩部有一對鍍金雙鳳首銜環。腹下三柱足。爐身及蓋滿布西蕃蓮紋,紋飾全部為鏨刻,減地填淺藍、寶藍、綠、淺綠、紅、粉紅、黃、白等八色琺琅。此器雖不足一米,但氣勢不凡,由此可推想粵海關為圓明園所造的多種大型鏨胎琺琅陳設器物的雄壯氣派。

域鑒APP

快樂收藏·輕鬆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U鑒 的精彩文章:

古錢幣的正確清洗和保存方式,你都掌握了嗎?
別做白日夢了!那些的「價值百萬」袁大頭都是假的!

TAG:YU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