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白鯊的秘密這種海洋生物有「社會」活動而且非常聰明

大白鯊的秘密這種海洋生物有「社會」活動而且非常聰明

大多數人都認為,大白鯊孤獨,蠢笨,離群寡居。但是,經過連續8 年跟蹤觀察,並將2500 多次獵食行為記錄在案,科學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冬日的早晨,南非海豹島海岸附近,一隻鼠海豚幼仔正不緊不慢地一路翻滾著向岸邊游來。

鼠海豚是一種小型群集齒鯨,有著鈍圓的白色吻部及三角形的背鰭。突然,海面掀起巨大浪花,一條重達1000 千克的大白鯊像火箭發射般從水下一躍而起,向海豚仔發起了攻擊。在黎明時分橘黃色陽光勾勒出的雲霞的映襯下,大白鯊的側影清晰可見,它露出水面的部分差不多就有兩米長。海面上空一群海鳥被它掠起的水花驚得四散而去。小海豚顯然受到了大白鯊的致命傷害,它側著身子漂浮在海面,無力地扭擺著自己的左前鰭。

不久,這條體長達3.5 米的雄性大白鯊重新游回,開始撕咬無望的小海豚。它一口咬住小海豚將它拖下水面,並猛烈地來回擺動著自己的頭部,大白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口中鋒利牙齒的功效。頓時,銅銹般的血水染紅了大片海水。小海豚死了,它血淋淋的浮屍很快便招引來大群海鷗和其他海鳥,它們是來分享鯊魚留下的殘羹剩菜——小海豚的內髒的。

這時,另一條體長達4.3 米的大白鯊出現了。鯊魚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它們喜歡集群進食。先前的那條大白鯊注視著來者,彷彿在思考:它是朋友還是敵人?它的社會等級是高還是低?按照大白鯊的社交慣例,在允許來者分享自己的美食之前,一定要先判明對方的身分及目的。足足有半分鐘,兩條鯊魚並肩而游,像所有大白鯊初次見面時一樣,它們彼此打量著對方。突然,並肩齊游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兩條鯊魚先是分開,然後對峙。前者分明感到了後者的惡意,於是它隆起背部、夾緊胸鰭,提醒自己必須小心翼翼地對付眼前這個比自己塊頭大的傢伙。

沒想到的是,就在這當頭,又一條雌性大白鯊突然殺入,它迅速霸佔了前兩條鯊魚無暇顧及的美食。

海面恢復了平靜,而此時離無辜的小海豚漫不經心地游向海岸並成為別人的腹中之物僅僅過去了6 分鐘。


聰明的獵食策略

位於南非海岬鎮22 公里外的福爾斯灣,有一座岩石嶙峋的大約只有2公頃大的小島。1995 年,南非著名自然學家克里斯· 費羅絲和羅布· 勞倫斯在觀察鯊魚的季節性獵食活動時,偶然發現了這座小島。

有機會觀察大白鯊高效的獵食行為和高度分化的社會等級制度,是許多鯊魚學家夢寐以求的事情。事實上,儘管大白鯊享有海洋動物王國「超級殺手」的名聲,但人們對它們的遷徙路線、獵食行為以及社會性等還是知之甚少。大多數人都認為,大白鯊是孤獨、蠢笨、離群寡居的動物。

但是,在海豹島連續8 年跟蹤觀察,並將2500 多次獵食行為記錄在案,科學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大白鯊充滿智慧,對未知世界懷有極強的好奇心,它們的獵食行為和社會行為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海豹島是64000 頭海峽毛海豹和數以萬計的鷗鳥、企鵝和其他海鳥的家園。每年春天,雌海豹都要到島上產仔育幼,直到12 月為止。

到來年5 月初,海豹幼仔已長到能與其他海豹一起前往福爾斯灣甚至以遠的海域,開始自己的獵魚之旅。但是,不諳世事的年輕海豹們並不知道等待它們的將是一場冒險之旅——因為那裡也是大白鯊的天堂,那些對當年生海豹幼仔鮮嫩肉體垂涎三尺的大白鯊早已潛伏在水下。

大白鯊,被人們視為所有食肉鯊魚中的王者,體長可到6 米,體重可達2000 千克,它們擁有敏銳的色彩分辨能力、最大的氣味探測器官和敏感的電磁場感受力,能很好地感知來自環境的各種複雜信息。大白鯊具有較強的抵禦寒冷的能力,喜歡適度清冷的海水,它們的大腦、游泳肌和內臟始終保持在略高於周圍海水的溫度。當然,它們為此也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必須吃更多高質量的食物,以滿足旺盛的新陳代謝的需要。

那麼,大白鯊吃什麼呢?它們的食物非常廣泛,包括多骨魚、螃蟹、鰩魚、海鳥、其他鯊魚、海蝸牛、魷魚和海龜等,不過它們的最愛還是海洋哺乳動物——當這些可憐獵物的厚厚的脂肪層被大白鯊尖利的牙齒刺穿時,它們註定將為大白鯊提供極為豐富的卡路里。脂肪提供的卡路里是蛋白質的兩倍。有人估計,一條4.5 米長的大白鯊只一頓就能將30 千克鯨脂一掃而光,然後在隨後的一個半月中不再進食。

在大白鯊的胃部,有一個特殊的突起部位,可以貯藏其自身體重1/10 的食物。因此,只要有機會,比如遇到一塊鯨屍,大白鯊就會不遺餘力地大吃特吃,以便在食物缺乏時靠貯藏度日。

大白鯊是如何選擇獵食目標的呢?有一種被稱為「最理想獵食方式」的理論:捕食者在捕食時會遵從兩個基本的策略——「能量最大化」和「數量最大化」。「能量最大化」要求捕食者只選擇那些高卡路里含量的食物,當然這樣的捕食行為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而「數量最大化」則是以量取勝,並不計較獵物的能量,因此獲得每餐的成本相對較低。根據這一理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皮特· 克里莫勒對大白鯊的獵食行為作了一個非常迷人的表述——完美的能量最大化者。大白鯊從來都拒絕捕獵低脂肪食物,這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大白鯊總是鍾情於肥嘟嘟的海豹和海獅,而很少光顧身體脂肪含量極少的企鵝和海獺。當然,大白鯊有時也會獵食其他一些海洋動物,這些動物雖然只提供相對較低的能量,但隨處可見,捕食起來非常容易,因此對大白鯊也具有吸引力。因此,大白鯊其實是同時遵循了「能量最大化」和「數量最大化」這兩種獵食原則,至於究竟採用哪一種就要視環境而言。

在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海豹和海獅的新生幼仔是最受大白鯊青睞的廉價能量食物,它們的裹著厚厚脂層的身軀有些笨拙,游泳技能不盡如人意,下潛深度也非常有限,而且幾乎沒有任何反抗能力,對大白鯊的致命威脅也沒有足夠的防範心理,畢竟它們還太小。再者,新生海豹和海獅的體重只有30 千克左右,對大白鯊而言是不多不少的一頓美餐。

每年冬天,海豹和海獅的新生幼仔都會定期出現於聖弗朗西斯以外的島和海豹島,以及澳大利亞的海王星島,它們的到來又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白鯊像趕集似的匯聚到這些地方,然後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或者幾個星期的時間內,把這些當年出生的幼海豹和海獅當美味享用。


並非冷血殺手

完全不同於電影中人們妄加想像的描述,大白鯊不是冷血殺手,而是充滿智慧和技巧的好獵手。

大白鯊在選擇獵物時非常謹慎,而且具有針對性。那麼,在一大群模樣相同的獵物中,大白鯊是如何確定獵殺對象的呢?目前這還是一個未解之謎。許多研究者認為,依賴單一獵物為食的掠食者往往練就了非凡的洞察力,可以分辨出受攻擊者與夥伴間極細微的差異。因此,諸如掉隊落在大夥的後面、轉彎時動作遲緩、抵擋不住誘惑離群獨自外出探險,等等,這些行為可能都被聰明的大白鯊看在眼中。這一說法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海豹島成片的海豹中,大白鯊喜歡挑選那些幼仔下手。

另外,大白鯊對獵食時間和地點的選擇也非常具有目的性。在法拉倫島上,漲潮時,海水的侵入會使島上的生存空間減少,這使得生活在島上的北方象海豹對生存空間的爭奪變得白熱化,這時那些年幼的海豹最容易成為犧牲品,它們往往被潮水捲入大海,而聰明的大白鯊則會充分把握這個捕食的最好時機。

海豹島的情形也十分相似,海岬毛海豹喜歡結伴到一個被科學家戲稱為「發射台」的地方獵食。出發時,海豹們往往5 ~ 15 只為一群,但一到海里便分散開來,成為兩三隻的小群。

在海豹島,大白鯊對所有海豹都可能發起進攻,無論是幼仔還是成體,是雌性還是雄性,但它們最喜歡攻擊的還是那些形單影隻地在「發射台」附近遊盪的傢伙。這些海豹往往是一些初來乍到的當年生離群幼仔,它們年幼無知,沒有同伴,在水中獵食時又屢屢失敗,常常被弄得疲憊不堪,以至根本無暇顧及周圍對自己虎視眈眈的大白鯊。

大白鯊的掠食絕招是偷襲和埋伏。它們常靜靜地潛伏在深水中,一旦發現目標就從水中「噴射」而出,來個出其不意。非常有趣的是,在海豹島,大白鯊的偷襲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日出後兩小時內。這時太陽低垂,光線只能淺淺地打在水面,對潛藏水下的大白鯊來說這是一個絕妙的時機——從水下向上看,海豹的剪影在光線的投射下清晰可辨;從水面向下看,鯊魚的身影與昏暗的背景融然一體,很難分辨。因此,黎明時分大白鯊的獵食成功率超過55%;到太陽升至天頂時,陽光更多地投射到水中,大白鯊的捕食成功率就降至40% 左右。

此後,大白鯊會終止獵食行為,耐心地等到日落時分再次出擊。

令人奇怪的是,成年海峽毛海豹很少成為大白鯊口中的美食,這不僅是因為成年海豹龐大有力,巨大的牙齒和粗壯的爪子是良好的防禦武器,同時還因為它們擁有高超的反獵食策略。比如,在前往「發射台」獵食或者離開時,它們會採取小集群的方式快速前行,這可以減少在高危險地段逗留的時間,而在其他時間裡,它們則呆在離海岸相對較遠的安全地帶。一旦發現大白鯊,海豹往往會來一個「倒栽蔥」——將尾鰭露出水面,頭朝下警覺地注視著大白鯊的動向,同時也密切關注來自同伴的警告信息。

有時,海豹會一隻、兩隻、三隻地尾隨大白鯊,在它身邊轉來轉去,好像在警告它:「你的詭計已經被識破了,離我們遠一點。」

為了避免大白鯊的進攻,當察覺到危險來臨時,毛海豹會以Z 字型的方式快速跳躍或者藉助浪花的力量從大白鯊體側逃離。如果大白鯊在首次進攻中未能擊中海豹的話,後者在交鋒中往往會佔上風,持續時間越長,大白鯊勝算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成年海豹在對抗中表現得十分堅韌,甚至被大白鯊咬在嘴裡它們仍然會奮力掙扎,不停地撕咬和抓扯對方,這種面對強手不言放棄的個性令人類也為之震撼。


複雜的社交生活

太陽越升越高,大白鯊適時地結束了獵食活動,準備開始另一段富於色彩的生活——社交活動。

通過水上和水下攝影機的拍攝,在過去的5 年間,研究人員漸漸摸清了大白鯊的20 多種社交行為和這些行為的真正含意。大白鯊的社交活動非常複雜,許多行為與社會等級的化分密切相關。

儘管領土意識和性別差異在大白鯊社會等級劃分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決定因素還是體型。

體型龐大的大白鯊的社會等級最高,常駐民高於外來者,雌性高於雄性。大白鯊世界裡為什麼需要這麼森嚴的社會等級呢?最根本原因是避免衝突和相互殘殺。比如,在2016 年冬天的海豹捕獵季節里,每天在海豹島附近活動的大白鯊有28 條,獵食地盤和獵物的爭奪非常厲害。

大白鯊作為強悍的食肉殺手,面對面的身體衝突非常危險。因此,為了避免這種衝突,社會等級的劃分十分必要。通過高度的社會等級劃分使得大白鯊群體中的真正無限度的衝突極少發生,它們在獵食時懂得彼此保持適當的距離,並通過一些儀式和展示來表明自已的社會等級。

年復一年,到達海豹島的大白鯊總是以2~ 6 只集群,離開時也是如此。它們為什麼要這樣?群體中各個體間是否有血緣關係?這些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在群體中同伴們總能和諧相處。事實上,大白鯊的社會結構與狼的非常相似:每一個群體都有「領頭人」,家庭成員十分清楚自己的社會等級,而且,來自不同群體的成員相遇時,往往會通過各種迷人的交流方式進行溝通,以確定對方的社會等級。

比如,並肩齊游可能是比較彼此體型的相對大小;而相向對游或者頭尾繞成圈巡遊,則是在相互誇耀;用尾部擊打水面或者跳出水面都有各自的含意。一旦社會等級確定,處於從屬地位的鯊魚對處於統治地位的鯊魚將十分順從——相遇時主動讓路。或者遠遠地迴避。因此,在這種等級森嚴的社會裡,偶爾有低等級的鯊魚被殺死也就不足為奇了。

用非暴力方式緩解緊張情緒,是大白鯊的另一個具有社交意義的行為。比如,大白鯊在捕捉誘餌屢遭失敗後,會一躍而起將頭露出水面並有節奏地張合雙齶。專家認為,大白鯊的這種行為有助於緩解受挫感,就像人生氣時用手掌或頭擊牆一樣。

更令人稱奇的是,大白鯊身體上還隱藏著一些有社交意義的標記或者斑紋。比如,在鯊魚胸鰭表面布有許多黑色尖頭,尾部後緣還點綴著一些白色的斑紋。這些標誌在大白鯊正常活動時幾乎都隱而不見,只有在特殊的社會活動中才會顯現出來。


高度智慧的動物

複雜的社會行為和高超的獵食策略,意味著大白鯊是高度智慧的動物,它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

在海豹島,大白鯊捕獲海豹的成功率可達47%,而且年長的大白鯊享受著更寬廣的海域帶給它們的快樂——它們在遠離「發射台」的地方也能成功捕到海豹,成功率比年幼者要高得多,顯然歲月帶給了它們更多的智慧。在海豹島,80% 的大白鯊都有自己獨特的掠食策略。

例如,一隻被稱為「羅斯塔」的雌性大白鯊就是一個體型龐大的殺手。一般情況下,當獵物竭力掙扎時,絕大多數大白鯊都會放棄,但「羅斯塔」不會,窮追不捨是它的絕技,經過反覆的磨練,它已經把這個獨門絕技磨礪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大白鯊還是非常好奇的動物,它們常常利用視覺和觸覺來探求未知世界。最典型的就是大白鯊經常用牙齒去觸碰和輕咬一些東西,以探明究竟。大白鯊的牙齒不僅靈巧鋒利,而且遠比它們的皮膚敏感。有意思的是,那些傷痕纍纍的大白鯊往往是最具有探索精神的冒險家,它們在不時觸碰考察船、考察用的吊繩和吊籃時表現得非常勇敢。相比之下,那些身體完好的傢伙則表現得謹小慎微,一旦覺察到周圍環境的細小變化,它們不是立刻調轉方向離去,就是表現得畏縮不前。


謎團仍然存在生存面臨困境

長久以來,大白鯊攻擊人類的事件被大肆渲染。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大白鯊對人的攻擊與它們對待獵物的方式完全不同。

大白鯊在攻擊人類時往往動作輕緩,彷彿經過深思熟慮,結果也輕微得多——大約85%的受害者能夠倖存下來,少數不幸的死亡事件往往都是因為失血過多造成的,因大白鯊的撕咬造成直接死亡的事件非常少。其實,我們並不是大白鯊菜單上的美味,與脂肪豐富的海洋哺乳動物相比,人對大白鯊來說,只不過是如同嚼蠟的一盤肌肉餐,不值得勞神費力。因此,大白鯊攻擊人或許只是出於好奇。

相反,具諷刺意味的是,大白鯊現在面臨的最大威脅卻來自人類。為了運動,人們經常在游泳和衝浪的海岸附近對大白鯊進行無情的捕獵。而大白鯊的牙齒、齶、鰭器官等的黑市交易更使大白鯊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大白鯊的發育非常緩慢,一般到9 ~ 16 歲才能性成熟,而且雌性大白鯊每兩至三年才能產仔一次,產仔2 ~ 10 條,大白鯊如此低下的生育繁殖能力,根本滿足不了現代的商業捕撈需要。

為了更多地了解大白鯊的行蹤,研究人員給一些大白鯊安裝了電子跟蹤器。通過衛星接收跟蹤器發出的電波,研究人員發現,大白鯊一年中在海洋中遨遊的里程達數千甚至上萬公里。最富於冒險精神的一個傢伙甚至在短短的9 個月中,從南非的莫斯爾海灣一直游到了西澳大利亞的西莫斯,然後再折回,來回的路程近2000 公里。如此漫長的旅程經過好幾個國家的領海,這使得對大白鯊的保護和研究工作變得十分困難。但是,了解大白鯊的棲息地、遷移模式、在海洋生物鏈中扮演的角色和社會行為,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物種。

到了9 月,大白鯊在海豹島的捕食活動就將結束,不久,絕大多數大白鯊都會離開海豹島,開始四處遊盪的生活,直到來年的5 月才重返海豹島。而那些倖存下來的海峽毛海豹此時在與大白鯊的死亡對峙中已經變得更加成熟而富有經驗。它們不僅長得更加強壯有力,而且變得更加聰明,難以捕獲。這對於少數滯留在福爾斯灣的大白鯊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它們不得不改變捕食策略,退而求其次地捕食一些魚類,比如黃鰭金槍魚、鰩魚和一些小型鯊魚。這種季節性改變捕食策略的做法實際上起到了「能量最大化」和「數量最大化」的雙重效果。

在來年5 月,海豹島還有什麼驚喜等著大家呢?其實,野外研究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可預知性。


高度社會化的大白鯊

目前,科學家已經觀察到至少20 種含意截然不同的大白鯊的社會行為,下面描述的僅是其中8 種。這些行為的明確含意仍然非常不清楚,但其中最基本的含意應該是:確定社會等級,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1. 隆起背部,向下收緊前鰭達幾秒鐘。這是大白鯊應對潛在威脅的方式之一,通常這種恣態出現於面對社會等級更高的對手、準備逃跑或者進攻之前。

2. 一條大白鯊以垂直的方式游向另一條,並持續幾秒種。這可能是在向對方顯示自己的體型大小,以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

3. 兩條大白鯊魚並肩緩慢地同游一二米。這可能是在比較彼此軀體的大小,以確定對方的等級或者對獵物的占有權,處於劣勢的鯊魚最終會順從地遊走。

4. 兩條鯊魚相向緩慢地游過對方,距離大約為一二米。這可能是在打量對方的體型,以確定對方的地位或者分辨對方是不是自己的熟人。

5. 將頭部舉出水面,反覆張合雙齶。這種情形多半發生在大白鯊捕食獵物失敗時,這也許是它們發泄內心不滿的一種方式。

6. 兩條鯊魚圍成一圈巡遊。這可能是在辨認對方或者確認對方的地位。

7. 兩條鯊魚相向而游,突然其中一條改變方向向下游去。

這表明它主動放棄了控制權。

8. 兩條鯊魚用尾巴拍打水花濺澆對方。這是一種很罕見的行為,很可能是在爭奪對獵物的控制權,誰的水花大誰就贏得控制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宇宙百科探秘 的精彩文章:

植物的花蜜!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的「饋贈」
有些動物為什麼會有殺死年幼動物的行為

TAG:宇宙百科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