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因材施教的交友原則

因材施教的交友原則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崔志光

《論語》一書,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不僅包含了處人處事、修身修學、內政外交、語言藝術,甚至祛病養生等莫不涉及。常讀之、細讀之、玩味之,心中自得許多啟示,且只有細讀,才能體味其中的微言大義,才能真正明白聖賢的用心,從而用於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實在大有裨益。

比如關於交友之道,應該掌握什麼原則呢?我們就可以在《論語》中探尋啟發。

同門、同問不同解

《論語·子張》篇記載:子夏(卜商,孔門十哲之一)之門人問交於子張(顓孫師,儒家八派之首「子張之儒」的創始人)。

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這段對話的意思是講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問交就是問交友之道),可能是對老師講的有些疑惑,就來問問師叔子張。子張說:「子夏怎麼說?」(門人)回答說:「子夏說:『可交者與之交,不可交者拒交。』」子張首先說了一句:「跟我聽說的不一樣。」

這篇文章記錄的對話是發生在孔子去世後,學生們各自設帳授徒,開枝散葉。(卜商,字子夏,與子游同列孔門十哲的文學科。)

如子夏在西河講學,魏文侯尊其為師,風生水起,還培養了一大批著名學生,如吳起、李悝、李克等。而子張開創了 「子張之儒」這一學派,在當時也是「顯學」。學生們各自開宗立派,由於對老師的傳授各自理解不同,所以學術上逐漸就會有分歧,但這對於學生的學生即再傳弟子來說有些問題就感到疑惑了。

從子張的回答中,首先可以看出講話的技巧。他先問你老師怎麼說?而不是直接告訴師侄們如何如何,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門人。在知道子張的說法後,不是直接說師兄不對,而是說跟我聽說的不一樣,用謙虛而不是武斷的口氣,這就避免了對著學生說人家老師不對,使子夏學生難堪的場面,這就是語言藝術。

而子張又是怎麼理解交友之道的呢?——「君子尊重賢者而包容俗眾,稱揚善好者也哀憐不能的人」,嘉是稱揚,矜是哀憐,這是從德才兩方面講如何交友;然後子張進一步闡述——「如果我是大賢,對什麼人不能容納?如果我是不賢的人,我是個混蛋,別人恐怕都拒絕跟我交往,還怎麼能拒人呢?」

子張和子夏,都親聆孔子教誨。他們的觀點卻大不相同,孰是孰非?(顓孫師,前503年-前447年,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陳國人。唐玄宗尊之為「陳伯」,宋真宗加封為「宛丘公」,宋徽宗又尊為「潁川侯」。宋度宗又尊為「陳國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交往與交友間的智慧

我們仔細讀:子張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境界多高啊!不尊賢就是賤德,輕慢品行;不能哀憐無能的人,則是心腸太硬。但是這是君子、聖賢的心量,現實中的交友真的能這樣嗎?尤其對於三觀尚未定形的青少年學生來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這樣不進行選擇地交朋友嗎?——必須慎擇朋友啊!

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他不但 「擇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比自己德才高的,這句話孔子的偶像周公也說過。不擇交則必受損,所以孔子有「損者三友」之說,後世《朱子家訓》里也有「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之警告。了解這些,就會明白子夏說的:「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這正是子夏對夫子擇友之道在操作層面的解讀。

子張不認同子夏的觀點,其關鍵處在下句「不可者拒之」的「拒」字上,子張據此進行質疑: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聽起來好像根本不用拒,因為是大賢無所不容則不必拒;是不賢則別人拒我我不存在拒。問題來了,如果既不是不賢又沒有到大賢境界的門人應該怎麼辦呢?可見其實子張沒有回答子夏門人的關鍵問題:我們門人怎麼操作啊?

我們再從孔子的行為看看交友之道。孔子見南子,孔子見陽貨,都沒有拒,但絕對不是孔子要跟他們做朋友!(《孔子聖跡圖·子見南子圖》,明·文徵明書,仇英繪,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所以由此可見,孔子之「交」還要細分,子張說的是交往,是待人之道;子夏回答門人的是交友,是交友之方,交往可以泛交,交友必須慎交。兩人說的都沒錯。只是不必在言辭上明確拒之而已,這就是度,這就是智慧。

泛愛眾而親仁

「漢朝黨錮 (*gù) 之禍,皆君子過於矯之,故意犯凶人之怒而鳴高。不知太過之行,激為大禍,傷害朝野,而社稷也隨之而亡。」 黨錮之禍指中國古代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前後兩次都以反對宦官的士大夫集團失敗而告終。在這兩次事件中,都有士大夫「矯枉過正」、故意以大力抨擊宦官集團而表現自身高潔的嫌疑。史學家普遍認為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漢朝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古人說君子與小人,如果不幸同朝共事,在關係君民天下的大事上,則必當據以力爭,雖死不辭;而若非國計民生的大事,尋常交接往來,無害於義(對大義沒有影響)。

「何必為己甚之行,激其怒而害及同類。」 意思是沒有必要以自己的好惡為中心,做得太過分,激怒對方而導致傷害更多人,所以「郭子儀見魚朝恩,陳仲弓之吊中常侍。」這兩個典故分別講了唐朝郭子儀與宦官魚朝恩、東漢陳寔與宦官張讓之間處理好關係,保全了家人和朋友。一個保全自己身家,一個保全天下賢士。是從政者在心態上何所不容的純熟運用。而青少年正當成長,三觀未成,如濫交小人恐怕「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終必受其累」。所以王陽明說,子夏是言小子(門人、青年人)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

對於青少年來說具體怎麼交友呢?孔子在《論語?學而》裡面對所謂「弟子」有專門的指導原則,即:「泛愛眾而親仁。」泛愛眾是心量,親仁是方法——我存心必須泛愛一切人,但交友絕對要交仁人志士。一個人精力有限,在交往中親仁自然拒惡。

不用「拒」 這個字但是卻達到了疏離的意味,適度地表達了君子應立身中正,恰到好處,細心體會這個「親」字,真是妙絕!(《孔子聖跡圖·途遇圖》。)

另外,還要注意不同性情的人在交友中也有所不同。子夏和子張,性情各異,對比鮮明。子貢曾經問孔子關於這兩位同門師兄弟誰賢。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師就是子張,名顓孫師;商就是子夏,名卜商。孔子認為他們二人都有性情偏頗之處,所以孔子因其性情而教化之。在交友中,子夏不及,故以拒為主,子張過中,故以尊嘉矜容為主,正是各從其性而矯正之,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範。同時啟發我們學經典不能學成教條,活學活用,才是真經。

延伸閱讀

我們再從一個故事中品讀交往與交友的區別,並且也來看看不同年齡、身份的人在交往上的技巧運用。

從境界上說,君子之量、民胞物與、厚德載物,固然是應該具有的,而且在真正從政或走上社會後必須這樣。《說苑·尊賢》篇記載:田忌去齊奔楚,楚王郊迎至舍,問曰:「楚,萬乘之國也,齊亦萬乘之國也,常欲相併,為之奈何?」田忌回答說,如果齊國用申孺做領軍之將,楚國出五萬人,讓上將軍出征,到了戰場能擒獲敵軍將軍的人頭回來。如果齊國讓田居領軍,楚國要發兵二十萬,上將軍領兵最終應能旗鼓相當。而齊王若用眄子為將軍,楚國以舉國之力,齊王親自領兵,田忌跟隨,相國上將軍則為左右司馬,大約不至於一敗塗地,齊王能夠勉力逃脫。

王北面正領齊袪(整好衣領,理齊衣袖,表示恭敬),問曰:「先生何知之早也?」田忌曰:「申孺為人,侮賢者而輕不肖者,賢不肖者俱不為用,是以亡也;田居為人,尊賢者而賤不肖者,賢者負任,不肖者退,是以分別而相去也;眄子之為人也,尊賢者而愛不肖者,賢不肖俱負任,是以王僅得存耳。」這裡講的是一個高明從政者都是最大限度的容眾,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人心。但這是對成熟的為政者而言,而不是針對門人和青年學生。而且是交往,是泛交,不是友交!

(作者北京已日東西方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傳統文化學者,武氏太極拳第五代傳 人。經常受邀在高等院校和知名企業授課,主要課程有《傳統文化中的生命管理》、《百年未改舊家風》、《傳統文化中的自處與處人之道》、《國學智慧與女性養生》等。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選擇讀什麼,決定了你思考的力度
重要工作總被會議打斷,你該怎麼辦?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