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最為出名的「死」字旗:看後無不落淚,詮釋川人為何從未負國

抗戰最為出名的「死」字旗:看後無不落淚,詮釋川人為何從未負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標誌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面對兇殘的日軍,國軍節節敗退。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中華民族來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儘快把日寇趕出國門,成為所有中華男兒迫切願望。

危急關頭,川軍出川了。抗戰期間,川軍參戰人數之多、裝備之簡陋、犧牲之大,居全國之首。正如軍閥劉湘臨死時說的那樣,「抗戰到底,始終不渝,即敵軍一日不退中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這是一句讓山河都為之變色的誓言,川軍在抗戰對貢獻也真正詮釋了這一點。

在四川建川博物館裡,有這樣一面名為「死」字的旗幟,是四川一位父親送給參軍出川的兒子的。一塊白布正中寫著個大大的「死」字;右邊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左側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父手諭。

這是一位普通老人給上戰場兒子的臨別之言,沒有依依不捨之情,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抵得上雄文萬丈,被認為是「川人從未負國」的經典寫照。剛開始,這面「死」字旗被認為是無主之物。經過川軍抗戰史專家的調查,最終找到了這面旗的主人,四川安縣曲山鎮小學教員王建堂。

據王建堂的侄子王烈勛回憶, 別看伯父是教書先生,但卻是一個熱血青年,加上教師身份,在當地頗有威望。盧溝橋事變後,王建堂滿懷悲憤,立即組織了一支近200人的隊伍,命名為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

當時任四川省主席劉湘發出川軍出川抗戰的號召後,王建堂立即率領青年殺敵隊參加。當時四川處處都有青年參軍的歡送會,家家都有主動參軍的熱血男兒。王建堂的家鄉也是如此,歡送會結束後,王建堂跟年近六旬的父親王者成辭行。

直到此時,王者成才得知兒子要上戰場保家衛國,於是臨時寫下了這面「死」字旗,讓兒子背在身上浴血殺敵。王建堂上了戰場後,歷任排長、副官、連長、司令部參謀、副營長等職,多次充當敢死隊一員。1992年,王建堂在家中病逝,享年88歲。如今「死」字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精神象徵,訴說那段氣壯山河的故事。

參考資料:《揭秘「死」字旗》、《抗戰中的川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晁蓋之死,兇手是不是宋江?學者:很蹊蹺,但兇手肯定不是史文恭
吳三桂究竟為何選擇降清?罪魁禍首不是陳圓圓,專家堅信另有隱情

TAG:十三姨說歷史 |